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花燕、春蕾計劃、水滴籌,慈善監管需要在制度層面上做更多反思

2020-01-15     長安觀察

貴州43斤女大學生吳花燕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後一度引發許多關注,近日,吳花燕不幸離世,幾天來,對於其去世原因、慈善捐助是否規範等,社會質疑紛紛。

追問的一大焦點是捐助失序,如有平台為吳花燕籌得總額達100萬元的善款,但實際交到其手上的僅有兩萬元等等。此外,此前關於吳花燕的報道也被指存在不小偏頗。隨著越來越多事實浮出水面,人們逐漸發現,許多對吳花燕生活的描述過於偏激、誇大、不實。事實上,吳花燕本人生前也曾因媒體對自己的失實報道而感到不開心,坦言因此承受巨大壓力。一個個「反轉」,極大消磨了公眾的愛心和耐心。


一起吳花燕事件,暴露出民間捐助、官方公益乃至新聞倫理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對該事件的處理恐怕不能當作個案回應質疑了事,需要在制度層面上做更多反思。


一方面,媒體行業自律需要不斷完善。沒有健全的事實,就不可能有清晰的價值判斷。尤其是在「後真相時代」,公共情感、價值共識一直遭遇著真實滯後乃至缺位的考驗。網絡之上,隨手一搜,悲情營銷的求助信息比比皆是。在一次次闢謠、反轉中,正義感被無意或惡意消費,愛心潮水也時常逆流,甚至使社會深陷「狼來了」的信息傳播困局。

因此,新聞在快進,但事實馬虎不得。傳播者可以求快、求量,但必須跑在「事實」這一基本軌道內。

另一方面,慈善也需要制度保駕護航。近些年來,隨著網絡發達,網絡慈善與救助飛速發展,但與之對應的許多制度並沒有建立起來。儘管有著「冰花男孩」這樣網際網路援助的成功案例,但網際網路的開放特性,讓許多網友不再是「一捐了之」,而是習慣性地拿著「放大鏡」檢視自己的愛心究竟有沒有落到實處。遺憾的是,我們的許多慈善機構經不起這樣的審視。民營公益事業翹楚「水滴籌」被發現「掃樓」籌款、按單提成;官方老牌公益項目「春蕾計劃」被曝不尊重捐助者意願,涉事機構不專業甚至任意而為是原因,但沒有更上一級的強力制度約束才是問題頻出的關鍵所在。慈善機構如何更好地被監管?違規應該受到什麼樣的處罰?如此等等,都需要更紮實的制度給出答案。

善良需要呵護,制度務須健全。從信息傳播到項目運作,為慈善事業全鏈條上好制度閥門,給每一分善款配上「安全鎖」,愛心的火種才能健康傳遞。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_vhqW8BUQOea5Owp9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