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小組《啾bobo》,錄像作品,1分20秒,2015年
在藝術越發普及的現在,人們習慣於常規藝術所帶來的視覺享受,並開始追求更有衝擊力的藝術形式。藝術創作呈現出「獵奇」的審美特徵。主題另類大膽、形式新穎的「獵奇」藝術,似乎迎合了大眾越來越難滿足的口味。
「 1. 攝影大師的大頭貼 」
馬丁·帕爾《貝尼多姆,西班牙,1997》,1997年
馬格南圖片社主席馬丁·帕爾(Martin Parr),以他不走尋常路的「概念攝影」與帶有諷刺意味的幽默感為藝術圈所熟知。
馬丁·帕爾《杜拜,阿聯,2007》,2007年
在過去30年裡,馬丁·帕爾在走訪各個國家期間拍下一系列如老年表情包一般神態生硬、背景絢麗浮誇的「大頭貼」,並以拍攝地點與時間為它們命名。《自畫像》系列的受歡迎程度反映了當代社會審美獵奇化的趨勢。誰能想到這樣看似平凡的「影樓寫真」,是出自一位攝影大師之手呢?
馬丁·帕爾《雅爾達,俄羅斯,2008》,2008年
「 2.陸揚地獄」
陸洋《妄想曼陀羅》,單路視頻,16分27秒,2015年
作為當代藝術界最具話題性的青年藝術家之一,陸揚另類搞怪的藝術實驗通過二次元、嘻哈、電子樂等亞文化元素來構造一個虛擬世界,並以這種大膽荒謬的形式對宗教、身體、神經學、意識形態等話題進行詮釋與探討。
陸揚《子宮戰士》,高清3D視頻,10分15秒,2013年
在她的3D動畫作品《子宮戰士》中,藝術家創造了一名以子宮為造型來源的無性戰士。腳踏衛生巾滑板、駕駛盆骨戰車、以經血作為能量值……陸揚以她一貫的獵奇風格引發人們對於生殖以及性別的思考。
「 3.虛擬當代宗教 」
陳天灼《19:53》,單頻道錄像, 6分22秒,2014年
相較於陸洋,陳天灼作品中的宗教意向顯然更加濃厚,而其光怪陸離的形象與形式,來自於藝術家對包括實驗音樂、「酷兒」、銳舞等流行文化以及亞文化的參與與汲取。他的作品以誇張怪異的視覺符號,來構建一個與流行元素相結合的「虛擬宗教」。
陳天灼《PICNIC 野餐》,三頻道影像裝置,7分50秒,2014年
正如在作品《PICNIC 野餐》中,陳天灼為觀者營造出一個具有強烈衝擊力的宗教氛圍體驗,隨著氣氛的烘托,他所創造的意象似乎變得更加有形,甚至真實。
「 4.密集恐懼」
草間彌生《無限鏡屋:陽具原野》,1965年
草間彌生的名字與作品相信對於大眾絕不陌生;這位90歲的「圓點女王」大概是密集恐懼症患者們的剋星。她的作品以誇張的視覺效果觸發觀者感官,並將觀者拉入到她腦中的世界。誇張的色彩、大面積排列規整的圓點、沉浸式的「鏡之屋」,常常會讓觀者感到生理與心理的不適。而這種強烈視覺衝擊所帶來的不適感也滿足了不少人的獵奇心理。
草間彌生《我對南瓜所有永恆的愛》,2016年
「 5.中西文化碰撞」
徐震《永生(臥佛)》,2016-2017年
徐震擅長於探索創作媒介的多元性。從《新》的七彩觀音菩薩像,到《永生(臥佛)》中被西方古典雕塑作品簇擁的巨大佛像,其作品似乎總是嚴肅中帶著荒誕與滑稽。
徐震《「Hello」》,機器人機械裝置、泡沫聚丙乙烯、聚亞安酯泡沫、矽膠塗料、傳感器、電控系統,2018-2019年
《「Hello」》是徐震最新創作的自動雕塑作品,採用古希臘建築中石柱的形態,卻將其原本的材質替換成泡沫。於是,觀者看到的是一條盤踞著的巨大的、變異的「蛇」。它緩慢地晃動著腦袋觀察四周,似乎在與觀者點頭致意。
「 6.身體畫布」
John Yuyi文身貼紙作品
