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2021-04-16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作者 / 無念

青春易逝,青春片卻永駐。

眼下,電影市場固然已經度過了「全民皆青春」的青春片盛世(亂世),但就如同每個人都會經歷一場還是有那麼點浪漫有那麼點憂傷有那麼點深刻也有那麼點矯情的青春,青春片依然是電影市場豐富內容生態中的標配,尤其是青春文學IP改編的青春片,風頭不似從前旺,但依然保有相對穩固的市場。

梳理這麼多年的青春片發展脈絡時,可以看到,不少青春片其實都是建立在原著文學作品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完全意義上的原創故事相對較少。也就是說,大量的校園、言情、青春類文學作品給國產青春片的改編和翻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土壤。

如去年12月初上映的《如果聲音不記得》,口碑陷入爭議但票房成績還算不錯,又如2019年的《最好的我們》、2018年的《悲傷逆流成河》等,最終的票房收益都較為可觀,而本周五也有一部同類新片即將上映——改編自慶山(安妮寶貝)同名小說的青春片《八月未央》。

從2013年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成功帶起青春文學改編熱潮,如今青春文學IP影視化這條道路也風風火火了七八年,回看這條歷程,IP改編的華語青春片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青春片這一類型還能夠回到往日輝煌的繁盛景象嗎?

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青春片盛行,懷舊成風

國產青春片的發展,某種程度上看,其實也映襯了中國電影市場化的發展。

在21世紀之前,乃至21世紀的初期,中國電影並沒有形成成熟的市場環境,因而大多數的青春片其實都集中在創作者基於個體經驗的表達上,比如《小武》《十七歲的單車》《陽光燦爛的日子》等等。

現在看來,這一類作品更多地會被劃分到藝術電影或是作者電影的範疇里。這些電影往往將個體經驗投射到角色身上,強調自我與時代的關係,並通過個體情感的彰顯,比如反叛、張揚、異化、邊緣的狀態等等,試圖以小見大窺探出整個社會面貌。

雖然其中也不乏有根據原著改編的作品,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是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兇猛》。但整體來看,在這些作品裡,難以找到所謂的類型化的範式,觀眾也難以從文本和現實之間建構某種特定的觀影期待。

進入2010年代,中國電影開始了迅速的市場化發展道路。在此之前,青春片似乎一直台灣影片的專利。《藍色大門》《盛夏光年》《渺渺》《九降風》等等,小清新、恬淡唯美的風格讓幾乎所有觀眾都會感嘆青春韶華的美好已逝。2011年,一部改編自導演九把刀同名小說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直追的女孩》(下文簡稱《那些年》)更是紅遍全島,隨即這陣清新的風也刮到了內地。2012年,《那些年》在國內公映。儘管最終,影片的票房僅有七千多萬,但是在當年,這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

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趁著《那些年》的「東風」,《致青春》出現了。

作者辛夷塢的原著小說出版於2007年,在網上擁有極高的人氣,可以說是當時青春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此,電影《致青春》自立項之初,就已經吸引了無數的關注。演員趙薇首執導筒、熱門小說打底、還有天后王菲傳唱的主題曲,這些先天因素都讓影片未映先火。2013年4月,電影上映,開畫首日就刷新了2D華語片的首日票房紀錄,上映三日成功破億。

某種程度上看,2013年正是一個分水嶺,而《致青春》更是開拓了內地青春片類型化的先河。之所以影片能夠收穫如此多觀眾的共鳴,獲得極高的票房,和影片的內容,以及當下的電影市場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方面,影片絕妙地還原了很多年輕人的校園生活場景,勾起了無數人的回憶。再加上80、90後這一批觀眾開始成為了市場上的觀影主力軍,剛好是初出校園剛入社會,或者是三十出頭的年紀,對於校園生活的青春歲月一腔感觸無處緬懷,而《致青春》的出現剛好填補了市場上這樣一個類型的空白。

