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一提起幼升小,總少不了一番焦慮。許多家長都想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而本文主人公 薇揚卻決定,讓兩個孩子在家上幼兒園:省下的學費,用來學孩子感興趣的馬術;關鍵的閱讀、英語啟蒙,通過親子共讀來實現......這個並不具有典型性的故事裡,卻也蘊含著最普世的教育思考, 教育絕不僅有一條路。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文丨 薇揚編丨Iris
除概念圖外,其餘照片來自原文作者
真有人不讓孩子上幼兒園,而且還是姐妹倆!
薇揚從微軟辭職後,她讓孩子們「在家上幼兒園」。
她和兩個孩子都做什麼?——原來,她們過得比上幼兒園還「忙」!
不上幼兒園、沒接觸幼小銜接課程,能適應小學生生活嗎?——仔細讀完,結論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下文是薇揚的家庭教育故事。孩子一定要上幼兒園嗎?薇揚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當然,這也需要家人付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
分享這篇文章,不是要掀起在家上幼兒園風潮,只是為大家提供一種不同的教育選擇,我們相信,教育充滿不確定的同時,也擁有著各種可能性。
*以下為薇揚第一人稱講述。
我家的故事
我有兩個女兒,大妞現在8歲,如今在普通公立小學讀二年級;二妞今年5歲。
大妞在3歲時上了一年的幼兒園,之後就沒再上過,而二妞從沒有上過幼兒園,我也不打算讓她上幼兒園。能夠做出不讓兩個孩子上幼兒園的決定,離不開下面幾個因素。
辭職
我曾在微軟工作了6年,工作期間,我見識到了很多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前沿的技術和最先進的商業模式。但我發現大家關注的更多是資本而不是人,怎麼樣掙到更多的錢而不是怎麼樣成為更好的人,這一切新的好的東西沒有辦法緩解我有了孩子之後的焦慮——我該怎麼樣去養育她,教育她。
2016年,二妞出生後,我萌生了辭職的想法,想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最需要陪伴的孩子身上。和先生商量後,他也認同了我的想法,於是,我辭掉了工作,全身心陪伴孩子。
學習
全職在家時,我學習了蒙特梭利教育,領著兩個孩子和父母參加了在新加坡、香港的工作坊。
最初,我並沒有打算不去幼兒園,因為特別認同蒙特梭利,我還把大妞送到了家附近的一所蒙氏園,雖然不是最理想的,但心想孩子還是需要有和大家一樣的學校與社交生活。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幼兒園的時間安排背離了我理解的蒙特梭利。時間被切成了碎塊,排得很滿, 缺少孩子可以自由專注的工作時間,為了更自主地工作(對孩子來說就是玩),我選擇了退園。
就這樣,我們開啟了「在家上幼兒園」的生活。
這期間,我一邊陪伴孩子,一邊不斷學習著。閱讀各類教育書籍,參加了童書媽媽的讀書會和師培,跟著法國應用哲學家奧斯卡·伯尼菲博士學習哲學對話,加入自然體驗師課程……一方面源於對教育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自我成長更好地幫助孩子。
經濟
辭職前,我和先生在一起找專門的家庭理財師,做了家庭財務分析和規劃,即使我不賺錢,當三年的全職媽媽,在做好保險、養老和孩子教育保障規劃的前提下,我們一家也還是可以過得下去的。
此處要強調一點,我們並非「不差錢」的家庭。我們到現在都沒有買房,一直租房子住,北京各城區幾乎都住遍了,我們不希望因為買房背上債,成為房奴,所以結婚時就決定不買房,而事實證明,沒有房子對我們的生活並沒有任何影響。
不上幼兒園,
孩子都在家做什麼?
