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底蘊深厚,被譽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主題公園」。
作為運城地區眾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代表之一的垣曲縣古城鎮東關遺址,便也是人類遠古文化的一個輝煌代表。
該遺址面積約5.6萬平方米,於1982年至1986年期間發掘,其文化遺存從早到晚可分為東關一至四期、廟底溝二期、三里橋類型及商、周、宋代等。其中,東關一至四期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廟底溝二期和三里橋類型屬於新時代晚期龍山文化。
運城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圖(運城博物館圖)
東關遺址的東關一期文化類型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前仰韶文化階段,距今7000年左右,發現房址、灰坑、溝壕等遺蹟,環口狀小平底瓶是東關一期文化的類型的典型器物。該文化遺存的發現填補了黃河中游該地區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中的空白。
垣曲古城鎮東關遺址(運城博物館圖)
東關一期遺址出土陶器圖片介紹(運城博物館圖)
垣曲古城鎮東關遺址也是仰韶文化山西西王村類型的代表。西王村類型得名於運城另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60年發掘的芮城西王村遺址,發現有生產工具及豬、狗等動物骨骼,可能此處的古人類已能飼養、馴化動物。還發現彩繪的陶器,紋樣多由植物花紋和網紋組成。曲腹碗、盆和雙唇小口尖底瓶是這個遺址的代表性生活用具。有124件陶質環形裝飾品,分圓形、六角形、九角形三類形狀,陶環上刻有花紋、辮紋、乳丁紋,這說明古人類對美的追求和意識正在加強,也有了簡單的幾何形體的概念。芮城縣西王村是山西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域。這裡不僅發現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廟底溝類型文化,還發現了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考古學者將後者稱為仰韶文化西王村類型,作為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晚期發展階段的代表。山西省西王村類型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北岸、涑水、汾水以及呂梁山一線。此期,地面木構建築出現,房屋建造技術大大改進,房內面積增大,分間布局興起。生產工具中的石器絕大多數為磨製,鑽孔技術普遍推廣,骨器、角器、蚌器及陶質生產工具種類增多,製作用品精細,這些反映了生產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山西省西王村類型的仰韶文化在運城地區的存在,表明了遠古時代古河東地區古人類活動的活躍,是「古中國」重要的文化遺存和密碼。運城博物館藏有多件垣曲古城東關遺址出土的陶器,這些凝聚著古文明信息的陶器,就象我們失散多年的老鄰居一樣,質樸、親切,而又魅力無限。現選取部分出土陶器圖片,供欣賞。
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
陶釜灶(殘)
陶鬲
陶深腹盆
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陶器(約公元前5000年):
陶深腹罐
陶器座
陶圜底缽
陶鼎
陶刀
(胡春良 文/圖並授權)
欣賞更多原創運城生活圖文,敬請關注本頭條號。
責任編輯:張國平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