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頭條-----晉江靈水古村落!咱去走走

2019-12-01     晉江鄉訊

晉江市靈源街道靈水社區,是靈源街道最大的社區,晉江市著名僑鄉之一。這裡的靈源山,綠樹如蔭,空氣清新,是城市一山一水慢行系統的一段。靈源山腳下,面積5.61平方公里的靈水古村落里,居住著靈水吳氏居民,200多棟既有閩南風格亦有南洋風貌的古厝,散布在彎彎曲曲的石板路中,記錄著流逝光陰里的村落故事。

靈水,古稱靈水堡。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4年)御史吳中復與兄弟吳中純隱居於靈源山修道,山上溪澗之水繞村而流,村莊因此得名。因「靈」而名,讓村落煥發文藝氣息,村落里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傳遞著淳樸的民風,勤學、積善的家風,清廉勤政的作風。這些精神世代頌揚,隨著吳氏子孫在海內外傳承和發揚。

靈水

相傳朱熹也曾經來過此地。

今天,邀您來一場在靈水古村落的徒步,走進厝邊巷弄的歷史中,登靈源山觀美景,享受一段悠閒的時光,品味這個緊鄰現代城市邊的古村落里的人文情懷。

寧靜村落孕育人才 鐫刻家訓代代相傳

《靈水吳氏公譜》記載,吳姓先祖隨開閩王王審知從河南光州遷到南台興化府塘下,再由興化府遷到泉州晉江龜湖象畔加埭。那地方的七星山上有蘇木之祥瑞,以往傳說為「蓮葉出水」的吉祥福地,吳氏祖先便住了下來。後傳至靈水的始祖懶翁,他「慕靈源山水之勝,復自象泮徙居靈水」。在靈水古村落里,至今生活著吳氏的後代,吳氏後代的足跡如今遍布世界各地。

古村落雖位於城市主幹道邊,但一步入古村落,置身城市高樓之外、出磚入石的閩南大厝里,仿佛時空穿越,讓人感受到別樣的清新與寧靜。

古村落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的辦公地點,位於吳良師大厝。今年70多歲的靈水當地人吳式加老人介紹,這是一座二落三開間的大厝,大門兩邊的青草石上,吳良師(1880年—1942年)親筆寫下「聲傳閣囊肅門楣,筆寫俚歌不算詩,只恐兒孫忘識記,謹將句子刻於碑」的石碑,諄諄告誡子孫應認真讀書,遵祖訓,不辜負祖先的期望。「他不但興建家業,創建靈水老街,對家族公益事業如辦學、鋪路、建靈源寺都慷慨解囊,對困苦之人樂於幫助。」吳式加說,吳良師的後代分布在漳州、山西、台灣等地以及海外,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所建樹。

靈水古村落共有200多座古建築,保存完好的有140座,連片分布在靈水前鄉、後鄉。在吳式加的帶領下,我們往古村落深處走去,閩南「皇宮起」的古式大厝、中西合璧的華僑番仔樓和具有海洋風情的石構民居,代表著晉江從明清以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這裡有裝飾華麗的祖厝宗祠,還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宮觀寺廟,有昔日名人的故居,更有保持中原傳統和閩南特色的古民居,底蘊深厚。

歷來,靈水古村就有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傳承流傳的美德。在很多古厝入戶大門兩邊的青草石上,用文字刻寫著鼓勵子孫多讀書、為人忠厚、與人善交、勤儉節約的家訓,讓子孫在入家門的一刻,耳濡目染,銘記家訓,謹記家史。

至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靈水吳氏已成為出名的望族,從明洪武至今的600多年間,吳氏後裔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包括監察御史一人,大理寺卿一人,太子太傅工部尚書一人,知府五人,同知一人,知縣九人,總兵、司馬、將軍、別駕等數人。

吳良師大厝一角,高掛的燈籠極具閩南特色。

好家風培育好品格 三朝御史三代清廉

在村落的吳氏家廟內,有一塊「三朝御史」的匾額,是靈水鄉賢明朝監察御史吳從憲的官匾,他任過明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監察御史。今年70多歲、古村落辦主要成員黃鵬飛老人介紹,很多史料中,都有記載吳從憲及其伯父吳希澄、次子吳可遠三代人為官清廉、勤政的政績。這個故事,當地的靈水人都知曉,無不讚嘆。

