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意外挖出一古墓,墓碑上4個字,洗清一民族英雄300年的罪名
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同,我們中國人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先人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甚至為什麼要那麼做,是不是感到很自豪?其實,這離不開我國遠古時期就留下的一種官職,史官。有的人會問,史官記錄下來的歷史一定是真實的嗎?他們會不會因為一些政治上的忌諱,而誣陷忠烈,讚揚小人?答案是肯定的。你要問是為啥?那可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的。
我國自古各朝代受儒家文化影響甚深,一般情況下史官也有著自己的傲骨,不會主動去做奴顏婢膝之徒,當然這也僅僅是一般情況下。歷史也是靠事實說話的,我國在明末清初也就是改朝換代之際,史家有點變了味道。為什麼這麼說呢?民族英雄在清人編纂的史料中突然就成了"結黨謀思""殘害生靈",問題是史料中根本不給任何理由,聽起來有幾分莫名其妙。
像豪傑鄭成功,就很有兩面性,我們都知道鄭公從侵略者手中收復了寶島台灣,在國家危亡之際,中原接近全面崩潰的情況下依然死守台灣,守護明朝的最後一片疆土。對於明朝臣子來說,他是當之無愧的大忠臣;可在後記中,記錄他殺害了老朱家遺留的唯一皇室子嗣,朱以海。
當時的歷史背景非常嚴峻,前朝雖然已經滅亡了,可散落在民間的眾多朱氏子孫可還活得好好的;這就有個問題了,作為統治者,清人總是擔心這些"前朝餘孽",指不定萬一又搞出事情,舉兵造反啥的。因此旗人對這些皇族很是在意,因為古代朝代講究一個正統關係,像三國里劉玄德的地盤就稱"蜀漢",他打的就是大漢朝的招牌,以示自己的正統。到了明末,滿人自遼東起兵,出身關外,還是異族,入關後根基不穩,因此在南方殘喘的小朝廷就是大清的眼中釘。
彼時有兩個前明藩王建立政權,魯王朱以海算一個;按照當時的情形,雖然大家有共同的外敵滿清,可中原人還是矛盾重重,將軍不敢賣命,商人見利忘義,這些都是明末時期留下來的禍根。對於朱以海來說,鄭成功隨便打聽外面的風聲就知道其品行如何,收復山河這事對他來說太困難了。對此鄭成功也只能獨自守在台灣。
從北到南,旗人打的相當威風,一路勢如破竹。但魯王軍隊就截然相反,沒幾個大將活著留下來的。這種結果對於本就只能屈居南方的魯王來說,算得上是毀滅性的打擊。本想著能一鼓作氣的打下北方光復國土,沒想到把自己老本都賠進去了。
但心有不甘,自己祖宗的百年基業不能就這樣放棄了,這時走投無路的魯王想到了鄭成功,滿人可是想要自己腦袋的。鄭成功對待自己的態度會是如何?記載上奇怪的就在這個地方,朱以海在到達廈門以後,史料上再無情況記載,那大明朝的遺孤魯王究竟去哪了?是躲起來安穩度日了?還是就此慘死了?在清朝修訂的歷史中,朱以海是被鄭成功給毒害了。這一記載當真準確可靠?而因為此記載,鄭成功更是背上了300年的罵名。
直到上世紀60年代,施工隊施工時,一工人挖出這做古墓。一座明朝古墓為鄭公做了"辨解",考古隊員在清理現場時發現一古碑,上面是這麼寫的:"魯王(朱以海)因為常年咳嗽不止,於1662年離世中痰而薨。"這件事震動歷史學界,原來史書中關於朱以海之死的記載是錯的。這中痰而薨4字更是證明了一切,究竟是史官"記錯了"還是"刻意如此"?眾人也是各有想法,但不能否定的是,鄭公300餘年的"罪名"終於被洗清,這位民族英雄並未做過此事。
而至於為何清人歷史上記載朱以海是由鄭成功謀殺,多數史學家認為,可能是出於迷惑世人,以此消除漢人對於清人的抵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