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係

每個望子成龍的父母,不僅期望孩子各項能力出類拔萃,同時更他們希望具備良好的社交技能,得到他人的認可與青睞,自帶人格魅力的光環,成為全場的焦點。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我在公司做了一項小調查,讓大家投票選出最喜歡的孩子,人氣最高的幾位是:杜江的兒子嗯哼、陳小春的兒子Jasper、吳尊的女兒Neinei、黃磊的女兒多多、沙溢的兒子安吉。我讓大家挑出這些孩子身上最吸引人的特質,回答基本一致——懂事、貼心、容易相處、社交能力非常棒。

很多人覺得「社交」是一個專屬於成人的詞彙,其實不然,反而是孩子更需要培養社交能力。孩子的社交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到性格習慣的養成,從而間接影響到未來的學業和生活。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很注重孩子的社交實踐,以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友善的人際關係。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超過700名來自全美的幼兒園兒童,觀察這些孩子在幼兒園和25歲時的差別。這項持續了20年的研究發現,他們20年後的成功,與幼兒園時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相關性。研究中這些社交能力強的兒童,善於與他人進行合作,樂於助人、理解他人的感受,在他們25歲時,比兒時社交能力不足的人更易獲得大學文憑、找到好工作。而社交能力弱的孩子,長大後酗酒、犯罪的幾率更高。研究者認為: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是我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這能幫助他們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在社交的過程中,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該怎麼處理呢?今天我們來介紹如何使用有效的策略干預社交中的不恰當行為。

一、創造社交動機

如果您發現您的孩子對同伴總是視而不見,那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創造動機,也就是將同伴塑造搭配成孩子的強化物,讓孩子對同伴產生興趣。

1、將同伴搭配成社會性強化物

我們可以將孩子現有的強化物,比如汽車玩具等等,和同伴進行多次搭配。也就是說汽車和同伴總是要同時出現。比如:我們可以讓同伴將孩子喜歡的汽車分享給他,每次同伴的出現都會給孩子帶來他想要的物品或者活動。

經過多次搭配後,孩子可能會出現關注同伴的行為,然後慢慢地我們將汽車等玩具或者活動撤出來,也就是說同伴不會每次都會帶來他想要的東西,最終達到同伴的出現對孩子來說就是強化物的效果。

2、回應同伴

當同伴發起邀請時,比如「我們一起玩大汽車吧」,我們要輔助孩子回應同伴說「好的」,然後讓同伴把汽車立即分享給孩子,來強化孩子,回應同伴的行為。

3、走向同伴

當您看到孩子關注到同伴在旁邊玩他喜歡的玩具時,可以引導孩子走向同伴,這時候立即讓同伴直接將玩具分享給他,作為走向同伴這一行為的強化。

4、肢體互動

與同伴的肢體互動可以是見面打招呼、見面抱一抱,或者是拉同伴的手等等。所以在特定場合下,我們可以輔助孩子做出恰當行為,並讓同伴給予強化。

比如:在看到同伴時,引導孩子揮手打招呼,這時候就要立刻讓同伴很自然的回應,比如揮手回應說「我有好吃的糖果給你一顆」。

同樣,與同伴進行語言互動時,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方法。

5、語言互動

那麼與同伴進行對話時分為兩種情況,一個是回答同伴的問題,一個是向同伴提問。不管是回答問題還是自發提問,前期都需要我們對孩子進行引導。

比如同伴問「你叫什麼名字」,我們要輔助他回應同伴,說出自己的名字,這時候可以讓同伴給予一個社會性強化,比如說「哇你的名字真好聽」,這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去引導孩子,反問同伴說「你叫什麼名字?」那麼同伴的回答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自然性的強化了!逐漸地,我們將同伴間的對話回合數變長,將對話內容變得豐富多樣。

二、個人技能提升

如果您的孩子有一定的社交意圖,但是在社交中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恰當行為,那我們就要考慮看看是不是您的孩子需要提升個人技能了。

比如對話能力,他是不是無法理解他人的言語?也不知道該如何發起對話?比如情緒理解表達,他是不是不分場合隨意亂發脾氣?比如對他人的同理心,他是不是不能同理他人的情緒?比如對社會規則的理解,他是不是經常不按規矩辦事?那麼我們可以分別從這些人技能方面入手,對孩子的社交技能進行整體提升。

 1、同伴間回合性對話

首先在同伴間回合對話技能上,我們要分步教學,不能想著一口吃個大胖子。

我們試想:孩子如果和大人之間的對話很順暢,並且可以進行多個回合對話,甚至可以針對一個主題進行一來二往的交談,更甚者可以對他人的聊天內容進行評論。那麼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對話相對來說也是會比較順暢的。

