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夠在導演這一行做到頭部,除了藝術追求外,還有著超出一般人的堅韌性格。
——遇言姐
冬奧開幕式過後, 「一個開幕式要不要給張藝謀補張電影票」的調查,據說閱讀量高達2.5億,網友「爆贊」刷屏。有網友留言:有一億人想給張藝謀補一張電影票。
遇言姐肯定是這一億分之一!!
細膩浪漫的冬奧開幕式,贏得中外一片叫好之聲。
不點燃主火炬的設計,中國網友甚至給出了比低碳環保更妙的解釋——
「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魯迅的話,放到這裡,出奇切題。
張藝謀的創作理念——不再展示家底,不搞人海戰術,致敬普通人民,體現文化自信,也非常被觀看奧運的人們認可。
尤其是,張藝謀今年71歲了,還能有精力體力指導如此大型而繁瑣的演出。
凌晨4點想到創意,興奮到再也睡不著,這勁頭兒太叫人佩服,非心存熱愛而不能及。
他自己曾說:「我沒有一秒鐘懈怠過,我儘自己最大努力了。」
做導演做到這個份兒上,也算一輩子鞠躬盡瘁了。
張藝謀很讓人放心,經歷了2008年那次大場面,他已經是冬奧導演唯一人選。
與這一次的眾望所歸相比,老張接手上次奧運開幕式,要艱難得多。
不是英雄就是罪人,得到過多大的榮譽就背負過多大的罵名,老張註定是全國文藝界最招風的一棵樹。
有資格導演開幕式的華人導演,他不是唯一。
陳凱歌、李安、姜文,都曾經競爭過這個職位,但是 張藝謀是最合適的,是唯一人選。
投標當日,也不知是過於文人意氣還是怎麼的,陳凱歌一衝動單槍匹馬跑過去投標,在評委面前背了一首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結果第一輪都沒通過。陳凱歌得到的評語是:「我們不需要詩人,我們需要能拿出可執行方案的導演。」
到了李安導演這裡,他強調與國際接軌,搬出越戰紀念碑的設計師林櫻來設計場館。
但是委員會擔心,國外的那一套搬到中國會水土不服。
李安和林櫻的審美,都是簡潔清雅型的,放在大型表演上可能太寡淡。
同時,大談胡適治學精神的李安,也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文人,怕是應付不了實際情況,掌控不了複雜的局面。
輪到張藝謀彙報方案,他帶了3車文件過去,從場館命名到點燃聖火都有考量。
李安回憶:「我真沒有想到張藝謀做了這麼多準備, 就連預備方案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備案,也都準備好了。」
當時,很多人是反感張藝謀式審美的。
尤其是雅典8分鐘表演觀感不佳,從領導到觀眾,都覺得張藝謀不適合做開幕式導演,生怕他又耍紅綢子紅燈籠唱《茉莉花》。
所以,才公開招標。
結果招標彙報中,張藝謀的幾個創意得分最高,再加上他有一套可執行方案,儘管還是有一些不肯定,組委會最終以支持和反對五五分選出了他。
如果陳凱歌和李安看到後邊發生的事情,恐怕會慶幸自己沒做這個導演,因為這個壓力簡直能把人逼死,難以想像張藝謀是怎麼扛住的。
遇言姐又看了一遍紀錄片《張藝謀的2008》,對張藝謀的抗壓性和精神頭佩服不已。
他做總導演,1/3的時間花在藝術創意,2/3的時間花在組織人上。
不光要帶著一群藝術家一稿一稿改方案,技術瓶頸、人員調動、材料採買、後勤保障,也都要他管。
做得好是民族英雄,搞砸了是民族罪人,甲方是全中國人民。
這個壓力史無前例,換了我可不敢攬事。
張藝謀不愧是個將才,他有幾個極大的優點。
第一,精力旺盛,多線作業。
在出任開幕式導演的早期,張藝謀還在拍攝《滿城盡帶黃金甲》,以及在美國搞一個歌劇。
他在片場搭了個棚子做臨時辦公室,隨時隨地開會。外頭在拍攝打打殺殺,屋裡在討論開幕創意。
去美國排歌劇,委員會也跟著。
美國那邊不加班,每天5點之前他負責歌劇,5點一過他就切換到奧運。
開幕式之後,張藝謀又幾乎是無縫進入《金陵十三釵》劇組。
工作中的張藝謀,特別能持久作戰,動輒侃侃而談數個小時,永遠手舞足蹈連說帶演,嘴裡發出「嘩」、「哇」、「嚯」、「轟」,各種擬聲詞。
持續亢奮,上躥下跳,不眠不休,肢體動作靈活敏銳,完全不像70幾歲的人。