自古廉者勤為民。吳希澄(1491年—1573年),曾任廣東長樂知縣。任職期間,他關心百姓疾苦,把百姓的事放心上,廣泛發展農業,讓人民有存糧,無論遇到旱災或水災,百姓便不用為生活而擔憂。他上任時,妻子帶紡紗機隨從,後來因為不恥與貪瀆之徒為伍憤而辭官。離任時,只有十二兩銀子帶回家鄉。返鄉後,他投身農耕,閒暇教兒侄讀書。

長輩為晚輩樹立了榜樣,好家風得到流傳。吳從憲(1522年—1581年),少年時跟著伯父希澄,把他當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伯父清廉為官、勤儉為人的精神,深深影響著吳從憲。萬曆版《泉州府志》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吳從憲性情寬厚,當他還是學生,在泉州開元寺讀書時,有一次看見一位女香客失落一對金釵,他立即叫住這位香客,拾還金釵。後來為官,他體察百姓疾苦,為百姓興修水利;隆慶六年(1572年)巡按山東,青萊等州三年沒有雨,他帶領吏民登泰山為民祈雨;萬曆二年(1574年),在京監文武試,有中官弄權不法,他不寬容,上書請求罷免;萬曆三年(1575年),再次巡按浙江,五月十三日突發颱風引發災害,數萬畝被毀,數以萬計的人死亡,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動用官庫銀若干萬,親自監督填塞加固,堤岸至今海岸無沖崩之苦」。百姓得救了。但因為吳從憲的「先斬後奏」惹惱當朝皇帝,被貶後隱居靈水生活。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和成長。吳從憲次子吳可遠(1545年—1594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奉差出使高麗(朝鮮)。高麗國國王很高興,想要送禮給可遠。可遠拒絕未果,後來出於禮節,可遠收下禮物,在回國時,他托送行官轉達答謝信給國王,信中寫明所贈財物原封不動,交使館人員轉交國王。這件事在當時的高麗國被一致讚揚,都說上國的大官品德高尚。

這就是流傳在古村落里的「三朝御史三代清廉」的故事。近年來,靈源街道將家風家訓融入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之中,結合「三朝御史」的家風傳承,在靈水古村落建設「御史第」家風家訓展館,結合本地較有文化背景的家規家道深入挖掘、傳承弘揚具有本土特色的家風家訓,有力地推動全社會形成廉潔自律、修身齊家、崇德重禮的良好風尚。

《題臨安邸》的作者林外為晉江人

長兄如父樹好表率 孝敬長輩兄弟友愛

村落里的吳氏宗祠,現在是老年人活動中心,日常村裡有活動,或者老年人的日常活動,都在這裡。關於這座宗祠,是一個關於孝道與親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吳東籬(1465年—1528年)。東籬20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這個年紀,正是懷揣夢想的年紀。但是對於東籬來說,父親早逝,家徒四壁,一家人連吃飯都成問題,談何夢想?

為了這個家,東籬的母親付出了很多,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吃上一口飯,好好讀書,她經常餓著肚子幹活,省下糧食,給自己的孩子。前有孟母三遷,後有吳母推食。不久,東籬發現了母親的這個秘密。那個晚上,他跪在母親面前,求母親拿起飯碗吃飯,如果母親有一頓飯不吃,他就跪著不起來,自己也陪著。20歲,為了生計,身為長子的東籬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成為家裡的頂樑柱,四處奔走。1508年,40歲的東籬,迎來了人生的另一個變故,弟弟吳履素去世。長兄如父,面對親人的離世,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將本來應該由他和弟弟共有的古宅大厝,全部贈予弟弟的兒子吳希江,自己在邊上重新修了一座古厝,也就是現在的吳氏宗祠,並寫下保證書,讓其世代子孫,不得爭奪這間家傳大厝,這座大厝,就是現在的履素宗祠。

6年後,吳東籬的長子考上了舉人,圓了吳東籬兒時的讀書夢。這也是靈水歷史上,第一位中舉的讀書人。

500多年後,這兩間古厝早已經被時光侵蝕,但吳東籬的孝心與對兄弟的深重情義,被記錄下來。靈水人將這裡用作老年人活動中心,在恢復古厝的同時,也讓這份百善孝為先的精神,得以弘揚。

