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凌晨6時,北京朝陽一位十多歲的少年跳樓身亡,而原因,據媒體報道是因為父親和孩子在玩手機上(應該是玩遊戲)發生了衝突;隔天,江蘇一位19歲的高三學生也因為玩手機與家人衝突,跳樓身亡…
凌晨四點,19歲高三男生從9樓一躍而下。男生因玩手機被爸爸罵,一氣之下跳樓。凌晨五點被發現時,他已不幸身亡。
杭州王姐讀高一的兒子
因為不讓玩手機說出
「不玩手機可以啊,我去死就好了!」
小毅(化名)是杭州某中學新高一學生,由於中考考得還不錯,小毅媽媽王姐就兌現了之前對孩子的獎勵承諾,暑假剛開始就送小毅一台他想要的手機,並規定暑假每天只能玩一個小時。
剛拿到手機的幾天,小毅興奮得很,睜開眼睛就拿起手機,摸著手機睡覺,王姐想著孩子剛有手機比較新鮮,也就沒多說。
結果整個暑假因為手機,家裡變得雞飛狗跳,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按照王姐的說法,兒子自從有了手機以後,就成天不出門,本來規定一天只能玩一個小時,事實上,小毅每天都不遵守時間,並且已經好幾次被發現半夜在被窩裡偷偷玩手機遊戲。
為此,王姐就斷了家裡無線網絡,沒收了小毅手機,意圖讓孩子認真寫暑假作業。結果,適得其反,小毅索性耍起了無賴,暑假作業也不寫了 ,也不出家門。
直到開學前幾天,王姐拉上愛人嘗試跟兒子小毅好好溝通下,「你看,你開學就是高一了,高中三年很重要,不努力是考不上好大學的....」
「煩不煩,有完沒完!」還沒等王姐說完,小毅就不耐煩地還嘴,小毅父親一看兒子這個態度,火氣就上來了,對著小毅一頓數落。
「不玩手機可以啊,我去死就好了!」王姐夫婦萬萬沒想到孩子說出輕生的話,很害怕小毅是不是中了手機癮失去「心智」,第二天就拉著不情願的孩子去了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
一部手機,與孩子跳樓,兩者似乎隔著千山萬水,可現實中,因為一部智慧型手機而產生的家庭悲劇,確實是屢見不鮮。
網上有一句話看得人心驚肉跳:「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
2017年9月17日,杭州濱江小區一名15歲的初三女孩從19樓墜亡。事發前,家人發現女孩又在玩手機,提出反對意見,雙方發生爭執,隨後女孩跳樓身亡。
2018年1月19日中午,江蘇一名高三學生曹某因上課玩手機被老師批評,從位於五樓的家中墜亡。
2018年5月11日,江西省一高二男生在學校墜亡。他生前曾對女朋友說想買個新手機,便於5月10日晚自習期間到老師辦公室撬鎖,共偷走兩名老師1300元左右。相關老師通過監控發現後找其談話,該生從五樓跳下……
2018年8月30日凌晨,南通13歲的小徐從四樓墜落,早上被發現時已去世。小徐母親表示,小徐墜樓前一直在用手機打「吃雞」遊戲,玩家跳樓「出一點血人又會活過來」。
1月4日,海南省屯昌思源實驗學校14歲男生小江從教學樓3樓爬到隔壁老師辦公室為手機充電時不慎墜亡。學校此前曾反覆強調不允許帶手機,更加令人唏噓的是,孩子的家長竟然不知道孩子有手機。
那些無意中交給孩子一部智慧型手機的家長,也或許真的意識不到手機遊戲對孩子的吸引力。他們想不到,玩手機會上癮,而一旦上癮,孩子就像注射了毒品。
後果就是:戒不掉、強行阻止極易引發親子矛盾、離開後念念不忘、致命。
於是人們無比悲憤的說:
是手機,將花季凋零的孩子和絕望悲痛的父母陰陽兩隔!是手機網遊,讓逃學厭學的情緒和恐慌不安的氣息四處蔓延!是手機毀了我們的這一代和下一代!
