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新質生產力③丨崔麗華:新質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底氣

2024-08-13     中國經濟時報

崔麗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並作出全面部署。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清醒認識到國內國際各種不利因素的長期性、複雜性,要妥善做好應對各種困難挑戰的轉變,「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論斷,闡明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方法路徑、時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必定突破舊的科學技術範式、要素配置模式、產業組織形式,是經濟社會矛盾運動的結果。同時,對社會經濟形態產生巨大影響,從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實踐邏輯來看,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底氣所在。

從歷史邏輯來看,回溯人類歷史,每一次生產力的質變,都會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重建全球政治格局。大國崛起無不伴隨著從創新強國向經濟強國的發展軌跡。科技進步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是促進生產力進步最重要的因素,人類近現代史上歷次生產力的跨越式進步和躍升都伴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發生。葡萄牙、西班牙崛起的重要原因是他們航海技術、地圖繪製、天文學方面的進步。英國的崛起是與以蒸汽機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密不可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技術和內燃機為標誌,人類社會步入電氣化時代,這也催生了德國等國家的快速發展。美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以電子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為標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可以說,能否掌握顛覆性的創新技術,決定了國家的興衰成敗。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重點在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中國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也必然遵循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明確了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地位。因此,要尊重歷史發展規律,胸懷「國之大者」,找准科技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目標定位,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從現實邏輯來看,我國具有發展新一輪產業革命所帶來的新質生產力的顯著優勢。馬克思指出,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要素。「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勞動者是生產力三要素中最活躍的,沒有一支與現代科技進步、現代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就無法形成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在人力資源方面,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才隊伍,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具有相當規模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此外,我國科技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也在全球領先,擁有大量的頂尖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我國人才資源總量超2億人,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8000多萬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人才比較優勢穩步提升,我國中高端人才數量紅利逐步顯現。新質勞動資料是指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勞動資料,它包括生產工具、基礎設施、動力系統、能源系統、運輸系統等。其中,生產工具是至關重要的,是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從蒸汽機、電車再到計算機,現代化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大數據、量子計算,尤其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迅速崛起,標誌著更新型、更智能、更安全的新型生產工具的出現。當前,我國人工智慧呈現出諸多新進展、新態勢、新特徵,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插件形態更加多元,應用場景日益豐富,產業生態持續完善,進一步呈現出通用人工智慧與專用人工智慧相向而行的態勢,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加速躍升,人工智慧技術從數字空間走向實體空間的步伐加快。勞動對象是指把自己的勞動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質資料。勞動對象的數量、質量和種類對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我國近些年科技和產業的不斷發展、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物質形態的出現以及數據等非物質形態的出現,極大豐富了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拓展了生產新邊界、創造了生產新空間,這為新質生產力奠定了新的物質基礎。

從實踐邏輯來看,中國這些年一直在趕超發展,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實現了彎道超車、跨道超車。後發國家除了要充分認識其發展劣勢以外,還要善於把握後發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如此。我國是全球國家中較早認識並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國家之一,在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成本優勢、制度優勢、創新優勢等的基礎上,少走彎路、降低成本、搶得先機,著重以人工智慧為突破口強化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成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哪一個國家想在新一輪國際科技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就必須將新一代人工智慧放在國家戰略層面部署。這些年,我國高度重視發展人工智慧,國家從科技研發應用推廣和產業發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充分利用新型舉國體制選好賽道,集中力量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邊摸索邊推廣,加快重大突破性技術應用試點建設。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技術世界領先,自適應自主學習、直覺感知、綜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體智能等初步具備跨越發展的能力,中文信息處理、智能監控、生物特徵識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逐步進入實際應用。當然,發展過程中還應注意要避免一哄而上、重複建設;要維護和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斷提升,通過市場競爭推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技術路線的優化調整;要擴大開放,強化國際合作,加快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科技開放合作新格局,在競爭合作中確保技術路線的動態調整與相互融合,避免技術路線競爭帶來的各種壁壘。

從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實踐邏輯來看,我國已經聚合起從多個層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力量,這必將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底氣。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所長]

圖片來源/新華社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dee036c5caafbb27134d796f8a1d4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