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標準工時概要
1、什麼是標準工時(Standard Time)
標準工時是在正常的操作條件下,以標準的作業方法及合理的勞動強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質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業時間。
它具有以下五項主要因素:
(1)正常的操作條件:工具條件及環境條件都符合作業內容要求並且不易
引起疲勞,如女子搬運重量不超過4.5公斤。
(2)熟練程度:大多數中等偏上水平作業者的熟練度,作業員要了解流程,
懂得機器和工具的操作與使用。
(3)作業方法:作業標準規定的方法。
(4)勞動強度與速度:適合大多數普通作業者的強度與速度。
(5)質量標準:以產品的質量標準為準,基本原則是操作者通過自檢及互檢完成。
由上述的定義可知標準時間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標準,它具有相當高的客觀性與公平性。IE的全部方法與手段都是為了保證所制定的標準時間公平合理,因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準,同時也是進行科學的效率管理的基礎,並最終被應用到銷售、設計、採購、成本管理等相關領域。
2、標準時間的意義與用途
制定合理的標準時間是科學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無標準時間就無管理的第一步。通過標準時間的應用使參與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觀準確地計劃,實施並評價工作結果。標準時間的應用非常廣泛,是製造業必不可少的作業管理基準。標準時間的應用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制定生產計劃;
(2)人工工時計劃及人員計劃;
(3)評價:不同作業者的工作表現,不同的供貨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業方法的
優劣:
(4)用於製造產品的人工成本控制與管理,包括記件工資的標準;
(5)對客戶的估價與報價;
(6)設備及工裝的需求計劃;
(7)革新與改善的成績評價。
特別要強調的是標準時間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作業方法及產品工藝的改進,標準時間也是在不斷更新與提高的。
3、標準時間的構成
大多數的標準時間是由「標準主體作業時間」和「標準準備時間」構成。此兩項又分別由凈作業時間和寬放時間構成。如下圖(1)
標準主體作業時間與標準準備時間是完成工作所必須進行的作業包括有效的機械作業以及事前準備和中間準備所消耗的時間。兩項凈時間總和稱為正常時間。寬放時間普遍以相對於正常時間的比率,即寬放率的形式表示,標準時間的表述公式如下:
標準時間=正常作業時間+寬放時間
=正常作業時間*(1+寬放率)
—2—
標準時間的設定
標準時間的設定方法總體大致分為經驗估算及科學的時間分析與時間預置(PTS)法等,本書著重介紹時間分析的測量方法及各種方法的優劣比較。那麼現場觀測的時間是如何成為標準時間的呢?總體需要兩個步驟:
對觀測時間進行評比求得正常作業時間;
對正常作業時間進行寬放﹐求得標準時間。
公式如下﹕
標準時間=正常作業時間*(1+寬放率)
=觀測時間*評比係數*(1+寬放率)
1、時間評比(Rating)
(1)時間評比介紹
時間評比是一種判斷與評價的技術,其目的在於把實際作業時間修正到合理的作業速度下的時間,消除因被測量人個人的工作態度、熟練度及環境因素對實測時間的影響。具體影響作業者的因素如圖(2)所示。
這麼多影響作業時間的因素如果不能夠定量評估的話會極大影響標準時間的客觀性與通用性。下面介紹時間評比方法中最通用的方法------平均化法(Leveling)。平均化法又稱西屋法(Westing House System),為美國西屋電氣公司首創,經勞雷(Lowry)、曼納特(Maynard)和斯坦基門德(Stegemerten)完成整個體系。
(2)平均化法的評比
平均化法從熟練、努力、作業條件和一致性四個方面評價作業速度。
A 熟練
作業動作流暢性及熟練度,主要體現在動作的韻律及節奏感上。
B 努力
作業者的勞動慾望,反映了作業者在精神上的努力度與身體狀態,與熟練度有直接關係,因此兩者不應相差等級太遠。
C 條件
對作業者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如符合國家及行業作業環境標準的話,此項可視作平均。
D 一致性(穩定性)
對周期作業時間的穩定性的評價,若偏差達到 ± 50%的話評價為欠佳,基本正常作業可視為平均。具體評價等級係數見表1(穩定性)
現場實踐中發現,努力度及熟練度對作業時間影響是很大的。特別當公司有新產品投產時,員工開始時一般是無法做到標準時間的作業速度的,經過一段時間後,普遍會提高30%~40%左右,此時已達到或超過標準時間的速度了。
因此,現場評比時如無特殊情況可忽略環境因素及一致性(穩定性)的影響,只評價努力度與熟練度即可。
2、時間寬放
(1)時間寬放概述
作業時間中減除凈作業時間外,由於「作業者的生理需要」「作業方法問題」「管理需要」等原因,經常會造成作業中斷產生作業時間以外的時間,這種不可避免的必要的時間增加,即時間寬放。
時間寬放是為使作業正常進行,在凈作業時間以外附加的由於不可抗因素造成的作業中斷及遲延或由於作業者疲勞所造成的遲延時間。