可是,如果手機會發聲:想來也是會喊「冤」的吧。手機表示:不背這個「鍋」。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經不住手機的誘惑?片刻都不願離開手機?
為了手機不惜冒險充電而摔下樓,為了手機不戀親情自殺,為何不珍惜自己寶貴的生命?
挫折教育匱乏導致的生命教育缺席,請給孩子一些放養。
開學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家長?
—— 像「養豬」一樣養孩子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陳志文
新學期開始了,又一批孩子走進校園。有一位焦慮的家長找我:「我應該怎麼補救?做什麼準備」?她突然覺得自己和其他家長相比,做的準備太少,孩子什麼都沒有學。
顯然,她非常焦慮。
該準備什麼?細說起來,需要準備的很多,但對於當下的家長,可能首先需要準備的是正確的理念,正確的心態:做一個正常的家長,粗糙一些的家長,讓孩子經歷自己應該經歷的一切,首先是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
日前,我和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孔繁清聊天,無意間聊起了她的孩子,能感到她既驕傲,又愧疚。她的愛人是外交官,長期駐外,她也因為工作很忙顧不上管孩子,「我也不願意為孩子放棄自己的工作」,於是兩個孩子曾經一度寄養在外地親戚家。
有一次,還在上小學的孩子堅決要求回北京,央求媽媽說:「我們兩個能管好自己」。迫不得已,她請了一個保姆照顧孩子生活,對保姆的要求也只有一條:飯要衛生,吃了不拉肚子就好。對於孩子,要求也很簡單:誠實,不撒謊。
說到這些,她的眼眶裡含滿了淚水。
但她兩個孩子的成長卻是出乎意料得好。女兒學業優秀,進入國內某名校,後申請獎學金去美國讀書,進入美國高盛工作。兒子後來也出國留學,目前在中國最著名的網絡公司做技術工作。這些還不是關鍵,關鍵是孩子們很貼心,平時噓寒問暖自不必說,每到假期,女兒會給她與愛人安排好度假,羨煞朋友們。
她說,很多人總愛問她怎麼教育孩子,讓她很慚愧,甚至是內疚:「我覺得自己對孩子要求太低了,我對不起孩子們,都是靠他們自己的努力」。
我說,你這是歪打正著,沒有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在孩子的教育上,做到了抓大放小,只抓根本與核心,讓孩子經歷他們所應該經歷的一切。
在這種教養方式與環境下,孩子會比同齡人更快地社會化,從小就開始面對最基本的生活學習需要,自己找能找到的資源、辦法、方式去解決面對。
這裡面有基本的生活問題與困難,也有自己的學習安排與挑戰,當然也包括了在校園裡遇到的與同學、老師之間的摩擦矛盾糾紛。他們往往會有更強大的內心,因為從小經歷了作為一個社會人必須經歷的一切。沒有父母的過度呵護,他們只能自己學會處理,承受。
而幸運的是,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都是漸進式的,都是從很小的事情開始的,伴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加大,複雜,極少出現跨越年齡與心智的極端難題。這也是一個正常的人所應該經歷的成長過程。
關心孩子的生活、教育,當然是身為父母的基本職責,但過度關心,有百害而無一利。在父母的過度呵護、幫助下,很多孩子失去了正常真實的成長環境,缺失了該有的歷練。
