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是古城蘇州的標誌性景觀,素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虎丘的文物古蹟很多,人稱虎丘十八景,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歷史文化氛圍濃厚,蘊含著濃濃的人文氣息。秦始皇、孫權大帝曾到此尋劍,康熙帝曾在此留下御筆,乾隆帝也曾七游虎丘。「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蘇東坡的這句千古名言使得虎丘更加名揚天下。
蘇州雲岩寺塔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山塘街虎丘山山門內8號,因其矗立在蘇州虎丘山上,又稱虎丘塔。雲岩寺塔創建於五代末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北宋初(961年)建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宋塔中時代最早,規模宏大而結構精巧的實物,八角七層,仿木構樓閣式磚塔,每層均施以腰檐平座,共高四十七米七。原有的雲岩寺在清咸豐十年(1860年)已全部焚毀,只此塔仍屹立山巔,成了蘇州城市的標誌。
雲岩寺塔整體(@橘塗初四)
虎丘塔為仿樓閣式磚木套筒式結構。塔高47.7米,塔身全磚砌,重6000多噸。塔系平面八角形,每個面上都有一扇門,七級。由8個外墩和4個內墩支撐。屋檐為仿木斗拱,飛檐起翹。塔內有兩層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層間的連接以疊澀砌作的磚砌體連接上下和左右。
虎丘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墩、迴廊、內墩和塔心室組合而成,內墩之間有十字通道與迴廊溝通,外墩間有8個壺門與平座(即外迴廊)連通,設計完全體現了唐宋時代的建築風格。
雲岩寺塔仰視(@谷滿屋)
塔身細部(@俟之清)
由於塔自身重量達6000噸,以及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礎設計構造不完善等原因,從元明時期起,該塔就開始向東北傾斜。經專家測量,塔尖傾斜2.34米,塔身最大傾斜度為3度59分,虎丘斜塔也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
明朝時期,為了遏制塔身的傾斜,改變塔的重心,曾將塔身的第七層拆除向傾斜方向的反方向重建,但是效果甚微,未能阻止塔的傾斜趨勢,反倒形成了如今塔身第七層與前六層風格迥異,傾斜方向也不一致的獨特畫面。直到二十世紀後期,古建專家採用鐵箍灌漿加固塔基,才從根本上遏制了塔體的繼續傾斜。
傾斜方向獨特的塔體第七層(@俟之清)
始建於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壽元年),初建成木塔,後毀。現仍存的虎丘塔建於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落成於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據文獻記載,雲岩寺塔曾7次被焚,屢經修葺,頂部的木檐和鐵剎均遭毀壞。
歷盡滄桑,雲岩寺塔見證了姑蘇城的千年變化,也留下了無數傳說,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靜坐于山巔。
明代沈周《虎丘十二景圖冊》中的虎丘塔
1956年相關單位在對塔第二層進行加固維修工程中在塔內發現大量文物,其中有石函、經箱、越窯、蓮花石龜等罕見的傳統藝術珍品。其中塔內出土的越窯青瓷蓮花碗,是一件越窯青瓷中的代表作,稱得上「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精美絕倫,出類拔萃。
雲岩寺塔佇立於虎丘山巔,作為蘇州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千百年來,它默默守護著姑蘇城內的花開花落,風霜雨雪,它是姑蘇城千百年來變遷的見證者,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也自成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