中國台灣新銳藝術家John Yuyi(江宥儀)利用這個數據化時代的特性,將誇張的視覺效果與流行元素相結合,從而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自我包裝。John Yuyi是自己的靈感繆斯,把身體作為畫布並貼上帶有象徵意義的文身貼紙已成為她的個人標籤。這些作品試圖以誇張另類的形式,傳遞藝術家對於身份認同的困惑以及對於當下社會問題的思考。
「 7.工業城市與cosplay」
曹斐《Cosplayers》,2004年
作為一名多媒體藝術家,曹斐的作品常以年輕人的角度出發,訴說社會急劇變化下對身份及現實的困惑與不安。在《Cosplayers》中,嘈雜的工業城市裡身著動漫服裝的年輕人顯得與這個時代背景格格不入。
曹斐《Cosplayers》,2004年
她受到日本cosplay文化影響,試著探索角色扮演者們這一不常被大眾所認可的群體與現實世界的互動。藝術家相信角色扮演給予了他們超脫世俗、逃避當下社會現實的可能性。
「 8.親臨考古現場」
丹尼爾·阿爾軒《未來遺蹟02(相機)》,石膏、玻璃,2014年
「獵奇」指的不單單是誇張的色彩或怪異的視覺效果,很多時候它代表著藝術家在表現形式上的獨特創新。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對能傳達時間的材料感到著迷。他將當代物品進行石化處理,並以此構建出一個令人困惑且荒謬的「虛擬考古」現場。
丹尼爾·阿爾軒《現在在現》展覽現場,昊美術館,2019年
阿爾軒在昊美術館《現在在現》展覽中,以超現實手法升華了「未來考古」這一藝術概念,將美術館空間還原成了一千年後的考古發掘現場,引領觀者從未來的視角回望現在。
丹尼爾·阿爾軒《現在在現》展覽現場,昊美術館,2019年
「 9.虛擬現實空間」
陸明龍《2065》,高清視頻,5分,2018年
華裔多媒體藝術家陸明龍熱衷於以現實空間為基礎,通過遊戲製作軟體構建虛擬現實世界。遊戲、影像與互動裝置是他慣用的藝術形式。
2018年作品《2065》便將遊戲這一媒介作為與觀者互動及溝通的渠道,邀請玩家進入他用現實地點拼湊而成的半虛擬世界。藝術家不希望玩家被傳統遊戲規則的條框所束縛,因為不抱目的的探索更能引發思考。
「 10.鬼才製造混亂」
Martin Goya Business 馬丁·戈雅生意《怪獸進化論》展覽現場
由藝術家程然創辦的藝術平台馬丁·戈雅生意(Martin Goya Business)為具有實驗精神的新銳創作者,如紋身師、插畫師、音樂人、藝術機構等提供了展示平台。融合了網絡流行文化、賽博朋克、未來主義等元素,馬丁·戈雅生意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群展,是一場來自各個領域的「鬼才」們所製造的混亂。
Martin Goya Business 馬丁·戈雅生意《怪獸進化論》展覽現場
Martin Goya Business 馬丁·戈雅生意《怪獸進化論》展覽現場
俗話說「眾口難調」,藝術審美獵奇化並不代表著審美單一化,但在藝術隨處可見的當下,人們對新奇藝術形式的追求其實不可避免。藝術形式「獵奇化」、「另類化」似乎也成為了新銳藝術家們的創作趨勢。
只要賦予意義,任何一種創作形式都能展現出藝術品的自身價值。而隨著社會發展,藝術形式不斷變得更加多元化,大眾藝術審美也勢必將變得更具包容性。
[編輯、文/雪然]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