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江南,或許就是她的模樣

2019-10-23     無錫發布

118座祠堂,串起千年吳地家風

在無錫惠山古鎮只有0.3平方公里範圍內,京杭大運河支流惠山浜從古鎮緩緩穿過,窄窄的河道刻滿了歲月的斑駁陸離,河道兩岸,祠堂林立,至今保存著1500年來的古祠堂及遺址118處。祠堂依山而建,左右相鄰,成巷成街,以江南民居庭院形態為主。

「吳地歷史上的重大變遷和文化軌跡,都可以從祠堂中尋到端倪。可以說,祠堂群是見證無錫歷史文化變遷的活化石。」無錫祠堂文化研究會過氏分會會長過耀華說。

惠山古鎮最早的祠堂始建於唐,興盛於明清。據不完全統計,各類祠堂所祭祀的歷史人物多達180多位,其中宰相級的就有黃歇、李紳、張柬之、陸贄、范仲淹、王旦、司馬光、李綱等9位。近代以來,一批民族工商業先行者如榮氏、楊氏、錢氏等家族,因其所從事的紡織、建築、麵粉等行業聚集四方商賈,一批行業祠和會館祠先後在惠山古鎮建立起來,為惠山祠堂群留下了近代工業文明的烙印。

一個面積只有0.3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是什麼吸引了從古至今的名門望族雲集於此,建祠立廟?

過耀華認為,祠堂群攬惠山、擁太湖,自古就是江南名山勝地,明清以來又是全國重要的「米市」、「布碼頭」,康熙、乾隆曾14次到此巡幸;江南名剎惠山古寺、天下第二泉、寄暢園雲集次第,風水極佳。就好比如今的購房一樣,古代有錢人也熱衷選黃金地段、風水寶地,而惠山浜一帶素有「食供四方,衣被天下」之稱,因此這裡成為建祠的風水寶地也就不足為怪了。

如今,惠山祠堂群不僅是承載1500多年人文歷史的載體,更成為培養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和前沿陣地。

無錫祠堂文化研究會徐氏分會會長徐元生對記者說,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孝道文化,惠山古鎮的祠堂文化博大精深,春申君祠、華孝子祠、陸子祠、司馬溫公祠、范文正公祠、過郡馬祠……每個家族姓氏幾乎都留下家規家訓,總體可以概括為「孝、悌、忠、信、禮、義 、廉、恥」。漫步古鎮,這裡的一梁一柱,一磚一瓦,都能感受到深厚的忠孝文化底蘊,流傳著千古的家風家訓家教,傳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詩意審美,江南文脈的標識性符號

每天,寄暢園都會擁入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他們行走於小橋流水之間,品味著精雕細刻的江南建築,而這裡的山石樹木、亭台窗廊,也平靜從容地面對來來往往的參觀者。

寄暢園是一處始建於明代的古典園林建築,園址原為惠山寺漚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的秦金得之。萬曆十九年,其後人秦燿因座師張居正被追論而解職,回無錫後,寄情于山水之間,疏浚池塘,改築園居,構園景二十,每景題詩一首,散發出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惠山是寄暢園的背景,映襯在錫山龍光塔下,山外有山,樓外有樓,「青山正補牆頭缺」用在這個園子再恰當不過。將自然之情釋懷於園林中,這是古代文人對自然最為巧妙的移植。

細數江南大大小小的千餘座園林,它們凝聚了中國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的勤勞和智慧,儒道哲學、山水詩畫被大量融入其中,它們折射出中國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也代表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最高成就。

在江南大學莊若江教授看來,「詩性生活」是江南文化典型的文化標識。就如江南園林,在一般人眼中用來遮風避雨的房屋,但江南人把它過成了詩。他幽默地說,「在江南不用追求詩和遠方,我們把它做成了園林。」莊教授認為,以寄暢園為代表的江南園林不僅是一處景觀形態,更是人間天堂的標誌性符號,體現了江南人對美好和諧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創新為魂,讓江南更精彩

在無錫市區,沿運河坐船徐行便可穿過大名鼎鼎的清名橋,步入「古今同在」的南長街。

和惠山古鎮一樣,經無錫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後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不只是「火」了起來,更「活」了起來。

漫步清名橋南長街,這裡集寺、塔、河、街、窯、宅等眾多人文景觀於一體,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業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觀文化、宗教文化多元匯聚,不僅具有獨特的江南文化特色,延續了運河古韻的歷史文脈,如今更成為江南文脈賡續綿延的精神家園。

而今,南長街已不僅成為文化旅遊的橋頭堡,更是文化創意的前沿陣地。一大批來自天南海北的創客深藏古街小巷,成為南長街靚麗的風景和活力之源。

南長街447號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上赫然打著「O&D——獨立設計師孵化平台」字樣,走進去是充滿設計感的手工帽子、定製服裝,甚至在二樓還有一個「心理沙龍」。「O&D」品牌的創辦者是前年才從蘇州大學畢業的崑山姑娘張曉彤,學設計出身的她喜歡南長街時尚與古典的韻味,決定在此創業。張曉彤說,江南的文化元素為她的創意提供了無限靈感,一款名為「碎夏」的旗袍,面料和款式設計上都有無錫本土文化的影子;而結合了傳統製作工藝和現代審美觀念的簡潔西裝則被她直接命名為「江南的春」。

創新,始終是江南文化的靈魂。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樊和平對記者說,今年江南文脈論壇以「文脈傳承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主題,其目的就是通過文脈論壇、文脈工程響應國家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尋找到長三角一體化共同的文化傳統、文化符號、文化標識,來推進文脈傳承,而創新是關鍵。

以創新創意為靈魂的基因,一直在江南文脈的血液中流淌,它也必將引領江南文脈走向更輝煌的明天。

來源:交匯點

文:徐寧

攝影:趙亞玲、@陸建華攝影、@一聲驚笛顧白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d6U920BMH2_cNUgPbW1.html



好 消 息 !

20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