父母做了孩子生活中全方位的保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必然就差;父母給孩子千方百計擇校,安排了各種學習輔導班,請了很多名師,孩子就不必也不會安排自己的學習了;同樣,遇到與同學、老師的糾紛矛盾,父母親自出面解決,「不能讓孩子受委屈」,包打天下,孩子也就再次失去了鍛鍊與人協作,處理複雜人際關係的能力。
泛濫的關愛,也讓孩子習慣了,更不會珍惜愛與關愛。
更重要的是,在這一系列過度呵護中,孩子很容易導致兩個嚴重的問題。第一,缺失了最基本的承受壓力與受委屈的能力;第二,極端的自我、自私而渾然不知。一旦進入社會,或者父母難以「長臂管轄」的領域,孩子陡然面臨很多複雜問題與挑戰,往往難以承受,摔個大跟頭是小事,做出極端的事情也屬常見。
日前,一位中學生竟然因為父母沒收手機而跳樓自殺。北京一個23歲的「孩子」,竟然因為找父親要錢沒給,就跳河自盡了。
遇到一點委屈,不順心,受到家長老師的批評,或是與同學發生衝突矛盾,動輒就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的中小學生不是一個兩個了,這值得眾多家長反省,反思。
我想提醒的是,伴隨物質水平的提高,「非常6+1」的家庭結構,加上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越來越神經質,卻渾然不覺。
日前,我和一個兒科醫生聊到兒科醫生欠缺的問題,他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長都太神經質了,甚至很「變態」,醫生壓力太大,於是大家紛紛轉行了。他舉例說,有一次值班,一個3歲的孩子感冒,包括保姆在內,全家大大小小來了6個人。他開了化驗單,需要給孩子驗血,孩子奶奶一伸胳膊說:「孩子太小,抽我的血,我也感冒了,病毒應該都是一樣的」。他好說歹說,家長最後才同意給孩子抽血驗血。
聽了這個荒誕的故事,很多父母可能都啞然失笑,但我們是否意識到,在孩子的教育上,在某些時候,某些方面我們也這般神經質過?比如面對分班的好壞,同學的「欺負」,老師的「批評」等等,很可能因為過度關心而放大了很多小事情。
河南某縣的一位家長,就因為老師在家長群公布了孩子的作業情況,就認為孩子心理受到了傷害,「有自殘的可能」,要求老師上門道歉,否則就告到教體局,迫使老師不得不提出辭職。同樣,山東的一位家長則因為老師拍打了上課說話的孩子,認為孩子受到了心理傷害,不依不饒,報警、訴訟,使出各種手段,最後竟然導致老師被拘留。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這種家長,這種關愛方式,必然弄巧成拙,很容易培養出一個又一個脆弱的孩子,一個又一個「熊孩子」,這不是與我們的期望背道而馳嗎?
如果你對孩子還有所期望,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幸福,那麼,就做一個粗糙的家長,做一個正常的家長,像「養豬」一樣養孩子,他不一定會大富大貴,但他健康!
如果自律能力不強,從用手機,到玩手機,最後到沉迷於手機,這樣的過程經歷的時間很短,一旦沉迷,用在學習上有效時間總量勢必就會減少,同時責任感也在降低,對於高中來說,就是災難性的。
由於手機固有的聯絡功能,如果建立了一個圈子,或者進了一個圈子,例如,目前很多同學熱衷於「王者榮耀」,在集體遊戲中,時間很快被消耗,並且可能被這個圈子「黏住」,這時候,高考都要往後放。
家長把手機交給我們是方便聯繫,我們往往也打著這樣的藉口買手機,甚至有人還會附加一些功能——促進備考。
很多學生也相信自己會用於「正途」:找題、新聞、僅做聯繫......
