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到底是上墳還是掃墓,要搞清楚這個概念就不得不先了解古人造字的智慧。
墳最早見於《說文》。本義是墳墓,特指在墳墓上封土成丘。引申為堤岸、高地、高大等意思。
《說文》:「墳,墓也。」本義就是墳墓。但段玉裁註:「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墓為平處,墳為高處。」也就是說墳就是墓這種說法不準確,是一種種錯誤的說法,段玉裁更正說墓是平地,意指墓在土下,墳在高出,即墳在土上。
《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意思是古人死後只埋葬在平地里,不用土堆起來作墳塋。
「墓」,形聲字,從土,莫聲。「莫」表示否定,沒有;「土」為土地、土壤。「墓」字「莫」在「土」上,意為土上空無一物。 上古時期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地平,不植樹者稱「墓」,後泛指墳墓。「莫」的甲骨文為日落林中之形,是「暮」的本字,表示黑暗。「暮」「土」意為黑暗的土地,意指地下。此處借指人死後所葬之處,即墳墓。
掃墓,即為「墓祭」,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北方叫上墳,有的地方將掃墓稱之為「掃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區稱之為「掛山」或「掛紙」。
本意上現實的上墳和掃墓是一個意思,但因墳和墓有本質上的區別,因地域風俗的習慣性差異,說法也別有講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9986e2860f67b4b1a4eeb11cab7a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