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城市房子怎樣才能賣得好?看恆大碧桂園的秘訣

2019-07-25     飆馬商業地產


最近,筆者走訪了三四線城市的一些樓盤,發現一個現象:距離不遠的兩個項目,一個是大房企開發的,一個是本地小房企開發的,都是精裝盤,戶型都方正,裝修差別也不大。然而,前者定價比後者高出20%左右,卻還比後者熱銷。

這並非個例。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住宅項目都是經過前期精心論證的,絕大部分不會存在致命的短板。大房企和小房企的普通住宅,單從設計裝修上很難拉開差距。

但是,在社區規劃設計、周邊配套以及整個板塊的盤活能力方面,兩者的優劣勢則比較明顯。

而這些恰恰是當前購房者所關注的。

有數據顯示,購房者關注的因素中,排在前面五位的分別是價格、交通、配套、地段和環境。然後才是與房子相關的戶型。

購房者的需求轉變

房子不僅僅是用來「住」的

房子是集多種屬性於一體的商品。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住房更多體現為居住屬性,滿足人們最基礎生理需求。而現階段,房子體現出更多社會屬性和金融屬性。購房是為了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比如享受生活、保障資產安全、獲取優質教育資源、以及社會地位的自我實現。

買房是為了獲得高品質居住體驗

三四線其實不缺房子。很多原住民本來已經有房,甚至不止一套房,買房更多的是為了改善居住體驗,獲得一種與之前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一二線城市,改善性通常跟住宅面積掛鉤,比如改善性一般為中大戶型的三房和四房。而在三四線,很多原住民早已住慣了大房子,大戶型已經夠不成賣點。社區環境、物業服務,才是他們的痛點。

和自建房不同的是,買房之後,下樓就是花園,就是活動空間,甚至走幾步就到達小孩的幼兒園;社區有物業提供管理和服務,更加安全和便捷。

買房想是給未來一個保障

客戶對未來的預期越高,願意掏的錢就越多。

1、讓資產保值和升值。

人之所以恐懼,是因為未來是無法預知的,是不可控的。比如貨幣會貶值,買房則是把可能會貶值的紙幣,固定成為保值甚至還可能升值的實物。

實體經濟不景氣,金融資產存在較大信用風險,三四線居民的資產配置同樣離不開房子。現在幾乎全體同胞都相信買房保值,即使是自住的房子,同樣會考慮房子能否保值,有多大的升值空間。

2、為了獲得教育資源。

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今有重金狂搶學區房的現象。買房以孩子為中心,是中國人一直以來的傳統,高素質教育在哪都是稀缺品。

如前文所說的,三四線城市大戶型流行,但是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小戶型同樣搶手。比如,有粉絲告訴筆者,廣東江門學區房的小戶型很搶手,大戶型不好賣。而在郊區,非學區房範圍內的大戶型受歡迎,小戶型(含公寓)則無人問津。

買房是彰顯身份的一種方式

房子本身就是階級的一部分,買房就是買一種階級象徵。三四線城市的大房企少,品牌效應更明顯。因為三四線城市是熟人社會,人與人間的攀比和炫耀心理更強。買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樓盤,讓他們覺得倍有面子。

可見,購房者不是在買房,而是在為項目所在版塊的整體價值買單。

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後,就明白為什麼大房企的房子更搶手——因為他們善於做大版塊的價值,讓客戶為高預期掏腰包。比如,通過社區環境打造以及物業服務,提升項目的生活品質;通過周邊配套的完善,提高項目的投資價值;通過宣傳和體驗,增加客戶的炫耀資本。

做好社區環境和物業服務

項目可溢價,客戶粘性高

三四線不限價。這意味著,項目做得好還可以有溢價空間。以景觀為例,景觀做得好,能給項目帶來10%-20%的溢價。

物業服務則能提高客戶對品牌的粘性,房子蓋到哪,客戶跟到哪,項目價格自然能碾壓對手。

最重要的是,優質的社區環境和物業服務,對三四線客戶來說,不是錦上添花,而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1、社區環境是重要的產品力。

社區環境做得好不好,是評價改善型產品的關鍵指標。

過去,三四線很多項目的園林景觀只能算是綠化,談不上實用,再加上物業管理不到位,觀賞性也很差。而隨著大型房企向三四線下沉,他們帶來的一二線園林設計的經驗,刷新了客戶對社區園林設計的認知。

比如社區可以做場景化設計。

場景化設計的特點在於,在設計階段設想到,不同群體在特定場地如何活動和停留。比如做全齡化設計,老人、年輕人、小孩,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專屬活動場所。

像有些項目充分利用架空層來做社區功能,並且優先考慮孕媽、小孩、老人的活動需求。架空層內設置媽咪ROOM、看護區,讓孕婦或小孩媽媽在室外也能完成孩子的看護;兒童活動區預留嬰兒車停放區,方便家長帶孩子在這裡交流。