但是,同學,你真的高估自己的自覺性了。
拖延的習慣,有著極強的普遍性,一個沉溺於手機的考生,才打開手機之前或者打開手機的瞬間,也許會默默的提醒自己,要有節制,可是當打開之後,往往都有「關鍵時刻」,可以再等等,再拖拖,結果...一節課就過去了。
手機問題的本質是自律
什麼樣的學生不愛玩手機?儘管校園手機管理問題是個難題,但是據觀察,依然發現有很多班級(主要是「好班」)的學生基本上能夠做到不帶、不玩手機,或者全班共用一個諾基亞非智能小手機,有緊急情況或者收快遞簡訊可以公用(為這樣做的學生和班主任點贊!)。
其實學校為了滿足學生和家長溝通的需要,在校園內設置了許多家校公共免費電話。可以說,如果想要禁止學生帶手機,是完全可以,也是完全有相應的保障措施的。沒有了手機的干擾,這些學生精神飽滿,行動力強,心無旁騖,動力十足。
而那些整天沉迷手機的是怎樣的學生呢?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尤其高中時間緊迫,作業多、任務重、壓力大,基本上沒有見過沉迷手機的孩子能保持優秀的成績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肯定的是,學習上成就感較為缺失的孩子更傾向於從手機中尋求放鬆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壓力更大。
但同時,越發沉迷手機,學習上虧欠的越多,他們越可能失去成長的自信,越發想把注意力投向手機。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甚至出現個別學生整節課、整天玩手機,晚上不睡覺玩手機,上課打瞌睡「一覺不醒」的極端狀態。因為他對自己都已經失去了希望。
這些沉溺手機的孩子都有一些共性,沒有目標和動力;時間管理能力差,沒有自制力。這些問題其實都指向一個問題:自律能力。
堅毅也好,自律也罷,其實就是「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遇到困難就退縮,堅持三天就放棄,呆在自己的「舒服圈」里不想出來,那你就不值得擁有更好的人生。
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點之一,就在於人是有思想的,因而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動。但是,人如果總是想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事,就會把自己降格為動物,讓本能支配自己。這不是率性而為,而是任性。對自己持放縱態度,對自己的言行不加約束,任意胡為,不考慮行為及後果,是個體不成熟的表現。
培養自制力,需要父母做榜樣
如果你整天打遊戲或者在孩子面前無所事事玩手機,你再怎麼訓斥孩子——去,去讀書去,你覺得會有效果嗎?最好的方式應該是身體力行,陪著孩子一起讀書,我不太相信一個在良好的書香門第薰陶出來的孩子會沉迷於手機網絡不能自拔。
從根上斷絕是王道
網上曾流傳一個段子:
小明:怎樣才能成為班裡的第一名呢?老師:需要花點錢,給班裡其他同學每人買一部手機。
雖說是一個笑話,卻道出了多數孩子抵制不住手機誘惑的事實。
說是手機害了孩子,不如說是無知的家長給未成年的孩子買手機的行為殘害了孩子。
多少專家、老師、學者呼籲,但偏偏還有一部分家長心存僥倖,寧願相信孩子所謂的承諾,衝動之下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
作為成年人,有時候都不能控制自己刷手機!憑什麼相信孩子,這是一場風險很高的賭博,家長們,你們贏的幾率太小了!
再次強調:請千萬不要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
你輸了,並不是傾家蕩產那麼簡單,輸的是孩子的前途,甚至是孩子的一生!
首先,你要知道已經高中了,很緊張也很重要。
摸著良心問問自己,你對手機真的那麼不可割捨嗎?沒有APP,沒有手機詞典就不能正常學習嗎?或者會造成很大損失嗎?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別為自己割捨不了手機找理由。
你用手機查英文單詞或者成語比用詞典快,但是用詞典的記憶深刻,親測有效。而且搜題啥的,自己動腦子,或者問老師問同學。你如果一有不會的題就查,的確當時很方便,但是會有依賴。
再者,問問你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吧,是來自別人不管屁用的虛榮,還是一份理想的通知書。
案例分享1:
本人已經大一,高三時玩了一年手機,考前幾天還在貼吧上晃噠被噴死……
親身經驗告訴你,這個確實影響學習,但是偶爾玩一下感覺還OK。手機的學習性很差,抱著學習的心態用手機會發現其實那些學習軟體的利用率很低的,那些學習軟體刷題軟體的實用性遠遠沒有做套真題來的實在。如果想放鬆的話拿手機聽聽歌看看新聞聊聊天也蠻好的。
自控能力差的學弟學妹平常就不要經常玩手機了。走讀的話可以在每天的固定時間裡瀏覽下各類信息,注意一定要時間固定!!!拿上手機根本停不下來完全就是作死!!!
