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再刷屏!外國明星集體「說」中文,有何風險?

2023-11-07   電腦報

原標題:AI技術再刷屏!外國明星集體「說」中文,有何風險?

近日,一段美國歌手泰勒·斯威夫特「說」中文的短視頻在網絡刷屏,引發熱議。

視頻中,泰勒·斯威夫特「說」著流利中文,音色和講母語時的音色類似,甚至連口型都能對上。

視頻源自網友@好試發聲

類似的視頻還有很多外國人「說」地道中文、很多中國藝人「說」起流利的英文……不少網友感嘆,「嘴型、手勢都對得上,太自然了,差點兒以為是真的。」「除了嘴形,還有身體動作和語速的配合。」

其實,這些視頻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由AI(人工智慧)生成的。

01

AI「翻譯」以假亂真

小編試用了一款AI人像視頻工具,只需上傳視頻,選擇語言,就能生成自動翻譯、音色調整、嘴型匹配的新視頻。

一款AI人像視頻工具HeyGen的視頻翻譯功能。圖源:截自HeyGen

對比原片,AI「翻譯」後重新配音的新視頻不僅進行了較準確翻譯,而且連聲線和情緒都近乎擬真,嘴型很貼合,難辨真假。

對此,有網友表示,這種技術看起來很炫酷,應用場景很廣泛,未來可能會越來越成熟,比如翻譯配音會更自然、傳神。

但也有網友表示擔憂,「這會不會被用來模仿聲音進行詐騙?」「再加上換臉,以後網上啥都不能信了。」「以後視頻造假會越來越容易。」

還有網友表示,「希望AI技術發展能被控制在正軌,技術濫用,就是災難。」

02

AI技術是把「雙刃劍」

近年來,AI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短視頻的二次創作,比如AI換臉及換聲等。可以說,AI技術是把「雙刃劍」。

一方面,AI換臉及換聲技術對於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強的作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司若舉例說,AI換臉及換聲技術讓已故的演員、歷史人物可以通過換臉技術重現在螢幕上,在不同國家的語言轉譯上也可以通過AI的換聲技術進行實時轉譯。

另一方面,近年來,有不法分子為了牟利,利用AI技術進行詐騙。比如利用AI換臉冒充熟人詐騙,甚至將「魔爪」伸向兒童,或者製作發布假新聞混淆視聽、賺取流量等。

一位博主講述人販子利用AI「換臉」把孩子拐走的案例,與孩子視頻的所謂「媽媽」是AI合成的。來源:賈姨兒童安全

此外,AI換臉、AI換聲還存在法律風險。近期,不少相聲演員「說」英文相聲、小品演員「演」英文小品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對此,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岳屾山律師表示,用AI技術為他人更換聲音、做「翻譯」並發布視頻,可能涉嫌侵權,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著作權,例如相聲、小品等都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網友用AI軟體將相聲、小品等「翻譯」成其他語言,需經過著作權人授權,否則就存在侵權問題。

二是肖像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網友用他人形象製作視頻,並在網站發布,需要取得肖像權人的同意,否則涉嫌侵權。

三是聲音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也就是說,需要取得聲音權人的同意,才能夠使用他人的聲音。

岳屾山律師強調,技術濫用,可能會侵犯他人權益,「AI技術本身不是問題,關鍵是我們要怎麼用它。」

03

如何對AI技術加強監管?

AI技術發展,需要多層面約束規範——

  • 在源頭端,需要進一步加強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專家建議,加強公民信息尤其是生物特徵等隱私信息的技術、司法保護力度。
  • 在技術層面,數字水印鑑偽等技術有待進一步普及利用。比如AI生成的視頻需帶有不可消除的「AI生成」水印字樣。
  • 在法律制度層面,進一步完善人工智慧等領域相關法律法規。今年8月15日,《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施行。《辦法》規定,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應當尊重他人合法權益,不得危害他人身心健康,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左曉棟表示,總體而言,生成式人工智慧仍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風險沒有完全暴露,應用前景難以估量,所以應當採取包容審慎的態度,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促進創新和依法治理相結合,要採取有效措施鼓勵生成式人工智慧創新發展。

據了解,目前我國人工智慧產業蓬勃發展,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隨著各項措施規範出台,我們期待未來人工智慧發展更加健康規範,從多方面助力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