但是如果孩子和大人之間的對話存在比較大的困難時,我們就要從孩子與大人間對話著手,從最起初的接唱兒歌短語填空開始。

比如聽到別人說爸爸和他會填空,說爸爸和媽媽,然後會回答關於什麼誰、哪裡、什麼時候、為什麼等問題,比如「你最喜歡吃的水果是什麼?」

接著就是能夠自發評論對話。比如在聽到他人談論周末去哪玩的時候,他會主動上前說「我也想去」,甚至會問「你們要去哪玩啊?」

這些就需要我們創造各種各樣的機會,在自然環境下進行教學,並引導孩子能夠正確回應。

等與大人間的回合性對話穩定了以後,我們可以逐漸將它泛化到小朋友之間,進行同伴間的回合性對話教學。

2、情緒理解

如果孩子不能識別他人的情緒,那麼也很難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這兩點也就大大的阻礙了孩子與同伴間的互動。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教孩子識別不同的情緒。

3、對他人的同理心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理解、解讀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他是不能同理他人的。所以如果想要培養對他人的同理心,歸根結底還是要按照上述方法,對孩子的情緒理解能力進行一個提升。

但是在理解情緒的基礎上,還要求我們的孩子學會處理他人和自己的情緒。

比如當看到他人摔倒了,他可以跑過去將他人扶起來,並且用恰當的語言關懷,比如會問他,「你沒事吧?」甚至是會用肢體行為表達關心,比如給他拍拍土等等。又或者是在圖書館為了不打擾大家看書會保持安靜等等。這個就需要在生活中練習並習得。

同時我們也要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排隊結帳的時候可能比較著急想要結帳,那麼孩子就要學會控制並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禮貌的對前面的人說 「麻煩您稍微快一些,我著急回家,謝謝」等等。

當然這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分層教學,才會達到我們最終的目標——要讓孩子能夠理解他人,並同理他人。

4、社交故事

首先我們要確定干預的社交行為,然後來撰寫社交故事,並且將社交故事展示給孩子。最後要引導孩子在場景中實際運用。

比如我們把社交場景定為去圖書館,目的是干預孩子去圖書館借書,安靜看書還書的整個流程。那麼我們接下來就是要撰寫社交故事,比如我今天要去圖書館,進入圖書館時要排隊,我看書時要保持安靜,不說話,翻書的時候要輕輕地要保持書的乾淨整潔。不想看書的時候要把書放回書架上。

我們所撰寫的社交故事的語言一定是客觀的陳述句,對孩子來說也一定要有明確的指導性,並且是站在孩子的第一視角去描述,而且要簡短,以便孩子理解。

注意我們所描述出來的語言,一定不要用負面的言語!

比如「如果不保持安靜,就會被叔叔批評」等等。我們可以用正向的語言換一種方式去告訴孩子。比如「保持安靜,叔叔阿姨就會很喜歡我」類似的語言。如果孩子對單純的文字理解比較困難,我們可以搭配一些圖片對它進行一個視覺提示。

為了確保孩子是否理解了社交故事的內容,我們在跟孩子一起讀完社交故事後,要問他一些相關的問題。比如說「你在看書的時候小嘴巴要怎麼樣?書看完了我們該怎麼辦?」等等一系列問題。

那麼保證孩子在完全理解了社交故事的內容以後,我們接下來就要到圖書館中去輔助孩子,將社交故事的內容實操出來,並且及時給予強化。

三、不恰當行為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了,怎麼辦?

首先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打斷正在發生的不恰當行為,然後輔助下重新建立新的恰當行為,並且及時給予強化。

比如孩子在排隊時不能等待,伸出手要推人時,我們要立刻將孩子的手攔下來,把孩子拉到旁邊,等孩子真正安靜下來以後,要帶孩子重新去排隊。這個時候要輔助孩子好好排隊,並且小手放好。當孩子做好時,我們要及時給予強化。

我想跟大家強調的一點是,面對所有的問題行為,我們的干預策略70%應該放在前事干預上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想辦法提升孩子個人技能,來減少甚至不發生不恰當行為。

因為發生一次不恰當行為,無形中就有可能被強化到。但是並不是說只採用前事干預,我們也要隨時做好不恰當行為出現後的一個解決策略。

關於情緒管理能力,我們不得不提到「執行功能」。很多人對執行功能的認知並不深刻,認為「執行功能」=「執行力」,其實並不是這樣。

執行功能是一種高級認知功能,是解決困難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其中就包括了「情緒控制能力」,也就是說,通過執行力訓練,當孩子遇到情緒激動的情境,能夠提前控制自己。千萬不要小瞧情緒控制的能力,一個不能駕馭自己情緒的人,會被各種不幸事件很輕易地擊垮。它不是讓我們壓抑住自己的內心的情感,而是不作出過激的反應,能夠遊刃有餘地化解這些負面情緒。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相關案例、科普文章、實操視頻等你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