住校的話在學校里也沒什麼用手機的必要,放假了可以稍微用用。
總之呢,儘量減少玩時間,還是以學習為主。
案例分享2:
我每天都帶手機去學校,然而並沒有什麼時間玩,或許唯一的功能就是早晚的背單詞 。其實對於高三這種時候用不用手機這種事情,我覺得主要都是看自制力。自控力差的就不要用手機了,自控力好的同學可以用一下。
總之高三了要記住:
千萬不要看小說!千萬不要看小說!千萬不要看小說!
9個建議做法:
1.不帶手機或帶老人機上學,不接受任何理由的反駁。
「我要查單詞」「你可以用電子詞典(沒有遊戲和小說那種)」
「我要看時間」「你可以帶手錶」
「我要刷題」「怎麼?學校的題目還不夠多?」
「我要跟家裡人聯繫」「老人機幫到你~」
「我要查時政熱點,查單詞、刷題...........」
「好吧,我讓你帶,不過~請自覺的上交老師,跟老師約定每天一個時間段查看你要查的所有內容,用完放到老師那兒,要回家了再拿回來」
2.關閉微信和QQ的新消息提醒
相信我,微信和QQ的即時消息大多都是閒聊或者不需要立即回復的信息。如果真有誰有重要的事情找你,他們一定會打電話的或者通過老師聯繫你的!
3.打開群的消息免打擾功能
很多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群,有的群十分活躍,每天消息不斷,還不時有土豪發紅包。
不斷查看群消息,搶個幾毛幾分的紅包卻是會嚴重影響我們學習的專注度的。所以建議大家:對你所擁有的群進行一次精簡整理,退出無意義純閒聊的群,將倖存的群打開消息免打擾。學習時間可以直接關閉微信或QQ。
4.取消朋友圈照片更新提醒
很多人打開微信看見朋友圈有更新的小紅點,都會抑制不住地非要點開來查看一番,生怕錯過了什麼大事,跟不上朋友們的節奏。
但當你習慣不看朋友圈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你錯過的都是無關緊要的消息,人與人之間,彼此眼神的交流,面對面地分享日常的喜樂,不比在朋友圈的點贊更能增進感情麼?
5.降低更新朋友圈的頻率
克制自己發朋友圈,求點贊的心理。
幸福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感受,喜怒哀樂都可以直接地與身邊人分享,並不需要通過刻意的「曬」來刷存在感,也不用依靠別人的認同獲得自我滿足。
6.卸載絕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手機遊戲及娛樂APP。
再次提醒一下,你們已經是高中生了,即將奔赴戰場,就一定不要沉迷遊戲了。
7.清理手機里的電子書
看時政新聞是一種很好的了解社會、積累作文素材的方式,但是如果你只是沉迷於各種娛樂性質的虛構類小說,那就勸你不要看手機了。
8.在需要專注的時間打開手機免打擾功能
在需要專注學習的時間裡,建議大家給自己斷網,手機也要打開免打擾功能(可將幾個重要電話列入白名單)。
9.早起和睡前不要碰手機
睡前和早上醒來,是我們的手機依賴症最容易病發的時段,所以在這裡我想提醒大家:在這兩個時段,不要玩手機,不要玩手機,不要玩手機!!!我們可以培養在睡前看一會書的習慣,建議大家休息時間好好休息,才能獲得高質量的睡眠。
聲明 本文素材來源於陳志文觀察、浙大一院、二丫陪你來嘮嗑、高中生學習、教師幫、西湖之聲、,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由高中學習資料精選(ID:gzxuexiziliao)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