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活?
那麼,高新區(濱江)啟動長河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工作,究竟要在長河老街引入怎樣的業態呢?趕在8月底,我們又去了趟老街,提前來一番實地探秘。
江南槐市
締造儒商興業傳奇
「嗡嗡——鐺鐺——」電鑽聲、打釘聲此起彼伏,在震耳轟鳴和滾滾煙塵中,眼下的長河老街到處在熱火朝天地忙碌施工,意味著一期工程已進入攻堅階段。
穿過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這裡是「另一個濱江」——
澤河之畔大河沿焦俊/繪
白牆黛瓦,青磚古宅,擇水而居,廊徑曲折……長河老街,「活著」的古鎮,流動的文化。早在吳越時期,長河就有村落,南宋時期開始形成自然鎮。歷史上,長河老街是以來氏、湯氏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為基礎發展而成的,這些宗族在建村發族過程中,慢慢形成了街市。
到了明代,槐(橫)街和澤(直)街呈「丁」字形的街市格局基本形成,槐、澤兩街相交於財神橋頭。街寬2米許,店面基本為二層磚木結構,建築考究,有的檐下還飾以牛腿木雕,多為明代遺存。
由於長河老街多槐樹,長河素有「江南槐市」之稱。山果水產,鮮活上市;茶坊酒肆,顧客盈門。到了乾隆年間,街市更為興旺,《長河八詠》道:「泉甘土沃物爭新,楊果朱櫻橘品橙。十二橋頭沽酒店,東西市上賣魚聲……」當年,曾與塘棲、西塘、南潯、烏鎮等古鎮齊名,俗語「蕭山長河頭」,代表了當年江南集鎮的興盛歷史。
明清至民國,老街店鋪毗連。規模最大的是周源源南貨店,雙開店面,資金雄厚,還在聞堰等地開設分號並自設咸鯗加工場和糕店作坊,堪稱長河鎮上商業「巨無霸」;來哲甫集股開設的綸昶繭行,設在大夫第內,僱傭職工100餘人,收購四鄉蠶繭,加工烘乾後再運往杭州絲廠,這是長河第一家「股份公司」……其他「夫妻店」、「父子店」等不勝枚舉,有大小店鋪120餘家。
財神橋焦俊/繪
曾經老街也以茶館聞名,其中龍泉園、第一樓、金樂園等茶樓,以「冠山茶葉乳泉水」聞名遠近,可與龍井茶葉虎跑水媲美。而茶館也是調解民間糾紛的地方。舊時法律不完善,又缺乏調解機構,於是茶館「講事」成為常態。
長河流入故里,斗轉星移,當初的繁華漸漸褪去,昔日舟船堵河、吆喝四起的商貿盛景在歷史的長河中又夢回幾許煙雨……
一杯咖啡
續寫老街新故事
而今,走進長河老街,一磚一瓦還沉澱著歷史的斑駁,迎面的風卻已吹來了新時代的氣息。
沿槐街而行,數十間國有商業用房正在施工修復,也有動作快的店鋪已經正式營業。比如「麻雀咖啡」,恰如其名,40多平方米的店鋪里小而精、小而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主營雲南生態咖啡、咖啡豆和周邊產品。
有意思的是,整家店的風格走的是親近大自然、觸摸大地的路線。店內裝修簡潔,保留了原來房屋的木樑,只重新上漆,並裝飾了三五成群、姿態各異的小麻雀。
「我們老闆是濱江人,他很喜歡老街的慢時光,也想儘可能地保留這種味道。」麻雀咖啡店長徐肖敏說,前兩周的試營業期間客流量還是不少的,每天能賣七八十杯咖啡,「等老街正式開街,後期整體業態豐富起來,相信會更火爆。」
「這樣一個充滿江南韻味和市井煙火氣的文化集聚地,在『國際濱』是獨一份。當下城市生活節奏很快,越來越多人喜歡開放式、可以靜下來的文旅消遣,而長河老街的氣質形象將會帶來極強的吸引力,近期幾乎每天都會迎來熱衷古鎮文化的年輕人前來打卡。」隅田川咖啡公關部總監姚遠表示,這也恰好契合了其品牌調性,「我們的受眾不單是樓宇白領,而是普通大眾,是想讓所有人都能喝到新鮮平價的好咖啡。」
咖啡新社交文化與長河千年古鎮文化的碰撞,註定將在這裡擦出不一樣的火花。一路走,你會發現,老街還有結合來氏文化及九廳十三堂文化,獨家打造的咖啡品牌「來一杯」;有集咖啡、藝術品與藝術交流融為一體的「FunArchitect咖啡」和「盤中頓覺」……
以前的「江南槐市」儒商興業,而未來的長河老街則將以「兩街四區」的運營規劃布局,打造民生區、匠心區、休閒區和藝術區四大區塊業態,賡續歷史文脈,留住老街文化的根與魂,呈現新的「江南槐市」,打造一張高質量、重文化、宜休閒的歷史文化商業街區代表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