組委會憋在一起聊創意,不斷地出點子,不斷地被否定,聊來聊去大家都僵硬了,但張藝謀始終能保持創意井噴。
蔡國強說,張藝謀坐在你面前看著你,就能圍繞你想出無窮創意。
給他一個主題,他就能源源不斷地爆發點子,一條路被封死,他幾天之內就能建立新戰線。
到了開幕前的調整階段,工作到凌晨是家常便飯,連年輕人都熬不過他,每次都是張藝謀問別人需不需要休息。
張藝謀是一個極其能吃苦,極其能受累,想做一件事會顛來倒去、反覆琢磨的人。
這次的幕後紀錄片中,71歲的張藝謀仍然勁頭滿滿,精神得讓人自愧不如。
第二,張藝謀有極致的創造力。
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很多,但是張藝謀不吝榨乾潛能,一而再將創造力推到極限。
他對創造性的要求極高。
要求高是因為見識廣,沒見過世面的人會覺得這個東西已經足夠好,但在張藝謀眼裡,連及格分都沒到。
捲軸、擊缶、活字,這些都是張藝謀自己想出來的,削著蘋果皮想出了火炬的造型。
調試缶的聲音時,張藝謀要求有三成金石之聲,做了26次試驗,一共做了幾百種不同的聲音。
對於擊缶的動作他始終不滿意,覺得要跟打鼓區別開,改了幾個月才確定側削的姿勢。
他有著藝術家的自覺,方案翻來覆去地修改,總覺得可以再進一步。
張藝謀堅信不斷打磨創意這個過程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
推倒重來,推倒重來。
甚至他咬牙再三保證不改的部分,幾個月後又被他自己否定重新做。
組裡的人都要瘋了,音樂負責人鬧辭職,日本的服裝設計師一臉生無可戀,在開幕式前夕被送進了醫院急救。
直到開幕式前一個月,張藝謀還在改節目、改顏色、改服裝。
項目總得有關門期,這種時候,一般人就投降算了,但是張藝謀不認,一定要落實野心。
大家都覺得改無可改,沒有提升空間的時候,張藝謀反問——
「我知道越往上越難,這等於是在考大家。當所有的手段都用完之後,設計難道就不往前走了嗎?美術就不前進了嗎?時裝就不前進了嗎?建築就不前進了嗎?」
第三,張藝謀敢於拍板,能抗壓力。
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和審美上的差異,整個開幕式的設計過程充滿了妥協。
但是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張藝謀可以說是不顧一切。
捲軸的概念他一定要。
尺寸太大可以適當調整,機械易出故障就用手推,但這個創意必須有,無論誰勸他都不聽。
在地面鋪設大面積LED是前所未有的,上千人踩踏,下大雨淋水,直到開幕前,地面LED從沒有連續半個小時無故障,不是這黑一塊,就是那黑一塊。
所有人都勸張藝謀想個B計劃,寧可還像以前一樣搞團體操,別一意孤行在全世介面前丟人。
換個人可能會選擇但求無過,表演老套就老套吧,總比當眾打臉保險。
但張藝謀不為所動,他寧可邊排練邊修,抽調100名工程師緊急加班,逼得生產商的廠長現場大哭。
不僅如此, 他拒絕打鼓,拒絕用燈籠,不僅要做最新的東西,而且要做到淋漓盡致,讓50年內的模仿者無路可走。
張藝謀說:我知道應該打那個點,勝在哪兒,但這條路是很艱辛的
看《張藝謀的 2008 》,我好幾次覺得窒息。
原以為這麼重要的事件,彩排肯定是千錘百鍊了。
看了紀錄片才知道,離開幕40天才進入鳥巢排練,還被下雨壓縮掉1/3的時間。
在此之前,演員跟道具、燈光、現場融合在一起是什麼樣子,除了張藝謀號稱自己腦海有畫面,別人誰也不知道。
離開幕式還有16天的時候還在修LED,升降台卡住了要重做,2400套服裝要重新做,船槳圖案還沒有設計,修改量占節目總量的40%。
臨開幕10天,李寧的火炬點不著。
張藝謀不急嗎?肯定是著急的。
紀錄片中,他坐不住,一直站著,雙手緊攥,等待雨停。
但所有人都抓狂的時候,他作為總導演要扛得住,儘管心急如焚,還要安慰大家: 「沒事兒,一個人的長相氣質已定,剩下的不過是化妝而已,既不可能化腐朽為神奇,也不可能化神奇為腐朽。」
臨到開幕式之前,張藝謀一邊做最後的查漏,一邊寬慰緊張到爆的大家:「出點小婁子沒關係,不會出大問題,基本拿下來了。」
這一刻的老謀子真是大將氣魄。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正式表演的效果好過之前所有彩排。
