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訪談|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後的故事

2024-06-26     北青網

38萬公里,是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月亮

舉目望之,心嚮往之

從曾經的月球初探到後來的取樣返回

中國「嫦娥」一次次開啟奔月之旅

就在昨天,嫦娥六號攜帶人類首份月背樣本

順利返回地球

這些樣本是怎麼挖出來的?

在月球挖土和在地球挖土有什麼區別?

新華訪談採訪了

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

講述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後的故事

1.

嫦娥六號,一次廣寒宮的「考古」之旅

40多億年前

一個直徑大約為100公里量級的小天體撞擊了月球

形成如今直徑超過2500公里的艾特肯盆地

此後,多次撞擊不僅撞出了月球深層次的物質

也讓這片區域盆地密布、「坑中套坑」

其中的阿波羅盆地便是此次嫦娥六號的落月之處

據楊宇光介紹

之所以選擇在此處著陸

除去工程上的可行性,這裡更具有最大的科學價值

「如果我們足夠幸運的話

可以從月球背面獲得

距離這個年代非常久遠的岩石和土壤樣本」

而年齡如此古老的岩石土壤樣本

我們在地球上很難獲得

因此,不少中國人浪漫地稱其為

嫦娥六號是「到廣寒宮去考古」

2.

到月球背面挖土,「我們整個過程是慎重的」

多年來,人類10次從月球採樣返回

均取自月球正面

而對於月背的探索

目前只有中國「嫦娥」成功實現兩次

但即便是第二次到訪月背

與嫦娥五號擁有相同技術狀態的嫦娥六號

此行也並不容易

既要去月背,又要規避風險

月背支撐手段偏弱

加上月球背面道路崎嶇

太空飛行器承受極大的考驗

……

一往一返間困難巨大,挑戰重重

正如楊宇光所說

「我們要去月球背面,不是因為它容易,恰恰是因為它難」

「我們整個過程是慎重的」

作為「人類唯二兩次進行月球背面的探索」

中國「嫦娥」在這個領域已經先行一步

3.

走向深空,月球也許會成為人類駐足的第一站

自古以來

月亮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嘗試去了解月球

隨著人類探索月球腳步的不斷拓展

月球上獨特的真空環境和低重力環境

以及氦-3資源、各種礦物質資源和水

也許在未來可以造福人類

楊宇光介紹

隨著人類航天技術的不斷提升

以及人類探測器一次次往返於地月間

對於月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規模也必然會越來越大

「或早或晚有一天

月球將會成為人類走向深空的前哨基地

為人類更大規模的大航天時代發展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劉琰(EN00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d70fabb2145bd5fa097425ac6fa9e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