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人們普遍只有「三分鐘熱度」?

2019-10-11     讀書廣記

一切成功學、致富學都有一個相同的哲學(或心理學)基本思想。這個思想是這樣的:人的意識具有反作用於物質的能力,人的思想能創造出現實的財富。所以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得堅定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並把他們實現出來。實現的過程是漫長的,所以一定要保證自己能夠長時間堅持住信念。

在人們的意識中,可以分為顯意識和潛意識這兩個層次。顯意識是潛意識的基礎和門衛,潛意識是顯意識的累積和發展。意識的反作用主要體現在潛意識之上,它相比於顯意識,具有更大的威力。一種人要想強有力的反作用於現實,就非得發揮出自己的潛意識不可。成功學的目標就是要發現如何發揮潛意識以及確保潛意識正確性的方法,讓你堅定住某個信念,避免「三分鐘熱度」。

什麼是顯意識?什麼是潛意識?

查爾斯·哈尼爾在《矽谷禁書》中說:

「顯意識是通過我們的感官對外在世界發生作用,是我們的意志及其所產生結果的動力源」。

顯意識要求我們聽從意願的命令,它具有分辨、鑑別、選擇和推理等能力。我們不難發現,顯意識是意志推理的結果,是意志驅動的產物,而意志又是產生於現實世界中的需要。

在現實生活中,外界刺激於我們的感官,引起我們的大腦對現實世界進行分辨、鑑別、選擇和推理等心理活動。這些活動所形成的後果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行動發號施令的意志,這種意志要求我們要對現實世界的刺激做出反作用。例如我們看到美景就會心情愉悅,想要停留下來。外部的景色刺激我們的視覺,讓我們產生了「留下來」的意志,這種意志會左右我們的行動。

意志在一方面推動行為對外作用,另一方面則保存和累積在思維中,逐漸的變成一種本能的慾望反應——出現了潛意識。《矽谷禁書》說:

「潛意識就是以往意志推理的累積結果產生的本能的慾望反應。」

潛意識和顯意識有何區別?

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說明:馬丁科爾在他的著作《最偉大的力量》中,記敘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要尋找一種能把石頭變成黃金的點金石,他整天在海灘上檢驗石子。他聽人說點金石摸上去很會感到很溫暖,而普通的石子則是冰涼的。因此,他每摸到一塊冰涼的石子時就會把它拋擲到大海里。就這樣,這個人一直尋找了三年。三年後的某一天,他撿起了一塊有溫度的石子,但仍像往常一樣把石子拋擲到了大海里——這是因為三年來他已經養成了拋擲石子的習慣,以至於每當撿起一塊石子時都會習慣性的拋到海里,忽略了對石子溫度的判斷。

這個故事十分形象地把顯意識和潛意識的含義和作用表達了出來。首先,這個人知道點金石能化石為金,因而形成尋找點金石的意志。這種意志向他發號施令,影響他的行為。他根據對石頭的溫度來判斷是否為點金石,如果不是,則就將石子拋擲入海里,這一系列的過程就是顯意識發生作用的過程。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意志推理不斷累積,逐漸產生了一種拋擲石子的本能慾望反應,這種慾望反應就是潛意識

這個故事中,屬於顯意識的就是對石子是否有溫度的判斷,這種判斷需要通過與不同的石子進行接觸時才會引起,需要外部的刺激;屬於潛意識的則是拋擲石子的動作,這種動作是不斷累積下來並形成本能慾望的結果。潛意識的影響程度要遠超過顯意識,在故事中,拋擲石子這種潛意識最終超過了判斷石子是否有溫度的顯意識,使這個人作出了把點金石拋擲入海里的行動。

所以,單單依靠顯意識去做事是不夠的,只有把觀念植入潛意識裡,才能避免「三分鐘熱度」的毛病。

為什麼人們普遍只有「三分鐘熱度」?

潛意識並不同於顯意識,顯意識在於聽從意願的發令,具有一定隨意性的話;潛意識則呈現出有條不絮、從容不迫的規律性。它是我們意志推理的累積所產生的本能性慾望反應,因而並不受隨機意志的管制和操縱。

在我們的觀念中,有許多潛意識性的東西。例如理想、抱負、思想觀念、品位、生活態度和認知和情感等等。這些東西都不是通過一兩次意志的刺激就能產生的,它們非得經過意志常年的積累不可。

《矽谷禁書》分析顯意識和潛意識的關係,說:

「顯意識能夠引導潛意識活動,它充當著潛意識的監護人,要為潛意識所引發的行為承擔後果。」

拿破崙希爾在《思考致富》中也說:

「顯意識相當於大門外的門衛,控制著進入潛意識的內容。」

當你看完一本勵志書或一部勵志电影後,心中會激發一種奮鬥的顯意識,這種意識可能會進入你的潛意識中,推動你終身奮鬥;它們也可能被攔在潛意識之外,造成「三分鐘熱度」的問題。例如有許多大學生在離別故鄉,登上火車時,望著在月台上父母們滄桑的面容,心中一陣酸楚,激發起要刻苦讀書的意志。可是這種意志並沒有進入到他們的潛意識之中,以致於火車開到學校後,一切的志向都被拋棄到九霄雲外了,依然是該怎麼玩就怎麼玩。由此可見,顯意識這扇大門是通往潛意識的入口,但意識存在進入或者不進入兩種情況。當它進入潛意識中,就會形成堅定的信念,當它被攔截在潛意識外,就成為「三分鐘熱度」了。

另外,顯意識可能會把一些頹廢的、消極的東西放入大門中,而潛意識對這些東西也會不加以抗拒的接受下來。如果你拖延今天的起床時間,並且沒有及時改正過來,那麼很快你就會養成一種拖延病症——你會一直都難以早起。

通過自我暗示來形成良好的習慣

對於我們來說,自然是希望能夠養成更好良好習慣,並且極力避免惡習。也就是說把頹廢的東西阻擋在潛意識之外,只讓好的意識進入其中。

拿破崙·希爾的成功學具有比較全面的方法,他認為平平淡淡、毫無感情的字句影響不了潛意識,要想激發潛意識必須要把充滿激情的意念和有聲的文字注入大腦之中,關鍵在於「自我暗示」。我們只要經常向自己灌輸某些觀念,使它們深入到我們的內心中,形成習慣。

人們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的潛意識總是左右自己的判斷和行為,表現出某種性格特質。所以要想改變性格,就得移易內心深處的潛意識。運用根植潛意識的方法來改變性格,從而改變命運。這絕非妄言,世界上目前還沒找到比這更好的辦法。

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想獲得好的命運,就得修煉出好的自己。我們通過運用潛意識,儘量在自己的內心中根植入好的品質,將惡劣的品質排除。據說最先提出這種秘方的人是富蘭克林,他把自己最渴望得到的優秀品質羅列出來,設計成一張記錄表。然後通過自我暗示的做法,每天重複地朗誦、閱讀和抄寫,不斷把這些品質根植到自己的潛意識中去,最後他成功的獲得了十三種最好的品質。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閱讀成功學的著作,學習成功人士的經驗,模仿成功人士的行為,但能取得成功的人卻少之又少?成功的主要方法不在於模仿、學習別人的行為和經驗,而是要挖掘和激發自己正確的潛意識。能激發自己的潛意識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而能激發自己正確的潛意識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之又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IIwxm0BMH2_cNUgAzC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