瑕疵也有,燈還沒亮「太空人」就被威亞放下來了,姚明帶著的地震男孩被攔在入場門外,但正如張藝謀預料的,開幕式的氣質已定,小婁子不影響大局。
第四,張藝謀有極強的統籌規劃能力、領導力、執行力。
做開幕式並不是一件享受的事。
當電影導演想做什麼都可以做,但奧運不行——規模太大,意義非凡,牽扯的部門眾多,溝通和磨合翻來覆去令人絕望。
網上有人說《張藝謀的2008》應該叫《一個乙方的自我修養》。
無論領導說什麼,他聽完就接受,不怨不怒,讓改就改,疏通上下,態度一流。
從頭到尾,張藝謀集所有壓力於一身,領導向他施壓,媒體向他施壓,團隊上下遇到問題全找他。
但張藝謀從沒有發過脾氣,始終都在想辦法解決問題。
每次彙報完後,上頭都要求改,底下的人受不了,張藝謀的回答是——
「你們要知道,領導不是故意找我們麻煩的,他們的本意不是來難為我們,要把他們當成是第一批觀眾。」
事實上回過頭來看,上頭提的意見是有道理的,比如四大發明無法囊括古代中國文化,比如舉牌的禮儀姑娘穿的裙子像火雞。
以前,我以為導演只要負責藝術部分就可以了,看了紀錄片才知道,什麼七七八八的扯皮雜事張藝謀都要管——劇務、管家、製片人的活兒,他都乾了。
演員吃不好飯,洗不上澡,他管;
為吊威亞的演員購買保險,他管;
工作人員進進出出籤條子,他管;
為了幾萬塊錢的墊付款,他要親自跟廠商打包票。
原本的皮影節目被取消了,他把責任全攬到自己身上,重新為上千名戰士做安排,為的是給參訓一年的演員們有個交待。
按說這些事情不應該總導演來做,張藝謀也感慨,國外的導演喝著咖啡就把活乾了,但是,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事無巨細,都得要總導演頂上去。
也正因為此,張藝謀在團隊中威信極高。
《張藝謀的2008》中,每一個受訪者都說:張藝謀太不容易了。
令遇言姐尤其感觸至深的是,開幕式上,每表演完一個節目,張藝謀就抹一把汗。在李寧點燃火炬後,張藝謀長舒一口氣: 「天佑中華。」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2022 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亮點?
張藝謀親自回答了這個問題。
上一次,他希望唱歌的孩子用不完美的原聲,希望找兩個穿T恤的志願者到台上,讓普通人而不是專業演員站上舞台。
這一次,這些遺憾都實現了。
張藝謀的藝術,有的人很喜歡,有的人看不上。
但無可否認的是,他能夠在導演這一行做到頭部,除了藝術追求外,還有著超出一般人的堅韌性格。
執行千斤重擔走鋼絲的任務時,張藝謀展現出的規劃管理能力、危機處理能力、統籌決策能力,堅持與妥協、決斷與取捨、鞭策與關懷,給我們演示了一個了不起的案例。
而所有偉大的背後,通常都有著凡人的不可承受之重。
張藝謀在知乎答題中說: 這是一個偉大的瞬間,我們敞開博大的胸懷,找到人類最樸實共通的地方,告訴大家我們要一起向未來。
而遇言姐看完開幕式感動的眼淚都要流下來了,一段段的把「騰訊體育」視頻號上的片段發給還在加拿大坐「疫情監」的甜爹,他現在自詡為半個中國人,說中國的就是世界。每一次路過國家大劇院就要感嘆:這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意思是和他有關)。
遇言姐只想炫耀一下:我們中國人的創造美的能力,你們見識過嗎?看看看看!
在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希望大家好好享受藝術與體育本身的樂趣,祝願大家在未來一年都能學會堅韌與堅守。
像張藝謀一樣工作到70幾歲,仍然精力旺盛,仍然興致勃勃,又何嘗不是一場盡興的人生?
讓我們繼續尋找自己的熱愛,為熱愛做到極致。
這可能就是我們最能靠近張藝謀,靠近奧運精神的一次了。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2022年「密濤會」將帶領更多優秀女性與你同行,一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