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與「潔食」:成為地方性知識的耶路撒冷

2023-09-21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用火」與「潔食」:成為地方性知識的耶路撒冷

一提到巴以社會,人們就會聯想到巴以衝突。那麼,真實的巴以社會是什麼樣的?

本書作者基於15個月的田野調查,深入「在邊界上」的耶路撒冷社會,於橄欖山上、城門之間、隔離牆下,將巴以衝突放回到真實的日常生活世界去考察。

沿著地緣-生命政治的理論路徑,本書描述並揭示出家族、宗教與國家在「耶路撒冷以東」的本來面貌,以及持續經歷治理化的複雜過程,最終還原出一個客觀、真實、飽滿的耶路撒冷與巴以邊界

本書是首部中國人類學者在中東世界進行田野作業完成的民族志作品。

《耶路撒冷以東:一部巴以邊界的民族志》

(日新文庫)

趙萱 著

2012年,我第二次到達耶路撒冷的時候,這裡給予我足夠的驚奇與陌生,在最初的某個即將進入安息日(猶太人的聖日與周末,從周五傍晚開始至周六傍晚結束)的黃昏,我穿過了位於耶路撒冷市政廳附近的猶太人街區,快步走回東耶路撒冷的住所。按照猶太教律法以及以色列政府相以匹配的法定規定,安息日作為猶太教中最重要的節日(相當於每一個周末),期間人們不得用火、不得工作、不得出行,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呈現為不允許使用電器(包括交通信號燈也會停止)以及不許營業(包括所有的公共運輸)等不同程度的管治,而保守的猶太社區甚至會施行封路與宵禁。因此,我們能夠驚訝地見證耶路撒冷平日繁華擁擠的城市空間如同一座空城一般的寂靜和詭異。

密集的橄欖山頂

進入安息日後,街道上還有零星的行人,由於公共運輸的停運,我只能徒步回到位於東耶路撒冷橄欖山的住所,而就在這時,從一間老房子裡走出了一位猶太老奶奶,她在樓門口處將我喊住,用我當時完全不通曉的希伯來語與我對話,並催促我進屋。我非常忐忑,在我所知不多的積累中,保守的猶太社區是一個極難進入的空間,甚至超過了傳統的穆斯林社區,而進入這一類社區的猶太住戶家中,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情。由於陌生帶來的緊張,初來乍到的我以為自己做出了什麼觸及猶太教禁忌的地方而被叫住,但語言上的障礙讓我始終不能明白老奶奶的意思。僵持了一陣後,我大概感覺到她需要某種幫助,略顯焦急卻又有些無助的老奶奶將我拽進家中,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正統派猶太教徒的房間,大大的長桌上點放著安息日蠟燭和精美的餐具,廚房的爐灶上煮著芬芳的晚餐,傳統而絢麗的裝潢令人印象深刻,獨自一人的老奶奶應該是在等待家人的回歸。這時,老奶奶把我帶到裡屋,指著一個電箱讓我拉下電閘,我非常疑惑地照做了,從她的動作和表情我這才突然意識到,我的作用居然是幫助她在安息日期間「違法」地用火(電)。事情結束後,老奶奶又匆忙地把我請出了門外,嘴裡不住地表達感謝並迅速地告別,最終留下我一人滿腹疑問地愣在空蕩蕩的街道上。

事後,我和一位熟知猶太教法的基督教牧師保羅聊起這件事,以獲取更多的信息,我才知道在耶路撒冷許多「異教徒」都經歷過相似的情況。通常而言,保守的猶太教徒需要恪守猶太教的613條戒律(但由於律法中的特殊規定,在聖殿不存的現代社會中沒有人能夠真正做到),也因此給外人實足的距離感,他們所使用的家庭爐灶和燈具一般具有定時功能,可以自動開關火,但進入安息日以後關閉屋內的電路有時卻仍然需要「異教徒」的幫助,別看這只是舉手之勞,卻牽涉猶太教徒的宗教律法。當我問起為什麼會找我時,保羅哭笑不得地說:「因為你長著一張非猶太人的臉啊!如果找個像猶太人的豈不是『害』了別人。」而在耶路撒冷,最多的也是最有可能為猶太人提供幫助的「異教徒」顯然不會是我這樣的中國人,反而是生活在本地的巴勒斯坦人,其中大量在猶太街區內從事第三產業工作的巴勒斯坦勞工更是最主要的社會群體與生活伴侶。

