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階段什麼最重要?大咖這麼說

2019-12-02   愛知教學園地

看點:什麼才是好中學?什麼才是好課程?什麼才是好教師?如何為學生的未來做準備?如何選擇更適合的中學教育?在近日舉辦的一土教育分享會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雲杉、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嵇成中、北京八中少年班素質班元老程念祖分享了他們眼中的「好的中學教育」。

01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劉雲杉:一個好的學校是一個情感共同體。家長們會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和教育理想、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教育。好的學校是一個老師、學生、家長組成的緊密的情感共同體,一個擴大的家庭概念,能給孩子們整全的、負責任的人格教育。初中生的年齡大概在11至15歲之間,處於身體急速成長、心智成長略慢的階段。這個年齡的孩子們要開始走出家庭,逐漸建構自己的社會生活,他們需要友伴、導師、課程活動實踐等慢慢打開心靈。一些孩子們頭腦里塞了太多抽象的概念,而這些抽象的概念沒有經驗去做支持,「內存」轉不動了,沒有能力去支持自己的行為。

今天的中國像一個「賭場」,大家都在競爭和淘汰中生活,每個人都在努力離開自己的環境,走向更好的地方,是個「孤兒」和「獨子」的狀態。現代父母很關心自己的孩子,但更多的是在知識層面上的關心,很多孩子在情感上是一個「孤兒」。裴斯泰利洛齊讀了盧梭的《愛彌兒》之後受到很大震動,開始著手做自己的教育,即「心、手、腦」之間和諧的教育。但目前我們的教育仍多是腦的教育,心的教育、手的教育卻不夠。

我們不僅要教給孩子們抽象的概念,還要讓他們獲取知識和學會推理,還要有情感、信任、依戀、感激、服務等「心」的教育。這需要學生們有好的老師的陪伴,學會去信任,去愛別人,去服務,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人影響另一個人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公立、私立、公立+私立等「套餐」產品,那些碎片的知識和育人的整體目標是分裂的。

關於「手」的教育,這裡不光是做事。正如舞蹈需要反覆練習才能在身體里形成記憶,很多學習是一種身體認知。技藝、匠藝可以讓人不虛妄、不淺薄,可以在實踐中讓豐富的案例和概念鮮活起來。「手」的教育讓學習者不再是「鸚鵡學舌」,不再像裴斯泰洛齊描述的「呆頭鵝」那樣用簡單抽象的概念來比劃世界。好的教育應該由孩子自己站在地面去探索,一步一步歸納;也需要老師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仔細地給孩子一個圖景,帶著孩子們一點一點走出來,這樣的學習是身體上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國》能夠讓大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懷鄉,正是因為味覺是一種童年時的身體記憶。我們在校的各種活動,也是為了形成身體上的記憶。

如果說小學階段強調的是學習習慣的養成,那初中需要強調紀律的精神。雖然是共同體,但學校不同於家庭,孩子們要由此走向社會,尤其走向政治社會,紀律的精神不可或缺,紀律不是服從,而是服務社會、尊重他人,培養現代公民應有的素質。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劉雲杉老師 攝/海豐

02

什麼樣的課程是好課程?

嵇成中:好課程好像有很多答案,但都和評價相關。有什麼樣的評價,就有什麼樣的課程。上海市前些年曾對十所重點高中做過調查——高中生「行萬里路」和學業成績的相關性,結果是相關性和不同的評價體系有關。調查結果顯示,「行萬里路」和SAT考試有很高的正相關,但和高考的正相關微弱到忽略不計,和上海市重點中學的聯考則是負相關。

培養未來人才、面向未來的課程是什麼樣的?在我看來,就是滿足「三個未知」的課程:能夠讓我們的孩子們在未來投入現在還未知的工作,使用現在還未知的技術,去解決現在還未知的問題。這三個未知要求學生有遷移應用的能力,解決未來的問題。

2016年起,我們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40多所學校的「以理解力為中心」的教學實踐,著重把學生的學習和真實世界相結合,使學習「能觸摸到、有實際的質感「。在上個月的芬蘭訪學中,我看到每個芬蘭的小學生得到一個5公分寬、10公分長、1公分厚的牌子,中間還打孔繫上了一米長的繩子,老師讓孩子們在森林裡感受10公分、1米的長度。在這方面,我們學生的學習有「量」的建構,但如果學習過程中沒有芬蘭那種和真實世界連結的質感,學習的體驗就完全不同。好的課程需要在底層邏輯上和真實世界聯繫,同時又能培養孩子們遷移應用的能力。

同時,好課程也需要兩個外部條件。第一,放眼世界各國,好的教育一定不是在「大規模、大班額」里實現的。教育部提出今年要「消滅」66人的大班額,明年把班額縮減到55人,仍舊是不小的數字,班額太大是制約班級效率的很大因素。在人教社出版的《基礎學校:一個學習化的社區大家庭》書中,提出學校的適宜規模應在380-480之間。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校長能喊出每個學生的名字,能真正實現扁平化管理。第二個外部條件是要注重課程的統整。彼得聖吉先生曾在著作中提出,「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被教導學習如何拆分世界、拆解問題,我們以為這樣可以提高認知世界的效率,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喪失了對事物整體性的感悟能力。」我們考慮大局的時候,需要將打碎的鏡子重新拼湊起來認識世界。真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無法界定是物理還是化學的,它是綜合的。嚴絲合縫的各科割裂了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要在課程設計時考慮如何培養孩子對整體的感悟能力。正如我們提出五育並舉的重要前提是五育一體,而不是分別發展、平均發展、各自發展的總和,有機一體才能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北師大教育創新研究院副院長 嵇成中老師 攝/Peng Studio

03

什麼是好老師?