另外,還有老人活動區、棋牌室,以及成年人健身區。這樣一來,即使天氣不佳,所有業主也都有活動場所。

再如,恆大在廣東某三線城市的項目,在社區內引入了夜光跑道,滿足了業主夜跑的需求。雖然此舉非恆大首創,但在當地算得上是首例,這就成為該社區設計的一個亮點。

2、物業服務是項目的軟實力。

物業服務水平一直是三四線項目的短板。大部分房子都是賣完就拉倒,物業服務基本都外包,房子有問題也找不著主。

因此,優質物業對業主來說吸引力十足。

筆者在廣東一個三線城市了解到,某top3房企將物業作為項目一個賣點來重點介紹。該項目的物業為房企自持,硬體上,小區外圍安裝了紅外報警器,實時監測周邊的安全;服務上,每棟樓配兩個物業管家,專門為需要幫助的業主提供協助,比如幫業主臨時看管小孩子、或者搬運重物;社區24小時都有保安巡邏。

針對業主最關心的房子維護問題,該物業制定了「1530」式服務原則:要求在收到業主的室內維修需求時,必須1分鐘記錄,5分鐘到場,30分鐘開始維修。

另外,開發商自持的物業,還能提高項目的增值空間。很多物業自持的項目,因為維護保養到位,多年後依然經久如新,房子漲幅也會明顯高於周邊樓盤。比如某50強房企,2018年初開啟社區升級計劃,免費對26個社區、10大系統,8000餘個細節進行升級,社區面貌煥然一新,得到業主的一致好評。

完善周邊配套

提升項目所在區域的價值

交通、教育、商業、公園等周邊配套,都影響客戶對房子未來漲幅的預期。

一般來說,這類優質資源集中在市中心位置。但是,市中心地塊的價格也貴。相比之下,一些郊區的荒蕪地塊,面積大、價格低、潛力高。不過,這些區域配套不完善,單純賣住宅項目很難賣得動。

因此,有造城能力的房企,在三四線很有優勢。比如碧桂園。

碧桂園在三四線所向披靡,就因為它能把那些看似偏遠的地方,建設成配套齊全、自成一體的大社區。

碧桂園起家的第一個項目,因為引入名校而被激活。目前,碧桂園很多綜合社區項目的標準配套都有學校、五星級標準酒店、大型商業中心等。這類大社區,可以一站式滿足業主的居住需求、足不出「城」就能完成消費、醫療、教育、文娛等需求。中小型社區則採用「社區+」有機整體,項目自建優勢配套+周邊城市配套,同樣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活圈。

這樣一來,區域價值大幅度提升。

碧桂園的項目選址都在比較偏遠的位置,教育資源匱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碧桂園成立自己的教育集團博實樂,給樓盤配套幼兒園和中小學。學校從碧桂園的樓盤獲取生源,碧桂園的樓盤則憑藉教育配套帶動銷售,兩者形成共贏。

去年,博實樂在美國紐約上市。其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博實樂旗下學校87%的畢業生被劍橋、牛津等全球排名前50的學校錄取。該教育資源已經成為碧桂園樓盤的一張名片。

碧桂園項目選址往往與當地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充分利用交通的牽引力。有的交通不便的地方,建房子的同時,想辦法把路修了。比如先替政府墊錢給本地的路橋公司,請其修建基礎配套。相應的,政府在優勢地段或者核心地塊給予一定的優惠和支持。

道路暢通之後,業主對項目增值的信心也提高了——路通財通。

蓋房的同時,把周邊的商業配套建起來。引進招商之後,業主入住了,商業等配套進一步完善。隨著區域的繁華,項目開始釋放增值空間,業主就有機會享受這波價格上漲。

做足宣傳和體驗

讓客戶為「面子」買單

為什麼同等質量下,有的房子讓購房者覺得性價比更高?因為這些項目善於造勢,並把體驗感做得更好。

碧桂園、恆大就利用購房者愛炫耀的心理,快速形成口碑。比如三四線很多項目社區園林做得不如人意,而碧桂園、恆大的盤,就花大力氣做社區園林,把它當做一個旅遊景點來打造。並且,園林和售樓處、示範區同步開放,吸引人群來這裡拍照發朋友圈。

碧桂園、恆大樹立的「大品牌、低價格」形象,很對三四線購房者的口味。恆大在全國推出「無理由退房」,更是給購房者吃了一顆定心丸。雖然真正退房的並不多。

文章來源:明源地產研究院

特色地產諸葛亮-飆馬中國,20餘年專業、專心、專注為地市縣房地產企業轉型特色小鎮、商業地產&產業地產項目提供全程保姆化菜單式服務:

1、拿地顧問,聯合國際國內機器人、科創名校、智慧醫院、文化創意、養老產業資源,為特色小鎮、特色商業街等特色地產項目戰略策劃頂層設計;

2、策劃設計一體化,攜手國家甲級建築設計院,為房地產企業轉型商業地產如綜合體、購物中心、商業街、專業市場、社區商業;產業地產如商旅、文創、科創、農創、大健康、運動休閒、養老教育、新經濟園區開發,提供定位策劃、概念規劃、建築設計方案;

3、租售代理,攜20餘年千萬方地市縣菜單服務經驗,為商貿物流地產、特色商業街等產業地產&商業地產項目招商銷售;

4、項目診斷,為地市縣問題項目提供解決之道;

5、全程顧問,以20餘年積累的菜單服務經驗為項目全程保駕護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_kkKmwBmyVoG_1ZBO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