簡而言之,作業中所必須的停頓與休息時間為寬放時間。寬放時間多以與凈時間的比率即寬放率來表述,寬放率要定義的是在一定的作業時間內允許的寬放比例,通常以百分率表示。
時間寬放的種類大致分為:一般寬放與特殊寬放(見圖3)。一般寬放是指無論何種作業都需要的基本寬放。特殊寬放是指因作業的特殊性,如作業構成、管理方法造成的特殊許可的寬放。
(2)時間寬放的內涵與標準
A、私事寬放:是指除疲勞以外作業者在生理上的需要,如喝水、上廁所、擦汗等。當每天工作8小時,上下午無中間休息時的標準為:
對於輕鬆工作,為正常時間的2%~5%。
對於較重工作(或環境不良)為5%~7%。
對於舉重(或天氣炎熱無空調)為 7%。
B、疲勞寬放:由於作業造成的精神及肉體上的負荷所帶來的勞動機能衰退及速度減慢稱為疲勞。它是客觀存在於人體的自然現象,所以必段給予時間寬放,以消除這種時間的遲延。這是符合實事求是及以人為本的現代IE理念的。
設定疲勞寬放率時可參照表(2)的疲勞寬放評價項目與寬放率設定。必須認真聽取現場員工與管理者的意見,解決疲勞的問題才是關鍵。
C、作業寬放:作業寬放主要是由於材料、零件、機械、工具等生產相關物品造成的非周期性、不規則的準備或是清掃等類似的作業,一般在15分鐘內完成。超過15分鐘的不計入作業寬放之內,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作業台及場地的簡單清潔與準備,包括轉換產品品種時的時間消耗。
由於來料及零件不良造成的停頓。
現場監督者與檢查員臨時抽檢及口頭指示造成的偶發停頓。
上下工位的傳遞中偶發問題。
D、管理寬放:由於企業的管理制度所造成的管理所造成的管理時間的占用。
例如班前會及交接班會及體操時間等。總之由於管理工作及制度所造成的時間占用可以歸類為管理寬放,這個問題在不同國家及企業中由於文化的差異處理上有很大差異。筆者建議另外單獨計算為好。
這部分時間的分析與改善作為管理程序的改善課題單獨處理相對來說更容易取得理解共識。當然有些時間是不可以節省的,例如針對職員的健康管理所用的時間,或者企業文化建設的時間。
E、特殊寬放:根據產品的工藝特點或生產計劃周期的長短,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生產線根據具體情況可以設定特殊寬放,無特別原因不可以亂加特殊寬放,那樣將失去標準時間的客觀性與準確性。
(3)寬放時間的設定
設定寬放時間方法不只一種,最重要的原則是實事求是,世界上100%準確設定疲勞寬放的方法幾乎沒有,因為人群的體質特徵不同,本書介紹的是日本的相關標準,因為體質特徵接近,可以借鑑,若是歐美的標準會有一些偏差。請使用者多加留意。
確定寬放率基本有以下4步:
A、確定寬放項目
B、確定各寬放項目的具體比率。
C、累計這項比率。
D、在正常時間中追加寬放時間。
寬放時間=正常時間*(1+寬放率)
3、標準時間的設定
(1)設定方法
標準時間的設定有很多方法,這裡重點說明的是時間分析的方法,但其它方法同樣是非常重要及必不可少的,特別是預置時間標準法(PTS)。表3將不同方法進行分類比較,目的是給大家一具整體概念。
表3幾種方法各有優缺點,筆者在IE管理實踐中認為時間分析、PTS兩種方法的科學性好一些,這樣就保證了標準時間客觀公平的基本原則。其中時間分析即通過現場觀測的方法來求得標準時間的方法,對於現場管理與改善非常實用。
PTS法則主要用於新產品及新機種的量產前標準設定,以及對革新前後的方法進行評價。因此PTS法是IE工程師必須掌握的方法。
通過前面章節的講解大家基本了解了標準時間的構成及設定方法。總結來說,是在時間分析現場觀測基礎上經過評比修正得到正常時間,然後考慮放因素,加上寬放時間後得到標準時間。
標準時間的計算公式如下﹕
標準時間=正常時間*(1+寬放時間)
=觀率時間*評比係數*(1+寬放率)
(2)設定程序
步驟1 確定設定標準時間的目的
如上面內容介紹那樣ST的設定有多種方法,要根據需要及目的選擇不同精度的設定方法,因此明確目的是第一步。
步驟2 選定設定的方法------根據目的選擇方法。
步驟3 確定已獲批准並已標準化的標準作業。
作業內容及方法尚未標準化的產品及工序,沒有制定ST的必要,因為內容及方法決定時間。
步驟4 正確劃分動作單元,現場測定凈作業時間。
步驟5 對觀測時間進行評比。
步驟6 確定寬放項目及寬放率。
步驟7 由公式計算標準時間。
步驟8 主管部門審批備案(IE部)。
4、標準時間設定時的注意事項
(1)必須認真負責,不可馬虎大意
標準時間是制定生產計劃,管理生產及評價結果的基準,即生產活動中有關效率的基準。如同質量管理的質量標準一樣重要,它是製造業效率管理的基準﹐是用業指導,規範人的勞動效率的標準,制定時必須嚴謹規範,公平、公正、否則會造成管理上的混亂及員工的不滿。
(2)制定人必須具有專業水平,如同法官是不可以隨便誰都可以做的一樣
(3)必須在設定標準時間之前將作業方法及作業條件進行標準化
如果作業方法與作業條件尚未標準的話,時間也不可能標準,在前面曾ST最重要的目的是用來評價改善及革新的成績,如果現有方法未經過認真檢討及標準化的話,標準化就成了一個錯誤的方法,充其量是對一個較差的方法進行了標準化,並強制員工執行。如同質量問題大量存在,而企業取得了ISO認證一樣,效率及質量水平不會因拿到某種管理系統認證,而能短期內得以快速提升。
(4)當作業方法及條件改善後應及時更新ST,企業應有一套進行ST定期更新管理程序,以保證現場取得的改善成績及時變成標準並實現經濟效益,評價改善績效。
-END-
文章來源:網絡(如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