這件事情讓我開始重新衡量巴以之間「彈性」的社會邊界與「跳躍」的日常實踐,並思考耶路撒冷特殊的、兼具分割與統一的地方性知識。當我於安息日當晚漸漸走近東耶路撒冷時,隨著周五穆斯林主麻日開始入夜,宵禮過後,橄欖山一帶一片震耳欲聾的歌舞聲與喧鬧聲,天空中還不時燃起節慶的焰火,這種強烈的動靜反差彰顯著地方社會的分化,卻也隱藏了可能且必要的族群交往。我的巴勒斯坦朋友艾哈邁德常年在一間位於猶太街區的醫院的廚房工作,他告訴我他周五下班時偶爾也會受邀幫助附近街區的猶太人「用火」,這種奇怪的傳統讓他也很好奇,但他並不願意深究,並且他明確地對我說,這說明猶太人在現實生活中也離不開巴勒斯坦人。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巴勒斯坦人在猶太人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可能比想像中的要大很多,艾哈邁德向我打開了另一扇巴以社會之門。

艾哈邁德工作的這間猶太醫院位於西耶路撒冷一個保守的猶太街區內,絕大多數的醫生和病患都是耶路撒冷本地的猶太居民,因此醫院的廚房所提供的餐飲服務必須是「合禮」的,即合乎猶太教膳食法令的清潔可食、合法安全的飲食,主要包括「五不食」、「一禁止」、「一遵從」的食規。猶太教的「潔食」規定幾近嚴苛,從食物的原材料、配方和作料到烹飪方法、加工工序和設備都有細緻的規定與專門的認證,其內涵和外延均超過了伊斯蘭中的清真飲食規定,但二者由於共享相同的宗教溯源(亞伯拉罕天啟宗教與「天經」中的約定),因此具有相通相似的地方。通俗地說,穆斯林可以食用猶太潔食,但猶太教徒卻不能完全接受清真飲食。

有趣的是,艾哈邁德工作的醫院廚房,除廚房主管一人是猶太人外,其餘廚房內的所有廚師和員工全部都是巴勒斯坦人,並且均為穆斯林男性。我曾有幸參觀艾哈邁德所在的醫院廚房,見證了近10名巴勒斯坦人全過程準備和烹制猶太潔食的奇特場景,主要包括蔬菜沙拉、穀物麵包以及粥、湯一類的流食。顯然,巴勒斯坦廚工並不清楚甚至不在意猶太潔食的具體規定,例如他們會在廚房裡集體做禮拜,還會嘲笑猶太人居然放心讓一群阿拉伯穆斯林烹制猶太潔食,自然也會發生許多不合禮的事件。不過,當我詢問艾哈邁德,猶太人在製作上全程缺席又如何保障潔食的品質時,他補充道,其實還是會有最後一個步驟交由猶太拉比完成。一名負責潔食認證的猶太拉比會在流食一類菜品出菜前(沙拉和水果沒有這一環節),投放最後的作料和配方並進行攪拌,從而完成必要的祝福與認證。當然,我相信,所有進入廚房的食物都會經歷相關的檢查與認證,只不過與我們想像的過程或有不同。

