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視野」新常態下的全新改變

2021-01-12     有染

原標題:「更新視野」新常態下的全新改變

疫情,給全球的劇場 (theatre)演出行業帶來的影響,是沒有人可以迴避的。自2020年初以來,全球不同地區的劇場從業者和創作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試圖做出努力,期望在特殊的事情,做出突破。

顯然,一年之後,有的打通了更多方向,有的發掘了未知潛能。這一年面對「困境」,似乎成了常態;在此之下,一年前的各種應對策略,顯然已經不是權宜之計,需要在新常態之下,探索更多可能性,力圖真正的改變。

《有染》用兩期內容的篇幅,介紹的「更新視野」(ReNew Vision),就是這樣的一種改變。

「更新視野」《威尼斯石頭記》&《空氣頌》|給技術以溫度,讓藝術更深度

疫情生態之下,你的觀看「視野」,也需要「更新」了

今天我們邀請到香港新視野藝術節辦事處的經理 吳子龍先生,為大家做更多詳細的分享。

原內容為問答形式,經編輯後,以第一人稱敘述視角成文。

緣 起 與 動 力

核心詞

網絡 演藝平台 新視野藝術節 疫情

「更新視野」網站首演

簡單說,「更新視野」(ReNew Vision)是個全新的 網上演藝平台

該平台,是因為疫情影響,2020年新視野藝術節被迫取消;由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搭建,讓藝術家們得以繼續創作,同時繼續為大眾提供表演藝術節目於網上收看。

目前,推出包括 《威尼斯石頭記》《線上大台主》《耳震盪》《See 字進入》《空氣頌》在內的多台節目和項目;以此,積極安排海內外的藝術家一同跑到「線上」,進行各種新嘗試,並以此作為口號,為2021年全速啟動的新視野藝術節敲響前奏,迎向更多的未知與挑戰。

手機版《威尼斯石頭記》介面

電腦版《威尼斯石頭記》介面

新視野藝術節將於2021年以全新面貌再現,屆時將會和「更新視野」一起,雙線並行,同步提供網上節目及現場演出。

挑戰與新思

核心詞

雙線並行

因疫情而誕生的「更新視野」是個機遇,讓我們反思生活:

習以為常的事情其實並非理所當然

我們與藝術家在逆境中迎難而上,開闢新天地。在2021年,新視野藝術節將以全新面貌再現,雙線並行,同時提供網上節目及現場演出。

網絡是新的趨勢。我們認為線上節目與劇場演出互補長短,甚至相輔相成。藉此機會,我們積極與藝術家探討節目在線上和線下共存的可能性,對主辦方而言,反而有更大的可塑空間。

「更新視野」打從開始就以全線上演出模式去構想,提供一個平台,讓藝術家繼續發光發亮。

因為線上呈現,創作者難以即時接收觀眾的反饋。所以這次「更新視野」特設3個現場串流直播,提供實時與藝術家交流的機會。藝術家更可在社交媒體分享創作成果,讓更多觀眾認識自己的作品。相比劇場的座位總數,接觸人數可能更多。

此外,「更新視野」秉承新視野藝術節的使命,鼓勵跨越文化、界別及地域界限的創作,精挑極具前瞻性、破格創新的演藝作品,藉此擴闊觀眾視野,鼓勵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發掘更多不一樣的可能性。

新視野藝術節同時致力促進本地與海外藝術家的交流合作,積極培育新銳,委約新作並向外拓展,把本地原創作品帶往國際舞台。

聯合與融合

核心詞

跨區域合作 跨領域合作

秉承新視野藝術節的使命,「更新視野」展示 跨越文化界別地域界限的網上作品。 節目在支持香港藝術工作者的同時,亦促進了本地與海外藝術家的交流。

由英國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蘭伯特舞蹈團、59製作及卡爾‧史杜聯合出品的《看不見的城市》,原為2020年新視野藝術節的開幕節目,因為疫情持續,順延至2021年。我們與創作團隊商討,並委約英國的創作團隊與香港藝術家──包括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邵志飛教授(Prof Jeffrey Shaw)及學生,還有兩位年輕舞者李偉能、馬師雅──從《看不見的城市》擷取片段,以虛擬實境科技另創網上作品《威尼斯石頭記》。兩地藝術家克服疫情期間的地理障礙,利用實時視像溝通交流,以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技術在香港攝製兩位舞者的演出環節,讓香港藝術家有機會參與世界級的演藝製作。

左上:李偉能,舞者(動態捕捉)

右上:Nicol Scott (59 Productions)

Senior Motion Designer 資深動態設計師

左下:Matthew Rich (Rambert)

Rehearsal Director 排練指導

右下:Lysander Ashton (59 Productions)

Director 導演

《空氣頌》則是另一部跨國聯合的作品;以音樂宣揚環保信息,音樂藝術總監貝臻雅博士(Dr Eugene Birman)把大數據融入音樂創作,分析相關的空氣污染數據,再編寫樂曲。

長約80分鐘的《空氣頌》,配以視覺藝術總監伍韶勁及其創作團隊的光影媒體裝置,並由格林美及普立茲得獎樂團「聲音劇場」(Theatre of Voices)與香港兒童合唱團在香港公園的溫室現場演唱。

《空氣頌》作品動態截圖

因為疫情,來自丹麥的「聲音劇場」改以全像投影(hologram)參演,反而豐富了演出的層次。數碼化的「聲音劇場」與現場演出的兒童合唱團互為對比,相映成趣。藝術家更精選當中的5分鐘,製作了虛擬全景版本,以大氣層、昆蟲的視角去看錶演。

雖然現場觀眾人數因為疫情有所限制,但演出於線上線下同時進行,可謂雙線並行的首次。

新視野藝術節會在將來委約更多新作、呈獻更多 首演,尤其重視 跨界破格創新等特質,如以多媒體方式呈現文學、舞蹈、 戲劇、video mapping、電影、新音樂、古典的作品。

-劇終-

配圖由香港新視野藝術節提供

經授權使用

有染·與美好發生關係

舞 台|藝 文|悅 音|映 像

more:

評·《作家在地獄》 | 走過地獄的荊棘,追逐光明的方向

眾人談·年終 | 這一年劇場去得不多,書倒是沒少看

評·舞台劇《迴廊亭殺人事件》 | 因為長得丑所以註定悲劇嗎?

評·《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 打工人,別忘了,還有明天和希望

評·專屬版《寶島一村》 | 北海的冰化了,春天來了

聊·《阿波羅尼亞》 | 是時候在小酒館來看一場酣暢淋漓的音樂劇演出了

精緻地進劇場 | 我在觀看歌劇演出前,通常會做哪些準備

評·進念二十面體·《魅》 | 鋼琴與說書,如幻似真的魔法

評·香港話劇團《驕傲》|有關性壓抑的種種

更多閱讀 可點擊

張艾嘉 | 桑吉加

張晉浩 | 佟欣雨 | 丁一滕 | 楊易

史依弘 | 林懷民 | 蔣瑞徵 | 黃俊達

《偽君子》 | 《安魂曲》中文版 | 《手提箱裡的死狗》

《夜半鼓聲》 | 《禿頭歌女》 | 《奧賽羅》

大劇場版《枕頭人》 | 當代劇場版《等待果陀》

- 靈 魂 編 輯 部 -

執行編輯: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責任編輯:Paula & Cheers

主編:許安琪 &阿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LPW93YBubk3rjNbTG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