另一方面,市場化發展帶來的觀影人次的增長和體量的擴大也讓國內的檔期分化初見端倪,《致青春》公映後沒幾天就是五一假期,迎戰五一檔的《鋼鐵俠3》依舊獲得了30%以上的排片,7天累計進帳3.5億。而且,網際網路的騰飛更是催生了網生力量的加入,再加上青春文學IP的流行,以及導演的名人效應……總之,種種原因一起,共同促進了這陣「青春懷舊之風」的興起。

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繁盛期過後,疲態盡顯

《致青春》成功後,內地電影市場上的青春片呈現出井噴式的爆發,2015-2016年間,國產青春片數量到達了頂峰期,市場成績也相當亮眼。

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的確,那一陣子的青春片幾乎都取得了億元以上的票房成績,尤其是像《匆匆那年》《左耳》《何以笙簫默》等影片藉助同名原著的名氣,以及一眾明星的加盟,更是紛紛獲得了超過3億的票房。同時,電影票房的上漲也給原著小說帶來了一波新的銷量,書影聯動也讓這幾個青春IP儘可能實現了效益的更大化。

憑藉著低投資、高回報、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國產青春片成為了熱錢迅速湧入的場所和資本關注的寵兒。然而數量上去了,質量並沒有跟著一起上去,大量參差不齊的青春片湧現。翻看青春片的口碑評價,不少都處在及格線以下,甚至有很多被貼上了「爛片」的標籤。

不僅如此,觀眾們也逐漸摸清了國產青春片的套路:知名原著IP打底引發關注,流量明星參演收割粉絲,再用各種流行元素和文化,以及一些狗血的情節橋段來填充劇情。模式化創作讓觀眾們越來越難引起共鳴。正所謂青春雖美好,但青春片里的「青春」卻不知道代表了誰的青春。

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大部分影片口碑日漸低落,青春片類型開始逐漸失去了它以往的風采。

2017年開始,青春片風潮逐漸退去,數量開始減少,佳作更是難產。儘管大體上來看,票房破億對於該類型並不是什麼難事,但大多數影片卻因為整體質量的不佳而導致不溫不火,票房也往往難達預期。終於,青春片這樁生意,也變得不好做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青春片變得不賣座,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對於這種很大程度上需要倚賴原著IP的類型來說,很大的一個問題在於,創作者難以在影迷和書迷、電影和文學之間尋求到一個相對平衡的方案。

文本和影像本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而文字也具有畫面無可比擬的優勢。再加上書迷、影迷,以及粉絲們之間對於影片最終的期待值各有不同,這往往導致了一個眾口難調的局面。

其次,從市場的角度來看,資本的大量湧入對於青春片這一類型,某種程度上還是有一定消耗的,畢竟量大了各種參差不齊的現象也就出來了。

比如成年明星在青春片里「裝嫩」出演,比如大多數青春文學作品的同質化敘事,再比如片中的情節和觀眾們的經歷相去甚遠難以共鳴等等。儘管這些故事總是能引起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和粉絲的關注,但套路看久了也會膩,等過了那個年齡段再來看,可能也就不再奏效了。

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總之,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後,青春片過早地展現出它的疲態。再加上不穩定的口碑對於觀眾信任度的瓦解,以及過於套路化的類型公式,觀眾難免失去興趣和信心。

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IP改編青春片的未來

坦白來說,這次的《八月未央》雖然被「積壓」了這麼久,或許反而選在了一個合適的時候和觀眾們見面。

原著《八月未央》出版於2001年,年代久遠,忠實粉絲流散嚴重,且慶山(安妮寶貝)在當下市場的號召力也不如從前,同時也鑒於創作者此前的作品口碑,很多人對於本片也不太看好。不過,受惠於題材的紅利,本片還是有可能撬動一些路人盤的。綜合來看,本來無人問津的片子放在這樣一個冷檔期,或許反而能收穫意外的票房成績。