程念祖:好老師,是幫助學生「願意學」和「會學」。一直以來,我們很重視老師們的公開課評比,我曾想,如果這樣能解決好老師、好課程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不在每一所學校裝上大螢幕,播放全國各學校、各年級、各學科的名師們的課程?技術上可以做到,但是效果未必如想像中的好。大螢幕式的教育不行,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人和人的接觸。學生成長、人格形成等很大一部分是在學校課堂里形成,來自和同伴和老師的接觸。

一個好的老師要教書育人,能幫助學生保持很強的求知慾,要做到學生願意和老師積極學習、逐漸學會學習、有旺盛的求知慾並自尊自信。例如,在高考和體育沒有任何掛鉤的年代,北京八中少兒班的一位體育老師和他的體育課曾在一次調查中,以全票獲得少兒班學生心目中「影響最大的教師」和「影響最大的課程」,這樣的結果也符合我的對好老師的觀察和定義。

一土資深顧問、北京八中少年班素質班元老 程念祖老師 攝/李瑞寧

04

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

劉雲杉:學校和家長在教育中不是看似「靠譜」的買賣「套餐」的關係,而是學校願意以真誠的態度打開門,家校共同體共建學校。如今的教育可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家長在擇校時需要看重的,應該是家長群體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是否契合自己的價值觀,是否有意願投入參與。好的教育也需要落實到教師身上,看教師是否愛孩子,是否能帶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

一切統整都是人性化的,我很願意在中國看到開放的學校,教書育人的老師,家校共同參與。未來是不確定的,但是人是恆定的,讓我們用堅強可靠的人性,去走向不確定的未來。

嵇成中:選擇意味風險,家長需要評估風險,也要看清未來大勢,未來怎麼發展,未來需要什麼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教育生態下,我們的教育評價也在發生變化。以中央美院近年來的考題為例,考試不再著重考核素描、構圖、色彩等繪畫技巧。2017造型能力科目的考題涉及了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的大量背景材料——代表作《答案在風中飄》(Blowin'in the Wind)的歌詞節選、鮑勃迪倫在世界樂壇的地位和滾石給予的評價。考題要求考生用具象的方式表達出對鮑勃.迪倫的感受,這需要考生具有透過事實產生觀念,再把觀念具象表現出來的知識遷移能力。2018年的考題中,背景是聯合國每年發布的幸福指數報告,考題是聯繫幸福指數和評價的主要維度,在深刻理解信任、收入、健康、自由等關鍵詞的基礎上,創作出五幅草圖和兩幅正稿。考題中沒有給出具象的事物,對考生的思維水平要求很高。2019年,實驗藝術專業的考試又要求考生「想像畫出一件衣服在失重條件下的狀態」,這都需要考生對月球生活及天文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同時,評價也越發和真實生活聯繫。如2017年全國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從當下「一帶一路」「中華美食「」大熊貓」「廣場舞」等熱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撰文,幫助來華留學生讀懂中國。甚至在今年的江蘇南京中考考試中,要求考生為南京美食創作廣告詞,並拋出「孩子想去看南京白局(南京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媽媽要孩子在家刷題,孩子如何說服媽媽?」這樣的問題。這些考題都是課本中找不到的真實生活中的的真實任務,對學生學習評價的要求發生變化。如果考生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沒有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很難適應考試導向和教育發展大勢的轉向。對此,家長應該有自己的判斷。

程念祖:我的一位學生曾對我說,他「從未向偽知識做過一次讓步和妥協」。當時我在素質班開設一門課,內容包括人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求真理真知,不能把學習當作獲取高名次地位的手段等。當時的素質班搞了很多課程、社會實踐、自主主題學習活動等,一些如哲學、自然體育、形式邏輯、經濟學、法學之類的課程和高考沒什麼聯繫。剛開始制定課程時,我們也擔心這樣的課程安排會影響考大學;最初素質班的課程設計是追求短期成績還是澄清學科的核心概念,家長們也都有著不同的看法。

關於我們到底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我非常認同當時八中校長提出的那幾個詞:「志向高遠,素質全面,基礎紮實,特長明顯」,即使這個育人目標放在當下,我依然覺得,這就是我們面向未來的教育目標。

家長需要有遠見和眼光,不要只看當下。如果家長的教育選擇和初心與學校的育人目標不一致,後續會有許多矛盾。基礎教育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我也看了很多學校,包括民辦學校、公辦學校、打工子弟學校。剛接觸一土時,開始我確實沒有過多緊密聯繫的打算。與創始人和一土老師接觸後,發現他們做的和我想的、和我曾經做過但現在沒機會做的教育很吻合,我就願意多給予支持。


我們應該給各種各樣的教育提供發展機會和空間,希望一土的個性能在合適的土壤中更加發揚光大。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