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蘇玉,今年27歲,在一家私企做出納。我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中,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外出打工,今時今日也沒有現身。
媽媽是個勤勞能幹的女人,雖然沒有爸爸的幫襯,她依舊把生活過得風生水起。
不僅供我讀了大學,還把自己保養得像個小姑娘一般水靈。
我和媽媽出去,所有的人都以為我們是姐妹。
大學畢業後,我遇到了一個名叫李碩的男人,後來他成了我的老公。
我們的第一次見面,現在想起來依舊驚心動魄。
加班回家的我在半路遇到了酒鬼,是李碩挺身而出救我於水深火熱之中。
儘管李碩被酒鬼用酒瓶爆了頭,他卻把我緊緊地護在身後,對我說:「放心,有我在,我不會讓他傷害你的。」
我帶著李碩去醫院包紮,醫生說要住院觀察幾天,我自然而然地充當了護工。我通過和他聊天了解到,李碩是一家國企的職員,他是家裡的獨子,父母都是機關退休人員。
護士看我盡心盡力地照顧他,以為我們是那種關係,忍不住打趣說,第一次看到這麼貼心的女朋友。
我被說得一個大紅臉,連忙解釋:我不是他女朋友,他幫了我的大忙。
李碩見我一副受驚的模樣,不禁莞爾:現在不是,不代表以後不是。
他的話音剛落,護士曖昧地看著我們。
李碩出院後說自己失血過多,需要我請他吃飯補一補,我沒有理由拒絕。
吃了飯我準備結帳時,服務生卻告訴我李碩已經結過帳了,李碩笑著告訴我,讓美女結帳不是大丈夫所為。
分開時,李碩主動要了我的聯繫方式,他的原話是要是萬一留下後遺症,他得讓我負責到底的。
李碩經常在微信上找我聊天,給我發一些有意思的圖片和段子,遇到美食和電影,他都會分享給我。一來二去,我們成了朋友。
李碩很貼心,對我格外照顧,跟他在一起很放鬆,漸漸地我們的感情發生了變化。
於是在他向我表白後,我歡天喜地地做了他的女朋友。
再後來,我們在眾人的祝福聲中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結婚時,媽媽給了我十萬塊錢的嫁妝,看到卡上的數目我驚呆了,這些錢可是媽媽從牙縫裡一點點擠出來的,我紅著眼眶說不要,媽媽卻說這些錢是給我傍身的,媽媽永遠是我的盔甲。
媽媽的話讓我潸然淚下。
婚後,李碩果然如向媽媽保證的那般,將我視若珍寶。
公婆對我也是極好的,就像親生女兒一般。
大多數時間我很開心,可是在夜深人靜時我總會想到獨守空房的媽媽。
媽媽為了我一直沒有再婚,儘管有男人向她拋出了橄欖枝,可是她害怕我會受委屈,拒絕了別人的示好,一個人默默地扛下了所有。
現在我已經擁有了幸福,可是媽媽依舊是一個人,想到這些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李碩看出我的鬱鬱寡歡,也知道我的心中所系。
於是悄悄地將媽媽從老家接了過來。
看著風塵僕僕的老媽和一臉狡黠的李碩,我的眼淚稀里嘩啦地往下掉,衝過去用力地摟住了媽媽的脖子,動情地說著媽媽我好想你。
媽媽的到來簡直是錦上添花,不光把家裡收拾地妥妥貼貼,還結束了我們訂外賣的日子,媽媽的手藝特別棒,很快我和李碩有了「嬰兒肥」。
媽媽除了照顧我們的起居外,還成了我們小區舞蹈隊的隊員,看著她曼妙的身段和臉上揚起的自信,我打心眼兒里高興。
除了這些,最讓我欣慰的是李碩對媽媽的態度和兩個人的相處模式,親切自然又不刻意。
他們就像是母子,媽媽對李碩有時比對我都好,讓我都忍不住吃醋,撒嬌地問媽媽我和李碩到底是不是誰才是她親生的?
每每這個時候,媽媽都會笑我傻。
我對現在的生活特別滿意,感恩生活終於優待了我們母女。
就在我以為會一直平靜幸福下去時,一個血淋淋的事實打得我措手不及。
一天,我和李碩請雙方老人吃飯,看著公婆恩愛有加的模樣,又看著媽媽落莫的眼神,我恨不得給自己兩個耳光。
我一直想要給媽媽更好的物質生活,卻忽視了她的精神要求,她才不過五十歲,也需要異性的關注。
於是,我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給媽媽找個另一半。
可是,當我把這個決定告訴李碩時,他的腦袋搖得像個撥浪鼓,「我不同意,媽都這個年紀了,還找什麼老伴,不是多此一舉嗎?」
李碩的過激反應讓我著實意外,不久前他還開玩笑說過要幫媽媽尋找第二春,這才過去數日他就改變了主意。
「多一個人陪伴媽,難道不好嗎?」
「你問過媽的意見嗎,她要是不願意怎麼辦?咱們跟她說這件事,保不齊媽會多心,以為咱們不想跟他生活在一起,到時候弄巧成拙,看你怎麼收場?」平日裡對我言聽計從的李碩,突然變得伶牙俐齒,讓我有些招架不住。
得不到李碩的支持,我只好去找當事人,沒想到媽媽的話跟李碩如出一轍。
緊接著,他們倆變得神神秘秘,經常湊到一起嘀咕著什麼,我一靠近兩個人就趕緊分開,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媽媽似乎對李碩比之前更好了,不僅對他噓寒問暖,還經常跟他單獨出去,或是逛街或是旅行。
她變得愛給李碩買生活用品,甚至是內衣褲。
按理說,丈母娘和姑爺走得近,做女兒的應該開心,可是我卻隱隱不安。
周末,媽媽又和李碩去郊外的採摘園散心,原本我也想去的,可是大姨媽突然到訪只能在家。
因為無聊就拿了李碩的筆記本解悶兒,發現他的桌面上多了幾個文件夾,出於好奇我點開了。
沒想到李碩如此重口味!
直到我打開他的電腦看到他倆以前的一些照片,我才發現他們不過是「 各取所需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