雖然沒有讓孩子上幼兒園,但我們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不上幼兒園的幾年裡,我們嘗試了以下事情。
用學費去學馬術
大妞不上幼兒園的第一年,我們做了一個決定,把她一年幼兒園的學費拿出來讓她去學馬術,因為她太愛動物了,尤其是馬。
家附近剛好有一個馬術俱樂部,她見到了這種高大的動物完全不害怕,表現出一種狂熱的喜歡。
一年裡,大太陽下自己穿齊裝備挺胸抬頭汗流浹背地訓練,雖然她從馬上掉下來過,雖然她常常憋紅小臉牽不過來扭頭去吃樹葉的馬,但她每次都會興奮地回來在她的專用本上把馬畫下來,寫上馬的名字和日期。我們買了很多馬的百科全書和貼畫書,她自己去學習去了解,體會其中的快樂。
馬術和養寵物,是完全不同的與動物們相處的方式。
馬術,必須去了解馬的特點、脾氣和秉性,把它們當作夥伴一樣去合作才有可能完成目標。
比如慢步、快步、轉彎、走地杆這樣的工作,孩子需要親身體驗到馬走動的節奏感,然後用自己的肢體去配合這種節奏。
發布指令也不單單是單方面的口令,還有肢體動作指令,除了手握韁繩和馬鞭之外,甚至有「騎座」這個專業名詞,屁股的位置和重量會表示不同的意思。腿也是一樣,加緊、放鬆、踢、站起都是根據你想要傳達給動物同伴的信息來決定的。
所以, 馬術很考驗一個人的溝通、協作能力,既要有自信、也需要對他人的尊重,這些都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獲得的珍貴品質。
每天一定要有戶外運動時間
早上一定會出去玩,不管是公園還是小區院裡,夏天的早上可能五六點就會起床去花園裡面看看馬陸(一種蟲子)、騎騎滑板車。
下雨天第一時間衝出去淌水、跳水坑。秋天的大風天也會出去玩,二妞一點兒也不怕,張著大嘴喝風,在小坡上爬來爬去。
大妞兩歲多大雨後去踩水,摔個大馬趴。
她們倆一般都穿得少,二妞一兩歲的時候不穿鞋,在小區裡面走,每次都引來不少路過的阿姨和奶奶的驚異目光。
大妞的運動細胞比較發達,剛會走路不久就可以在小區健身器械上玩轉所有的項目。不上幼兒園,就有時間嘗試在家附近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
比如輪滑,夏天最熱的兩個月,每天在廣場上跟老師學一個小時。溜冰場上年紀最小的小豆豆,領鞋處的工作人員都認識她,穿最小號,雖然她因為遺傳是同齡孩子裡的大個子。
大妞還學了民族舞,五歲的生日禮物是私教水袖舞,一直堅持學到現在。
下午或者冬天天冷,我們就會在家玩耍、畫畫。我們家的客廳一直是孩子的天地,像一個小型的教室,有各種可以自己玩、自己收拾的玩具。
姐姐一邊畫一邊給妹妹講。
她們最喜歡玩的就是開放式搭建類的玩具,比如磁力片、積木或者樂高,再加上各種各樣的假想遊戲,她們就能玩很久。
因為住在郊區,我們還租了一小塊兒菜地,播種、澆水、除草、採摘,全都讓小朋友體驗一遍,吃著自己種出來的蘿蔔、黃瓜、豆角、西紅柿、油麥菜,不愛吃菜的孩子們也會對蔬菜生出一些情感。
和小夥伴一起在菜地拔蘿蔔。
露營讓她們「野蠻生長」
我和先生都在山裡長大,小時候上山下河恣意玩耍的快樂時光留在我們的氣質里。大自然太豐富了,是任何人造遊樂場不能比的, 在生命的早期,能在自然中讓感受力得到發展,將給人的一生帶來積極影響。