在上述的安息日「用火」與烹制猶太潔食的故事中,我突然意識到耶路撒冷作為一個「分裂的社會」的自然判斷其實並沒有問題,分裂與分化是顯而易見的,刻意地追求統一與融合只會適得其反。但是,我們依然不要忘記一種通過異質性而形成的關聯性,並經由這一異質性發現和生產新的同質性,這種社會聯繫反而更加持久與真實。自現代性成為普遍共識以來,民族國家的存續始終無法迴避在差異與同一之間做選擇。具體而言,在朝向差異的一側,無限地強調或承認邊界所帶來的多元性,並不能提供有效的生產性意義,反而因異質性的增殖而構成危險的來源;而在朝向同一的一側,以克服異質性為方案,持續進行的秩序化與組織化卻不斷地製造同質性追求下的衝突與緊張。但是,在耶路撒冷日常實踐與地方性知識的生成中,巴以雙方的相互依賴從來無須抹除兩者的差異而邁向同一,同時也不必然因為差異而趨向隔絕,從而也為我們提供了想像巴以關係與和解方案的新的可能,最終延伸至有關獨異(singular)與共同(common)的現代性探索。

巴以隔離牆

當我們將視野放寬至廣泛的社會交往領域,我發現不那麼追求自我約束的、相對世俗化的猶太人會在安息日這一類極為不便的猶太節期開車到巴勒斯坦人的傳統集市採購食物或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因為這一時間對方的集市不僅開放,而且價廉物美,還具有相近的潔食傳統。反過來,部分在猶太社區工作的巴勒斯坦人也會悄悄地由此將一些禁忌的物資與理念(例如酒精飲料和藥物)帶回東耶路撒冷。我們得以悄然地觀察到一個潛藏於社會內部,相互交往與補給的日常生活形態,從而有可能改寫對於巴以關係的分割判斷。在長久以來的巴以研究中,人類學者正在源源不斷地提供著諸如此類的「被承認但非正規」的邏輯敘事,即便很顯然這絕不僅限於「用火」與「潔食」的特殊例證,而是耶路撒冷本身作為一類自成一體的地方性知識。

(節選自本書第三章,標題有改動)

作者簡介:

趙萱,1986 年生,北京大學人類學博士,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東研究中心成員,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人類學、海外民族志、批判邊界研究、文化遺產研究,曾於耶路撒冷完成 15 個月的田野調查,並以「邊界」為母題帶領研究團隊在中國新疆、雲南、廣東等地,突尼西亞、保加利亞、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從事田野作業,關注生命政治、流動、治理、發展等議題,著有《邊觀 :全球流動的人類學筆記》《常人之境 :中國西北邊地口岸人的口述》等,發表核心期刊論文 20 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項目等多項研究課題。

專家推薦:

人們所認知的巴以社會充滿衝突與暴力,集中反映了中東世界各方勢力角力的地緣政治氣質,但本書作者在書稿的寫作與編排上卻成功地為我們貢獻了另外一幅生動的巴以社會日常生活畫卷,並別出心裁地通過地緣政治與生命政治的結合視角書寫和理解當代的巴以關係。

——吳思科

趙萱的這部作品和田野作業實踐標誌著中國人類學的海外民族志被提升到一個新水平,海外民族志的全球布點,耶路撒冷是最不能缺位的。他帶我們走進了這個耳熟卻陌生的地方,使我們從二手新聞走到一手學術的境地,得以真切地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

——高丙中

目錄:

緒論:一路向東

一 破題:「以東」

二 書寫:告別地緣政治

第一章 橄欖山上

一 家族的誕生

二 話語翻轉:阿拉伯伊斯蘭社會的家族敘事

三 民族國家與家族社會

寫於橄欖山上

第二章 城門之間

一 聖地秩序與世界想像

二 「民族國家之外」的遺產存續

三 文明與國家

寫於城門之間

第三章 隔離牆下

一  分割與縫合:巴以關係的重建與生產

二  何以為敵?超越領土性

三  地緣-生命政治下的巴勒斯坦人生

寫於隔離牆下

結語:生命、人口與自我

參考文獻

後記

專家推薦意見一 周大鳴

專家推薦意見二 龔浩群

上下滾動查看目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cca7f2135e6b3c4136e415dc1d54987.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