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們知道白百何和佟大為的新劇《我們的婚姻》快完結了嗎?
作為《小妞電影》的第一人,從《失戀33天》《分手合約》《被偷走的那五年》《整容日記》《滾蛋吧!腫瘤君》……白百何的票房號召力就足夠了。
於是乎,宣白百何時隔4年重返銀幕。
期待:白姐回來了。
首映之後……討論很少。
除了回歸的白百何,這部劇的導演沉妍才是代表作《中國式離婚》《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導演劉海波就是代表作《辣媽正傳》《天盛長歌》。
但時至今日,播出半個多月的《我們的婚姻》仍未開播。
很多人指出,白百何回來了,但她還是黃小仙。
全劇有很多爭吵和爭吵,不管怎麼看,黃小仙都結婚了,依然堅持她的理想主義。
尤其是已婚女觀眾抱怨說,自己的丈夫簡直就是盛江川,回到家就是店主。
也有一些老公這樣吐槽:陪媳婦看了幾遍,現在的國產劇真是沒救了。
劇未婚,那我們就從未婚的角度說說追劇的感受吧。
最直觀最明顯的感受——看了以後更害怕結婚了。
第一對,沈慧星和盛江川,雙職工家庭。
沉慧星的媽媽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她永遠不會帶孩子。
第二對,董思佳&李玉文,女主外內男的全職爸爸家庭。
夢想聯動,這似乎就是樊勝美理想中的中年生活。
但她也有小鎮奮鬥家庭的氣質。她害怕當了全職爸爸後,丈夫會被人戴上有色眼鏡。和家裡的傳統觀念一樣。
第三對,蔣靜一家,是傳統的全職媽媽家庭。
這府里,老王妃在外面做生意,更別說買房了。
金錢教育從小就滲透在孩子們的心裡:我爸說,你們的房子是小房子,我的房子是整個小區最大的房子。
露出不屑的神色。
用李玉文最直觀的數字對比,看看投行的薪酬水平。
出版社的年薪不值投資人的零頭。
看現實,大部分人都奮鬥了十幾年,還是月薪工。他們就是李玉文說的買不起京滬廣深郊區房子的群體。
工薪族看著年入百萬的精英們一邊哭著還房貸壓力...
暫時不用買房,結婚生子再說吧。
金融圈的精英們很容易實現一方照顧外人,一方在家照顧孩子的願景。
然而,當落入全職媽媽的圈子時,又出現了新一輪的攀比。
無非就是不好好打扮,不打扮,不化妝……
接下來開始進入全職媽媽VS職場媽媽的辯論話題。
職場媽媽最先發表自己的看法。
社會對女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她們必須有一份不耽誤賺錢的工作。
女人的價值與離婚與否無關。
而全職媽媽反駁道,你的太完美主義了。
女人還是要安心經營家庭,學會哄男人。
但自以為是的辯論背後是什麼?
而全職媽媽更是屢屢卑躬屈膝。
全職媽媽和全職媽媽哪個更好?
這個話題爭論過很多次,但當人生真正遇到選擇時,我們看到的只是女性的貢獻一次次被視為理所當然。
台詞夠犀利,但這部劇沒有提出任何值得玩味的點,也沒有讓我看到女性在婚姻困境中的掙扎和自救。
職業風華。
《我們的婚姻》從一個「全職媽媽/爸爸重返職場」的話題開始。
但劇情還是僅限於現有的有色眼鏡。
全職爸爸李宇文要重回職場,董思佳發自肺腑地發問。
進不了編制,工作又不體面,幹嘛回去?
全職媽媽沉慧星比他好。她已經復工了,工作也確實停了。
畢業6年一直沒有工作,也經歷過一次失敗的面試。正好我在老公對面的公司面試的時候,因為想證明自己,所以被董思佳選中了。
沒做過金融、投行、小劇,不敢揣測投資會不會失敗,有人會連續跳樓。
但是在會議室一邊談項目一邊面試新人的操作我真的很困惑。
這部劇也多次帶入當下的職場熱點話題。
但是劇中的例子是這樣的。
努力工作的沉慧星VS同桌釣魚的同事。
一個認真工作,一個認真釣魚。
然後,在很多談話中,領導都是通過工作時間的長短來判斷一個人的工作效率的。
而摸魚的同事們,總是用「1點到6點準時下班」、「坐在她身邊不看錶」等方式給沉慧星穿小鞋。
最後告訴職場的齒輪們,不管打多少小報告,領導還是要靠業績留人。
第二個熱門話題是職場性別歧視。
這個話題是在沈慧星接受採訪時提出來的。
從答案來看,也屬於理想狀態。
此外,在法定節假日的周末,當戶外活動現場出現問題需要幫助時,董思佳根本不聽沉惠興的任何解釋。
工人天天抱怨996、007的加班文化,再次成為電視劇中的理所當然。
開啟《我們的婚姻》之前,沒想到劇情會這麼雞肋。
從全職媽媽/爸爸對家庭的付出出發,探討女性的社會地位,探討職場加班文化,探討未婚大齡單身女性的態度。
所有的情節都像是某個社會話題的延伸。
劇情過於支離破碎,女主光環太重,沒有真正討論婚姻、雙職工家庭、全職媽媽/爸爸。
其實只會增加觀劇觀眾的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