另外,探索自我的前提是對周遭事物有充分了解,明白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律,知道身處何方,以什麼樣的方式與他人他物相處,充分地、活躍地體驗生活,誠實不隱瞞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才能實現自我成長。因此,我們會安排很多時間接觸自然,幫助孩子與自然建立聯結。
從二妞一歲多開始,我們會在春秋天氣合適的時候出去露營。記得第一次露營是9月底,晚上氣溫很低,當時我們又沒有買專業的帳篷,用的公園帳篷,也沒有準備地墊,只是鋪了野餐墊。
大人穿了羽絨服,小朋友就穿冬天的連體睡衣,晚上的涼氣從地下上來不斷帶走所有熱量,孩子半夜凍得直咳嗽,我一摸,小臉小手都是冰涼冰涼的,但是她們沒有醒,周圍很多吵鬧的聲音不影響她們玩了一天睡得香。
我還擔心她們第二天會生病,結果並沒有,活蹦亂跳地又玩了一天。
二妞和露營地的狗狗重名,一年下來很多人都認識這個光腳走山路不穿鞋的小姑娘。
「著名」光腳小朋友二妞,去露營,爸爸騎行把下巴摔傷了,縫了針還不耽誤玩。
露營時跳泥坑,自己拿茶籽粉洗碗,鍛鍊生活能力。
大妞四五歲就自己列清單收拾東西,準備出門的小箱子,獨自參加走山活動,是唯一聽老師指令沒有帶家長的,我們也忘了給孩子帶吃的,全靠別家爸爸媽媽好心喂食。
胸前觀察盒掛著駭人的金環大馬陸,回來半路上看到妹妹丟在路邊的鞋,媽媽隨手掛欄杆上的衣服還能順道撿回帳篷……大妞在親子露營活動中一直特別會照顧小朋友,得到大人的讚賞,也是在家一直和妹妹相處的自然狀態吧。
盡情讀書
親子共讀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大妞在5歲多的時候我粗略數了一下,已經讀過1000多本繪本了。
以前的客廳,一面牆都是書,現在我們專門設計出了一個書房,裡面塞滿了書,一家人盡情地看。
我本身就是一個愛看書的人,也愛買書,出差或出去旅行,走到哪兒都會買點兒書回來,我希望孩子也能體驗到閱讀的美好。
另外,這裡要特別提一下, 爸爸也一直參與親子共讀,尤其是睡前的閱讀,是他與孩子們相處的固定節目之一。
從繪本開始到歷史故事,今年上半年《林漢達歷史故事》講完了,下半年在讀《吳姐姐講歷史》,理工科的爸爸也說增長了不少知識。
英語啟蒙
我們始終認為英語學習是重要的,所以從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讀英文繪本。二妞出生後,我覺得有必要在生活中建立一個英語環境,所以更加有意識地跟她們講英語,從最簡單的句子開始。
我和先生都沒有留學經歷,很多日常用語不是一下就想得起來,需要查一下,沒關係,臉皮厚一點,堅持下來就好了。
另外,和孩子們一起看她們喜歡的原版動畫片是個特別好的學習方式,除了學習語言,還有其他「意外收穫」。比如《小豬佩奇》,他們一家的生活方式直到現在對我們都有指導意義,還有一位爸爸好榜樣是《布魯伊》,全家都讓人愛得不得了。
為了讓孩子接觸更純正的口音,大妞4歲多時開始了線上英語課。二妞的英語啟蒙更多的是受姐姐影響,她們倆會一起看動畫片,一起玩假想遊戲,唱唱跳跳、說說鬧鬧、嘰嘰咕咕都用英語。
去年暑假,我們一家去了丹麥,大妞可以迅速地與營地里遊樂場裡的德國和荷蘭小朋友打成一片,可見長期堅持學英語起到了作用。
不上幼兒園,沒接觸幼小銜接課程
這樣的小孩可以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嗎?
就這樣,按照我們自己的節奏,大妞在家度過了2年時光,2019年,她上小學了。
現在來講講大家最關注的問題:沒上過不上幼兒園,沒接觸過幼小銜接課程,她的小學生活順利嗎?
