把它罵到停播,這回解恨了吧

2023-05-04   十點電影

原標題:把它罵到停播,這回解恨了吧

轉載來源:電影雜誌( dianyingzazhi8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一個現象,現在的綜藝節目似乎無法戳中觀眾的「嗨點」。

各種類型的綜藝節目幾乎都是反響平平,有種「清湯寡水」的無味感。

新鮮上架的各種翻車,老牌綜藝則是逐漸走起了下坡路。

季播綜藝越做越差,似乎成為一種常態。

《嚮往的生活》系列綜藝,作為「慢綜藝」的扛把子選手,也沒能逃過陷入「怪圈」的定律。

目前,第七季已經開播,豆瓣還未開分。

但從第一季7.5、第二季8.0、第三季7.3、第四季6.9、第五季6.6,到了第六季連及格都沒能保住,僅有5.8的歷史分來看。

想要達成口碑逆襲的幾率並不高。

那麼,《嚮往的生活》第七季究竟值不值得一看呢?

我想和大家聊聊。

《嚮往的生活》第七季開播,迎來這個系列綜藝的終結章。

這一季與前幾季相比是一次大換血,固定嘉賓只有何炅和黃磊,主題是常回家看看。

節目開始,對往期節目的經典畫面進行了回顧,回想一下,不知不覺已經7個年頭了。

我們見證了節目的「榮辱興衰」,節目也陪伴我們走過「喜怒哀樂」。

但在第一期的節目中,幾乎沒有了以往的歡聲笑語,相反,充滿了別離的惆悵。

一整集,節目組都在告訴觀眾一件事兒,《嚮往的生活》第七季後將暫時停播,沒有下一季了。

至於為什麼停播,第一期似乎在向觀眾作出一個正式的回應。

黃磊說:因為自己錄製的綜藝節目太多,接了太多綜藝。

但何炅立馬「拆穿」:你不只錄這一個嗎?

這顯然是「開玩笑」式的說法。

何炅說:「因為綜藝是沒有結果的」;「自己勇敢的暫停,有點酷。」

看似很官方的一句話,其實更像是何炅多年綜藝經驗的總結。

來到蘑菇屋後,何炅和黃磊在蘑菇屋修整了一天之後,就開了十幾個小時的車,去到平潭、廈門,探班張藝興和妹妹,視頻連線彭彭。

這一路的奔赴,也許真的是臨時起意,也許是節目組的「劇本」,但這都不重要了,因為這個過程,在向我們傳達著一個信息。

原班人馬,人湊不齊了。

直到妹妹和何炅黃磊揮手告別,彼此轉身背道而馳的瞬間,我們驚覺這個節目是真的要結束了。

最新一季開播,關於節目的相關話題不少,甚至因為#陳赫在嚮往的生活哭了#話題上了熱搜,廣場直接被屠。

雖然,避免不了出現吐槽的聲音,但是當真正要告別的時候,很多觀眾還是有惋惜失落的。

畢竟也追了那麼多季,調侃吐槽是有,但也不乏歡樂與感動。

宋丹丹的《心火燒》名曲合奏,大家合唱,大華拉小提琴,畫面美好又搞笑;

黃渤、王迅、于和偉帶著《一齣好戲》來宣傳,極限男人幫再聚,水槍大戰幼稚又歡樂;

徐崢的笑話大全,光頭理髮笑料不斷;

彭彭從360度無死角,變成360度無稜角,「胖頭魚」健身的樣子成為多少人的減肥動力。

腦海里自動湧現的名場面N+……

靠著慢節奏生活和真實有趣的明星《嚮往的生活》在各路綜藝里殺出重圍。

如今節目停擺,深入思考,原因有跡可循。

《嚮往的生活》在第六季選擇離開蘑菇屋,開啟了海邊的特別篇章。

節目組摒棄了開荒,建設,田園元素,乾脆給他們整了一棟豪華海濱民宿……

一磚一瓦「白手起家」的自力更生模式,瞬間變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度假休閒模式。

結果口碑斷崖式下跌。

而那些曾在前幾季就被吐槽過的點,依舊是重點槽點。

節目環節設計感太強。遊戲通關式的捕海鮮、撿貝幣,以貨換錢。

撿垃圾,科普海洋知識,呼籲提升環保意識,強行升華中心思想,一群人認真聽講卻神遊的樣子真的有種被動聽課的煩躁。

植入太多,密集程度是按快進也會按煩的程度。

想盡各種辦法軟植入,專門設計夾雜在笑點與梗之間,包袱響沒響不知道,有人故意撓你痒痒,逗笑你的感覺不太好。

說這些槽點,並非真的想要吐槽節目玩拉踩。

是想直面一個現實——為什麼這個曾經也是全民霸綜的王牌逐漸淪落成低分戶,現在直接走向「毀滅」呢?

這些帶給觀眾不適的點或許就是答案。

當一個IP陷入瓶頸期,策劃創意都無法有耳目一新的產出,或者輸出不了契合觀眾胃口的內容。

與其堅持下去,非要用當紅藝人的流量來帶動數據,玩尬的、砸招牌,還不如「及時止損」。

《嚮往的生活》第一季開播時,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套路,節目組只是想做個回歸田園的節目。

至於怎麼做,國內沒有「參照物」。

所以當蘑菇屋成員真切感受到「勞作」的痛苦時,才會真心崩潰。

黃磊搭建露天灶台,眯著眼睛生火;何炅、大華要掰300個玉米來換一塊牛排。

陳赫為了吃「佛跳牆」怒掰上千根玉米,能夠成為觀眾眼中的名場面。

而這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勞作之後換取食材,飽餐一頓小酌一杯的農家樂形式。

對於觀眾來說,是新奇的,也是嚮往的。

那個時候在快節奏的奔波里,我們看到了一段慢節奏生活的可能。

現在,我們嚮往的「慢」。

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我想絕對不是不熟的主人與客人之間的「逢場作戲」。

應該像《蘑菇屋》的「過氣男團」那樣,不必刻意寒暄;

幾個哥們老友湊在一起,吹牛搞笑,喝酒emo。

慢綜藝的慢,就好像慢慢品酒的過程。

不計較入口的辛辣,只在意微醺後的開懷,不在意舉杯間的觥籌交錯,只在意情濃時的談天開懷。

慢綜藝,舒緩的是快節奏。

不像《奔跑吧》《極限挑戰》那樣需要隨時情緒高漲、調動你的腎上腺素,「慢綜藝」顯然更注重「情調」「氛圍」。

沒有刺激情緒嗨點的元素,就要走心。節奏可以慢,但不能沒有內容,沒有張力。

慢,應該如此。

那麼關於「生活」呢?

哪怕短暫的一期一會,觀眾也希望在這段「生活」里看到真實。

因為真實生活在節目外的觀眾,一直是跑在節目前面的。

沒有真實感支撐的生活,無法讓人共鳴,懸浮不落地的高姿態,觀眾是不願意買單的。

生活,不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而營造的「生活假象」。

《嚮往的生活》雖然陪我們度過了難捱的疫情生活,也嘗試帶我們打破生活套路,探尋人和人生活的深層意義。

試圖為我們創造一個「桃花源」,但所謂的「桃花源」,一定是可以給我們真實感的「人間」,並非「仙境」。

我想對於《嚮往的生活》第七季,我們不必惡語相向的極盡諷刺,至少我們曾經擁有過相同的「追綜」的快樂瞬間。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至於,第七季能否為《嚮往的生活》畫一個圓滿的句號。

不如保持平常心,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