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但不管怎麼樣,《八月未央》並不會是今年最後一部IP改編的青春片。目前看來,已經定檔的青春文學IP改編的青春片,就有端午檔的《暗戀》(改編自八月長安的《暗戀·橘生淮南》)和國慶檔的《十年一品溫如言》(改編自書海滄生的同名小說)。這兩部小說都是2010年後出版,同樣具有龐大的讀者基礎,而電影版也都由當下較紅的年輕演員來出演,估計還是有一定觀眾緣的。

不僅如此,像饒雪漫的《沙漏》,早在2015年底就傳出消息將由演員鍾漢良執導,但之後便沒了下文;而張子楓的《歲月忽已暮》,改編自綠亦歌同名小說,也早在2016年6月就順利殺青,同樣至今沒有定檔。類似的項目還有不少。

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想改變青春片目前的市場現狀,主要還得從源頭入手,也就是從內容層面,給青春片這一類型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回顧那些票房賣座口碑也相對較好的青春片,無一例外都集中在了一點上,那就是「創新」。《快把我哥帶走》雖然改編自網絡漫畫,但把側重點放在了兄妹親情上,卻意外引起了無數有兄弟姐妹的年輕觀眾的共鳴。而《少年的我》更是抓住了時代的痛點,選取了校園霸凌這一現實事件,在講述兩位主角殘酷青春的同時也注入了一絲溫柔的底色,15億+的票房和豆瓣8.3的超高評分足以說明觀眾的喜好。

這兩部作品雖然都有IP原作打底,但是並沒有完全拘泥於原作的故事框架,而是選取了值得發散討論的現實內核,試圖與整個時代產生共振。

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再把範圍擴大一點,不論國家地域,也不論是否有IP打底,我們會發現,青春片聚焦的雖然不外乎青澀年華和懵懂成長,但好的青春片從來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模板。

泰國的《天才槍手》,把考試作弊這件事拍出了一絲諜戰懸疑意味,類型化的做法令觀眾感到刺激過癮,同時也有對於少男少女迷茫狀態的展現,榮登當年泰國本土片票房冠軍;日本的《墊底辣妹》,講述一個差生通過自己努力實現目標的故事,單純的把「努力學習」這件事拍的又燃又熱血,令人感動更催人上進;韓國的《陽光姐妹淘》基本不涉及愛情線,僅僅是講七個女孩之間從學生到成年後的友情,就足以讓觀眾又哭又笑;美國的《伯德小姐》,講述一個小鎮女孩不滿足於現狀,在親情、愛情、友情之間反覆周旋,不斷成長又不斷失去的故事,拿到奧斯卡五項提名。

可以發現,這些青春片其實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即便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但是所表達的情緒其實是共通的,僥倖迷茫、奮鬥堅持、愛憎分明、敏感細膩等等。愛情並不是青春片唯一的出路,言情小說也不該是青春片唯一的素材來源。

當然了,國產青春片也不是只有小說IP改編這一種,有很多更聚焦個體表達的文藝青春片,同樣收穫了絕佳的口碑,比如《過春天》《狗十三》《黑處有什麼》《嘉年華》等等。這些影片往往在對於現實的觀照之路上走得更遠,相比單純的講一個「少女成長」的故事,導演們更傾向於關注這背後的時代癥結。而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本來就是時代密不可分的一個個橫切面。

青春文學的「憂傷與明媚」還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嗎?

總之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在替青春片重新正名的同時,我們也應當關注到這一類型背後更為廣闊的天地。當然,文學IP改編的電影作為商業市場一個重要的填補,始終具有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意義;但未來,僅依靠IP基礎和流量明星就想實現某一類型的一本萬利,這恐怕是遠遠不夠的。

「一代人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這句歌詞或許可以道出青春片長久不衰的真諦,而只有當內容、市場和情感之間達成一種巧妙的和諧時,或許才能讓青春片這一類型重現輝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RQl2XgBMMueE88vvO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