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的事實是,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
除去複雜動盪的地緣政治和不明朗的全球經濟形勢,光是「確定」的氣候變化就帶來了一系列「不確定」的極端天氣。高溫蒸煮的記憶尚未褪色,颱風「杜蘇芮」就捲來了百年一遇的特大降雨。而在我們被淹沒的同時,太平洋另一側的夏威夷卻正在大火的肆虐下苟延殘喘。全球氣候危機從未如此接近、如此真實。
百萬年前,是工具的製造和使用將人類與其他生靈區別開來,也從此定義了我們這個物種。如今,在時代的共同挑戰之下,我們像千千萬萬人一樣,將目光轉向了從原始工具演化而來的科技創新,希望藉助它來解決當下的問題。
圖丨來源:《2001 太空漫遊》
不過,如今科技本身的變化速度就令人目不暇接了。前有 AI 元年飛速疊代的無數大模型,後有數次險些創造歷史的室溫超導,Neuralink 從猴子邁向了人體試驗,第二顆豬心臟在人類胸腔中起搏,馬斯克的機器人則做起了瑜伽…… 在這瞬息萬變的大潮之中,我們一直力圖與讀者一起站在科技的最前沿眺望。不過我們也發現,除了關注科技本身之外,將目光放在前沿探索者的身上可能帶來更具前瞻性的洞察,也是從這些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的創新者身上,我們拼出了一幅科技塑造的未來圖景,或許是當下最具「確定性」的一幅。
誕生於 1899 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自創刊百年之際的 1999 年起,每年都會評選出「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簡稱「TR35」),涵蓋範圍包括生物醫藥、能源材料、人工智慧、先進計算、智能製造等幾乎所有新興技術領域,始終關注那些最有潛力引領時代發展、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青年科技人才,並憑此解析當下,「預測未來」。
2023 年 11 月 2~3 日,2023《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亞太區發布儀式暨青年科技論壇將在杭州未來科技城盛大舉行,這也將是 TR35 亞太區發布儀式第三次落地餘杭。
在過往的評選中,我們看到了來自亞太地區 10 余個國家的科技青年們的突破成就,他們或生長於此,或深耕於斯,技術領域不同,文化背景多樣,但合力都指向最前沿的科技創新。今年,我們將再次相聚餘杭,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面臨的最重大、最嚴峻的挑戰,探索我們如何利用科技應對時代的危機,賦能文明的演進與發展。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報名參加,歡迎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