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高端」,如今已被濫用的手機賣點

2023-12-19   三易生活

原標題:那些曾經「高端」,如今已被濫用的手機賣點

眾所周知,智慧型手機行業的相關技術總是在不斷進步的。所以這也就意味著,有一些曾經看起來很「高端」、甚至是旗艦機專屬的賣點與設計,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技術疊代被「下放」到中端、甚至中低端機型上。

平心而論,通常這種「技術下放」都不是壞事,因為它確實可以讓消費者花更少的錢買到曾經的「高端體驗」。

但有的時候,有些老舊的「旗艦配置」原本可能就未必好用,屬於是被旗艦機用戶鄙夷、摒棄的不成熟技術,所以當其被「下放」後,自然也就不一定能給中端產品帶來多少實際的進步。還有的時候,雖然這些配置或技術本身未必有問題,但由於同期的高端產品進步太快,以至於「老技術」的成本已經被壓得很低、體驗上也同比落後太多,所以實際上它們也會變得相當沒誠意。

特別是此時如果有的廠商還利用信息差,繼續將其渲染為「前旗艦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欺騙」中低端機型的目標消費者,那確實就不太厚道了。

今天我們三易生活要給大家盤點的,就是那麼一些曾經主要被用於高端機、但如今早已被「下放」,且用戶體驗可能不是那麼理想的配置和賣點。

曲面屏:非旗艦用上曲面屏,其實有點不太厚道

多年前,當三星在Galaxy Round、Galaxy Note Edge上展示業界最早的曲面屏螢幕時,它毫無疑問是被視作一種「黑科技」,而且曲面屏客觀上確實也在各方面推動了智慧型手機相關技術的發展。

首先,早期曲面屏在視覺上讓手機的邊框看起來更窄、更「全面」,這促使廠商和消費者都開始重視手機的顯示效果。以至於有一段時間,幾乎所有手機上色彩最好、技術最新的螢幕,都只會優先提供給曲面屏機型,同時這也反過來促進了手機高端OLED面板的技術進步。

其次,曲面屏確實解決了早期旗艦機型的內部堆疊問題,客觀上促進了大底、多攝設計的發展。比如雷軍就曾在小米CC9 Pro的發布會上坦言,如果不是因為供應鏈恰好推出了新的曲面屏方案,這款機型的厚度問題當時原本已經陷入了瓶頸。

但曲面屏之所以會被現在的部分消費者嫌棄,也是因為它有兩個難以解決的短板。一是其結構註定會比直幕更不耐摔,而且碎裂後的維修成本更高。其二則是曲面屏的邊緣註定比直屏更容易誤觸,特別是在如今高畫質、高粘性手游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打遊戲容易誤觸的曲面屏,自然便被部分消費者「避之不及」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將曲面屏「下放」到中端機、甚至千元機上,會是一個好主意嗎?

但必須要承認,這類產品的確可以迎合部分消費者對於審美、特別是對於「面子」的需求。但除此之外,非旗艦機上的曲面屏,實在是一項弊大於利的設計。

首先自然還是成本方面的問題,在顯示效果相同的基礎上,曲面屏理所當然會更貴一些。這也就意味著,它要麼會擠占中低端機型本就不那麼富裕的硬體成本,從而使得這些產品很難再用上更好的平台或影像配置。

對於真正的旗艦機來說,曲面屏不只是「曲」、色彩指標往往也更好

其次,同樣還是因為成本的制約,很容易導致這類機型的曲面屏變得「為曲而曲」。也就是說,它們雖然造型看著華麗,但在亮度、色彩等真正的關鍵性指標上,卻很可能並不出色、反而在實際觀感上不那麼好。

最後,曲面屏的維修成本當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短板。特別是對於中低端機型的潛在消費者來說,如果本身就只花了不多的預算去購買,結果碎一次屏就要花上千八百去修,多少就有點「坑人」的意味了。

1億像素:本就不算先進,現在還更加退步了

早在2019年11月初,小米CC9 Pro成為了業內首款配備1億像素主攝CMOS的機型。幾個月後,隨著小米10 Pro、三星Galaxy S20 Ultra的亮相,1億像素也算是正式地成為了彼時頂級影像機型的新選擇。