旅遊攻略

登山遊覽美景

靈水,村依青山,山有古寺,寺有靈佛。區域內的靈源山是泉南名山、國家3A級旅遊景區,還有目前我國僅存的摩尼教遺址草庵。靈水古村落,距離泉州20多公里,距離晉江動車站13.5公里,從晉江市區搭乘1、3、28、35路公交車可達,適合徒步、拍照、寫生。

靈源寺。

徜徉於村落里的民居,你可以見到不同風格、特色民居;在古厝的樹蔭下,門前的草坪上,來一場書香伴草香的露天閱讀;在紅磚與綠樹之間,盡情留影。穿過世紀大道,由九間大厝組成的靈溪谷傳達了不同的民居體驗,在一面鋪滿綠藤的牆上,可以仿效當年朱熹在此讀書的情境,然後登上靈源山,覽村落全貌。

剛入靈源山,可見刻於石碑上廣為傳誦的那首《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首絕唱,因為留在粉牆上的字跡是行草,「升」與「外」形體酷似,曾被誤認為「林升」。現結合《宋開基馬平(坪)林氏譜牒》進行考證,確定作者為林外。林外(1106年—1170年),晉江馬坪村人,知天命之年才受命為興化縣令。年輕時他曾遊學蘇、機一帶,因屢試不第,又耳聞目睹趙家王朝昏聵腐敗,憤世嫉俗,到處題詩作詞,以宣洩胸中鬱積。他在西湖酒肆飲酒斗余,復題詩壁此詩,道出了鬱結在人民心頭的悲憤,諷刺了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林外去世後,與其二世祖林知同葬靈源山。

靈源山是泉南名山,海拔305米,山上有在泉南享譽盛名的寺廟靈源寺,還有眾多古人留題的摩崖石刻。經歷代僧眾保護修葺,千年古剎靈源寺現已成為泉南最享盛名的禪林之一。除此之外,從不枯竭也不溢滿的靈泉井,狹窄小徑里可觀雲霞的步雲關,登頂可見石湖塔和姑嫂塔、金門島收覽眼下的望江石,明朝試劍石,舊寺遺址紫雲寺,儼然一頭咆哮雄獅的獅仔石,由七個山嶺組成的七星墩,形似善老翁和慈祥老阿婆的公婆石都值得一看。還有飛瀑、百花園、百草園、攀岩區、CS戰場等,可供體驗。

在靈源山旁邊的華表山南麓有我國僅存的摩尼教寺廟——草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公元3世紀中葉在波斯創立,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到明初,摩尼教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草庵成為僅存的珍貴史跡。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參觀草庵後,認為它是這次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

弘一法師曾住草庵意空樓3個多月,並題寫楹聯:「草積不除,便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現影;史乘記載,於此有名賢讀書。」這裡說的名賢讀書是一段佳話,明朝嘉靖(1522年-1566年)年間,泉州十八位士子住草庵「龍泉書院」勤奮讀書,後來十八人均舉。這十八人,有「明代三大散文家」之一的王慎中,有累官刑部員外郎、浙江按察司僉事的莊用賓及其弟莊用晦等。如今,龍泉書院還定期舉辦「國學講堂」「傳統樂器演奏會」等,遊玩間隙停下來聽一場講座也是不錯的選擇。

有美景也不能少了美食,說起靈水,很多人都知道,這裡有靈源萬應茶。元末明初,陳友諒舉事兵敗,其驍將張定邊亦遁於此山,削髮為僧,號沐講。他懂得醫術,經常下山為村民看病。有一年,天氣越來越炎熱,生病的村民不斷地增多。沐講和尚便用草藥製作藥丸,取名叫菩提丸。藥丸泡在水裡,就變成咖啡色的,甜甜的藥茶。村民們喝了藥茶後,病很快就好了。後來,沐講和尚把菩提丸的製作方法教給了村民,讓更多的人學會製作菩提丸。菩提丸傳到今天,就是靈源有名的靈源茶。

靈水菜脯也是當地特色,只有當地的「半頭青」製作的菜脯,才算是真正的靈水菜脯。據說有一年,廈漳一帶發生嚴重流感,藥治見效有限。有戶人家經濟困難,加上為了治病花了不少錢,只好聽天由命。一日過一日,不知不覺,感冒逐漸好了,鄰居問他吃什麼藥,他說,三餐吃飯只有菜脯絲湯。消息一傳開,靈水菜脯流傳閩南。

來源:泉州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zR4xm4BMH2_cNUgBO2a.html





















來,甜一下

20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