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割肉、再賣身:日本東芝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2023-09-26   正解局

原標題:先割肉、再賣身:日本東芝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最近,日本東芝公司宣布,由多家日本國內企業組成的聯盟已經完成了對東芝的要約收購。

日本媒體分析,東芝最快將在年內退市。

百年名企,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提起東芝TOSHIBA,中國人並不陌生。

在上世紀80年代,東芝黑白電視機,對於國人來說可是奢侈品。

東芝的黑白電視

東芝的歷史要從1875年說起,早期以生產電燈起家,後擴展至家電產品。

百年歷程中,東芝創造過多項日本第一或世界第一:

1942年,開發並生產出日本第一批雷達產品。
1955年,開始銷售日本第一批電飯煲。
1959年,開發日本第一批電晶體電視機,同年開發出日本第一批微波爐。
1967年,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郵政編碼自動識別裝置。
1970年,開發世界上第一台彩色電視電話。
1971年,開始銷售世界上第一批高集成電路化彩色電視機。
1972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帶黑色條紋陰極射線管的彩色電視機。

這些第一,大多與家電相關。

鼎盛時期,家電業務收入占到東芝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東芝因此與夏普、松下並稱日本白色家電「三巨頭」。

其實,東芝的業務遠不止家電,而是涉足半導體、重型電機、醫療設備、鐵路運輸、電梯製造等領域。

比如,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就是東芝研發的,並一度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場份額達7年之久。

東芝筆記本電腦

東芝的數控工具機,也很厲害。

美蘇冷戰時期,東芝違反巴黎統籌委員會禁令,以35億日元的高價向蘇聯出售了4部五軸聯動數控銑床。

蘇聯藉助這些工具機,製造出先進的推進螺旋槳,其核潛艇的噪聲大降。

美國得知後,大為震怒,立即制裁了東芝。

1987年5月27日,日本警視廳與公安調查廳突襲了東芝公司的總部。

警察逮捕了鑄造部長林隆二與工具機事業部長谷村弘明,另有兩位高官也被勒令辭職。

新聞報道

東芝的科技實力,可見一斑。

在1996年的世界財富500強榜單中,東芝以530億美元的營收,高居第32位。

1996年的財富500強榜單節選

排名比日本的索尼、本田、瑞士的雀巢,還要高。

當年的東芝,絕對是世界一流。

再看近十年東芝的境遇,堪稱每況愈下。

先是靠「割肉」續命:

2015年,將圖像傳感器業務賣給了索尼;
2016年,將家電業務賣給了美的;
2017年,將電視機業務賣給了海信;
2018年,將電腦業務賣給了夏普;
2022年,將暖通空調業務賣給了開利
……

不斷地「割肉」,東芝的體量自然越來越小,營業收入也持續下跌。

財富500強榜單中東芝歷年營業收入及排名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東芝的營業收入從1996年的530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631億美元後,開始持續下降。

這與東芝「割肉」的時間點是一致的。

營業收入降低,導致東芝在財富500強榜單的排名也持續下滑。

2022年,東芝營業收入為297億美元,排名下跌至480位。

2022年財富500強榜單中的東芝排名

今年,東芝已跌出2023財富500強榜單,不復1996年之風光。

再是靠「賣身」重生。

經營狀況下滑,東芝在資本市場上也難以支撐,陷入了股價低迷、融資艱難的困境。

此時,私募股權公司看上了東芝,伸出了收購的橄欖枝。

在拒絕了多個意向後,今年3月,東芝接受了日本國內企業組成的資金聯盟、日本產業夥伴(JIP)的收購提案。

9月21日,東芝公司宣布,由私募股權基金「日本產業合作夥伴(JIP)」牽頭的150億美元要約收購已獲得成功,超過一半的股東參與此次收購。

該交易完成後,東芝將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東芝的公告

被收購後,東芝的退市是必然的。

一方面,投資者對東芝失去信心,東芝還賴在股市裡沒有意義。

另一方面,退市能緩解監管壓力,讓東芝高效決策,快速調整業務。

儘快扭轉業績,再次上市,這是東芝的重生之路,也是私募股權公司獲取超額利潤的希望所在。

作為一家百年日企,東芝曾是「日本製造」的典範。

今天,東芝即將退市,可否視為日本製造衰敗的縮影?

在給出答案之前,不妨先看看東芝走下神壇。

原因一,高不成低不就。

具體來說,放棄低端業務,但高端業務沒做成功。

放棄低端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東芝頻繁「割肉」賣業務,已經佐證了這一點。

東芝進軍高端業務,主要是兩個方向。

一個是核電業務。

2006年,東芝以50億美元買下美國西屋電氣(核子反應爐製造商)77%的股權。

西屋電氣是核電領域的大拿,既是世界核標準制定者,也是美國航母提供核動力技術的公司。

收購完成後,東芝同時掌握了沸水反應堆技術和壓水反應堆技術,也收穫了一批訂單。

不幸的是,2年後,遭遇了經濟危機。

5年後,又有9.0級的地震加海嘯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

東芝核電站

受此影響,世界各國都緊急叫停了核電項目。

東芝本身就是福島核電站的建設者,核電業務更是遭受毀滅性打擊。

東芝夢碎核電。

另一個是半導體業務。

東芝曾經是重要的晶片製造商,銷售額一度僅次於美國的英特爾,位列全球第二。

在台積電、三星等企業的步步緊逼下,市場份額不斷丟失。

2018年,身陷困境的東芝,又將半導體業務剝離,以大約2萬億日元的價格出售給了包括美國貝恩資本在內的企業聯盟。

東芝半導體搖身一變更名為鎧俠株式會社(Kioxia),東芝仍然持有40.2%股份。

不過,由於市場行情不景氣,鎧俠的日子並不好過,連續3個季度虧損,正在謀求與西部數據抱團取暖。

整體來看,東芝的兩個高端業務以失敗告終。

原因二,造假。

上市企業,要定期披露財務數據。

東芝經營狀況不佳,為了保住市值,開始造假。

2015年,東芝爆出財務造假醜聞,七年間虛報了2248億日元(約110億元人民幣)的稅前利潤,超過了這七年間稅前利潤的三成。

造假事件曝光後,東芝股價大跌、市值縮水40%,包括社長在內的16名董事有半數辭職。

第三方機構調查發布的日企財務造假數據分布

東芝的形象一落千丈,經營狀況惡化,一度陷入資不抵債的局面,不得不頻繁「割肉」,彌補近1萬億日元的財務窟窿。

不僅是東芝,高不成低不就、造假其實是很多日本企業的選擇。

比如,夏普將66%的股權賣給了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日立將海外家電業務60%的股權賣給了土耳其的企業阿奇立克,三洋賣給了松下,松下將半導體業務賣給新唐科技……

又如,三菱汽車油耗數據造假,神戶制鋼所品質檢測數據造假,日本東麗公司質檢數據造假,日產質檢/排廢油耗數據造假,雷克薩斯車輛監測數據造假……

造假不能簡單用「工匠精神」來分析,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核心競爭力下降導致的無奈之舉。

這裡,再列一組財富500強的數據:

1996年,日本有99家企業上榜;2006年,日本有70家企業上榜;2017年,日本有51家企業上榜;2022年,日本有41家企業上榜。

榜單風雲,變幻如此。

日本製造,即便不是衰敗,顯然已過巔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