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訂立的15個「不征之國」真的是和平外交嗎?其用意是什麼?

2022-08-23     一耿歷史

原標題:明初訂立的15個「不征之國」真的是和平外交嗎?其用意是什麼?

朱元璋經20多年的征戰,建立龐大的明朝,看慣了生離死別的他也厭倦了無休止的戰爭,因此明朝建立之初就將十五個國家列為明朝的「不征之國」,以顯示對於周邊國家的友好。那麼明朝訂立的十五個「不征之國」真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嗎?這樣一份規定對於這十五個國家意味著什麼?在明朝內部對於「不征之國」又有何反響呢?

「不征之國」的訂立

明朝關於「不征之國」的記載出現在朱元璋主持編撰的明朝典籍《皇明祖訓》,也就是使朱棣造反找到藉口的那本書,此書的主要用途是朱元璋為了鞏固朱明皇權而對其後世子孫的訓誡,換句話說,《皇明祖訓》在明朝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是老朱家的家法,是超越任何書籍的存在,對明朝後世皇帝施政有著巨大影響,在此書中出現「不征之國」的概念,後代君王可都是要賣面子給書中提及的國家。

明朝的「不征之國」有朝鮮國、日本國、大小琉球等十五個國家,為什麼是這十五個國家「不征」呢?因為這十五個國家與明朝聯繫密切,而且向明朝納貢,其他國家呢?明朝時也知道其他國家的存在,只是這些國家要不是與明朝有仇恨(比如北元),要不就是離著遠、沒有任何交集(比如西伯利亞汗國)。當然,這十五個國家有個共同點就是國小、好欺負,在龐大明朝眼裡,這都是一群「小弟弟」,欺負他們「傷神」,也沒有成就感。

可笑的是,《皇明祖訓》雖然在洪武二十八年出版發售到全國,但也僅僅供朝廷內部成員閱覽,普通百姓、商人是無法接觸到此書的,因此明朝對外公布的「不征之國」的概念雖然早在朱元璋初期就提出來了,但從未對外真正公布過「不征之國」的概念,因此十五個「不征之國」知道明朝存在這麼一個條款時也是在很久之後,最起碼朱元璋是看不見別的國家知道他的「友好」政策了。

「不征之國」真的是不征嗎?

如果單純的從文字本著意思出發,「不征之國」確實象徵著不動用武力,但是看看《皇明祖訓》相關的內容,卻好像又與不征相違背。

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弒王氏四王,姑待之。——朱元璋《皇明祖訓》

從這段記載來看,對朝鮮不僅不是不征,儼然有興師問罪的感覺,不只是對朝鮮國不客氣,對日本國、占城國也是更加的不客氣,甚至還對安南國動用了武力。由於倭寇的存在,對於日本國動用武力也不為過,但明朝為何會對一直友好的朝鮮國不友善呢?

朝鮮與明朝交好,但也有一個過程,畢竟在明朝與朝鮮過之間曾經還隔著一個元朝的殘餘勢力北元。明初,朱元璋希望高麗(朝鮮國前身)能夠幫助一起抗倭,而且提供了火藥原料,但收了東西的高麗王朝卻沒有任何行動。對於明朝來說,更可氣的是高麗王朝居然還與北元關係不清不楚,甚至在進貢明朝的文書內容錯寫成「白竺布三百匹」「禮送太府監」,咋一看沒有任何的問題,錯就錯在「太府監」上面,因為明朝根本就沒有這麼一個部門,恰巧元朝有這麼一個部門,是不是很尷尬。如果是送禮之人寫錯了送禮的名字,也許只是尷尬一下而已,但是換作一個國家來說,這就有可能引發戰爭。朱元璋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警告當時的朝鮮國國王恭愍王:「若漢唐之夷彼,隋君之東征,在朕今日,苟非詐侮於我,安肯動師旅以勞遠人,若不守己安分,妄起事端,禍必至矣」。這只是一件小事,朱元璋就想出兵討伐朝鮮國,為何朱元璋如此不滿朝鮮國呢?