然而,1億像素在智慧型手機上真的好用嗎?老實說,直到現在很多人對於這個問題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從當時我們三易生活的測試體驗來說,那些1億像素的旗艦機型普遍在光線充足時的白平衡表現、近距離對焦效果等方面,相比以往確實存在著一些退步。

正因如此,從2020年初開始就可以看到,許多主流廠商都選擇了直接「跳過」1億像素方案,轉而採用單像素尺寸更大、且帶有更先進對焦設計的大底5000萬、或4800萬像素傳感器作為主攝CMOS。而「5000萬像素+全像素對焦+大底」的方案,直到現在都依然是絕大多數頂級旗艦機型的主攝設計思路。

現在的很多5000萬像素傳感器,在技術上早已遠遠超過那些早期1億像素方案

既然如此,那麼將「1億像素」下放到中端機、甚至中低端產品上會是個好主意嗎?很顯然,這絕對算不上什麼高明的設計。

一方面大家要知道,如今在手機行業中,主流的5000萬像素超大底CMOS在基礎結構上,早已發生了好幾輪進化。除了曾經的「全像素全向對焦」、「全像素八核對焦」等功能外,諸如「雙層電晶體結構」、「雙垂直傳輸門」、「雙原生ISO融合」等新架構,更是讓最新的智慧型手機CMOS在滿阱容、動態範圍等指標上,已經超過了許多曾經的全畫幅單反,真正實現了「手機超過相機」的理論畫質基礎。

可是相比之下,1億像素的CMOS方案在這些年來,卻幾乎沒什麼質的進步。不僅如此,現在很多千元機上「愛用」的HM2、HM6等「新型」1億像素傳感器,本質上甚至可以視作是早期旗艦CMOS的成本縮減型號,它們的尺寸更小、功能更少,很多指標都出現了倒退、而不是進步。

換句話說,現在中端機上的那些1億像素主攝CMOS,幾乎可以說就是「坑人」的配置。它們本就技術不先進、不成熟,而且現在甚至也並非是將曾經的老款旗艦型號直接下放,而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劣化的產物。既然壓根就沒什麼先進性可言,就更不用指望能有什麼好畫質了。

「大內存」:非主流的小容量,就意味著技術落後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非旗艦機上的「大內存」配置。請注意,雖然有人會將手機的RAM和ROM混為一談,將存儲空間稱為「內存」、而真正的內存則被叫做「運存」,但這是一種並不嚴謹的說法,但既然今天講的就是中端產品上的「坑貨」,那麼它也就並不妨礙理解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家但凡稍微注意就會發現,現在的很多中端、中低端機型,常常會將8GB+256GB、12GB+256GB,甚至是8GB+512GB的存儲組合稱之為「大內存」。

但與此同時,在旗艦機領域,絕大多數產品現在起步就是12GB+256GB。甚至有很多新款旗艦直接就主推16GB+256GB、16GB+512GB,或者是24GB+1TB的存儲組合了。

表面上來看,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成本限制所導致,因為16GB內存、或者512GB(及以上)的存儲晶片成本太高,所以中低端機型普遍很少用。其實,並不見得是這麼一回事。那些最高配有且僅有12GB+256GB,並且拿8GB內存作為主打配置的產品,其存儲配置之所以顯得小,真實的原因不一定是「用不起」大內存,而是因為它們的硬體配置太過老舊,根本就用不了16GB的RAM、用不了1TB或更大的快閃記憶體。

如果千元機能選配16GB或更大內存版本,這本身就說明它的硬體比較新

為什麼會這樣?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生產內存、快閃記憶體晶片的廠商,它們的製程和技術也是在不斷進步的。所以這往往就造成了一個現象,那就是速度越快、版本越新的內存和快閃記憶體晶片「起步容量」就越大。對於那些最新款的內存和快閃記憶體方案來說,手機廠商就算想要小容量的晶片,還真不一定有。

所以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大家看到同樣是售價一兩千元的機型,其中一款全系都找不到16GB或更大內存的版本,另一款卻能提供24GB+1TB的超大存儲組合,這可不僅僅意味著後者「更大方」那麼簡單。而是往往意味著,內存更大的那款機型本身所配備的移動平台,在整體技術上都要新很多。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