大妞進入普通的公立小學之後,是班上識字最少的,大概認識的字不超過20個吧,雖然我們一直進行親子共讀,但從沒有要求她識字。
她在第一次考試之後特別興奮地回來告訴我:「媽媽,我今天考試了,考得可高了!」我問「考了多少分」,她說「43分!」我們說「好好好」。
因為她對43在100中的位置完全不清楚,也感謝老師沒有「及時科普」和橫向比較,留給她探索的空間。
大妞為馬上要上小學的朋友製作的卡片。
到現在二年級了,她依然是班上認字最少的孩子。也正因為她沒有學過,所以對認字和寫字的熱情很高。
前兩周,大妞跟我說」媽媽,老師今天終於讓我發作業本了,我是我們班最後一個。我好害怕呀!」我說:「發個作業本有什麼好害怕的?」
她說「我怕我不認識同學的名字發錯了,但今天我都認識。」老師能信任她,讓她發作業本,在她看來也是一件很受鼓勵的事情。
左側是大妞記錄的「鳥的觀察筆記」,右側是手工風箏。
剛入學時,我曾和老師溝通她沒上幼兒園、沒上幼小銜接課程的情況,老師表示理解,給她多一點時間慢慢學,除了寫字、認字之外的學校生活她都是很適應的。
四十多分到了第一學期末就變成了八十多分,二年級第一學期快上完了,那天高興地回來說「老師說93分以上就是優秀」,我一看幾張卷子的平均分就是93分。
大妞的經歷讓我更加明確地意識到,作為家長不要過於焦慮,要給孩子足夠的成長時間。
另外,我覺得「幼小銜接」,比起是否先學習了拼音、數學(學得過多過猛,反而容易讓孩子喪失熱情和興趣),真正考驗的是孩子的自理能力、獨立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妞雖然沒有上幼兒園,但幾年來我們始終著力培養這些能力。
我們認同杜威的「生活即教育」,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我們也堅持讓孩子「能自己做就自己做」。
大妞小時候不會繫鞋帶,她自己發明了把鞋帶打成很多死結的方法, 我覺得也不錯啊,不會鬆開就行。上小學第一天起,她就自己按照課表和老師的要求收拾書包,如果忘帶了什麼,我們也不會幫她送,都是自己解決。
社交方面,因為大妞本身是一個比較平和、不張揚的孩子,跟人相處較容易,一般不會害羞或害怕,另外家裡有妹妹,她也通過妹妹,學習如何與別人交往。
比如,她懂得照顧人,出去玩滑梯時妹妹走得慢,她就會跟在妹妹後面,擋住後面等不及要插隊的小朋友,說「你先等我妹妹過去你再走」。4歲的時候,有一次動畫片時間結束了,妹妹還想看,她就拿出來了一個方格子凳子當螢幕,自己在凳子後面演動畫片給妹妹看。
總之,大妞很快就融入了她的校園生活,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
現在,每天放學我都會問她,「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新鮮的好玩的事情嗎?」她會告訴我她交到了新朋友,或者是「今天小朋友們排隊的時候一個摔倒了,連帶著一片都摔倒了」,邊講邊笑。
教育充滿不確定性
但也意味著各種可能性
我一直覺得,我們沒有什麼波瀾起伏的故事,是個平凡普通的家庭。但是,當看到別人聽說我的兩個女兒沒上過幼兒園而露出詫異表情時,我會意識到:哦,我們確實做了點「不一樣」的事情。
其實,幫我做出這個決定的是以下幾本對我影響至深的書籍。
《夏山學校》: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內驅力,給予了充分自由,他們會本能地主動學習。用鼓勵和信任的眼光看待每個孩子。
《讓天賦自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用統一標準(成績)來衡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等待著被發現發展,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基於孩子不同階段的生理、認知、心理發展去理解孩子現在的狀態,把目光放長放遠,不要只局限於眼前。
《這才是心理學》:培養基本的科學素養,理解科學方法論,審慎思維。不僅了解心理學,還有各個領域的科學家都是怎麼工作的,如何解讀證據、分辨真偽。沒有絕對真理,人類的認知一直在往前走,不斷推翻以前的理論是正常的,教育也是如此。
另外,我和先生的求學及工作經歷,也讓我們意識到,教室和課本上能學到的只是一部分,生活才是真正的課堂;一時的成績決定不了你的人生,天賦和熱愛才會讓人走得更遠並獲得人生意義層面上的滿足。
雖然生活中也免不了會有不安和焦慮的時候,但我們會不斷調整心態,積極和開放地面對孩子的成長。
以上就是我的家庭教育故事。分享這篇文章,並不是鼓吹大家都不上幼兒園,我們的故事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只是為大家提供一種不同的教育選擇,教育充滿不確定性,但同時也意味著各種可能性。
欣喜的是,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嘗試:在家上學,間隔年,不上大學上職高……這些故事,時刻提醒著我們,用更開闊、更多元的視角看待教育,因為教育絕不僅有一條路。
作者:薇揚,新教育踐行者,終身學習者,童書媽媽讀書會資深書友,育有兩個女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法學本科、體育教育學碩士,曾在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工作六年。跟隨新加坡蘇小妹老師學習蒙特梭利教育法,法國應用哲學家奧斯卡·伯尼菲博士學習哲學對話和思考方法。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