明初朱元璋與高麗國王王顓互通使者,並且高麗國王也受到明朝的冊封,確立了兩個國家的宗藩關係。好景不長,高麗國王被國內大臣李仁人所殺,立王顓的養子辛隅為國王,而高麗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成為了李仁人。新國王繼位,封號卻需要明朝冊封,即便是李仁人與北元關係不清不楚,但也不敢招惹龐大的明朝,因此按例向明朝索要封號。事情開始也很順利,朱元璋派出使者去冊封高麗新國王,但明朝使者在歸國的路上卻被人殺害了。朱元璋豈能是吃這種啞巴虧的人,當即就把高麗國王的封號撤銷,並且不承認新國王的地位。

高麗國王沒有「天朝上國」的冊封,國內也不會承認其地位的,因此辛隅只能轉投北元冊封。新帳舊帳一起算,明朝冊封的國王被李仁人說廢就廢了,朱元璋自然不會怎麼待見這位李仁人,弒君篡位還與北元不清不楚,不揍你,大明朝的顏面何存,因此兩國邊境都所有準備,以防止戰爭的發生。洪武二十一年,北元被明朝大將藍玉殲滅,隨便也把鐵嶺納入了明朝版圖,在當時,鐵嶺是明朝與高麗的敏感地帶,鐵嶺一直是高麗占據。天真的高麗新國王想通過外交手段從明朝手中拿回鐵嶺,可想而知,這樣的想法讓他碰了一鼻子灰。

高麗為了重新獲得鐵嶺等遼東地區,集結4萬多人的遠征部隊開始準備對明朝動武。如果李仁人繼續在後台掌握高麗政權的話,朱元璋遲早會讓他知道什麼是大國風範,但還等朱元璋動手,高麗東北面都指揮使李成桂發動兵變就解決了李仁人,看來朝鮮國內還是有明白人的。李成桂掌握高麗政權後,改國號為朝鮮國,多次主動緩和與明朝的關係,在經過多年努力之後,到朱棣執政時期,明朝與朝鮮關係回歸正常。

從明朝與朝鮮這段歷史可以看出,「不征之國」明顯不是真的征伐,如若明朝政府覺得過分之處,兵戎相見也是有的事情。明朝既然有必要武力威脅這些國家,為何還要設立「不征之國」呢?

朱元璋為何設立「不征之國」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邇,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於臣服之也。……方與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爾四夷君長酋帥等,遐遠未聞,故茲詔示,想宜知悉。——《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的明朝宣召各國的標準用語。

前面我們提到過,「不征之國」的概念來源於《皇明祖訓》,此書是朱元璋為其後代所編纂,並且嚴令禁止後代做任何的改動,為了是教育後代不要窮兵黷武,無故而征之。當然,朱元璋也吸取了元朝四方征戰的教訓,比如元朝征討日本的教訓,勞民傷財且意義不大。在朱元璋眼裡,「不征之國」中的國家都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即便是拿下這些國家,實際治理起來也相當費勁,因此只要承認明朝為宗主國的地位,按時朝貢為何還要討伐呢?

在這些「不征之國」中,明朝儼然成為了一個「大哥」,維護著本國安穩的同時,也承擔著其他國家的管理、仲裁、懲罰的職責。「不征之國」中的朝鮮與安南國內發生政變,違背了朱元璋的原則,而且恰巧趕上朱元璋在國內大興胡藍黨案,兩國的做法正好戳中了朱元璋擔憂功臣謀權的心病,嚴厲之下更加嚴厲。

生於貧窮之家,半生血戰沙場,朱元璋深知「創業」的艱辛,為讓子孫後代能夠守住這份來之不易的江山,也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思,「不征之國」的設立就是最好的鑑證。誠然,朱元璋為後世子孫著想的目的較大一些,但確實也維護了明初的國際秩序,與諸多國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政策,也彰顯了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我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e1da206e5bfb1398a663a08e9b6b2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