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劉德蘇 整理/謝玲玲
【人物簡介】劉德蘇,男,曾用名李桂成,1932年5月23日出生於耒陽縣大陂市老屋坪村一戶貧農家庭。1948年參軍,參加湘西剿匪,1950年10月25日參加抗美援朝。1964年11月,復員轉業回農村搞建設,當了一輩子農民。
我叫劉德蘇,因家境貧寒,四歲那年,父母把我送給耒陽縣敖河鄉(今大市鎮)關帝村一戶李姓人家,改名李桂成。1948年冬,16歲的我從關帝村農民協會開具介紹函參加耒陽縣大隊,在第三連任戰士。湘西匪敵猖狂,我自願請求參加湘西剿匪,期間我隨47軍141師在鳳凰縣、龍山縣積極的打土匪,我痛恨土匪欺壓老百姓,有許多次都沖在最前線戰鬥,領導很賞識我的勇猛。經過一年多的征戰,我們消除了湘西百年匪患。
1950年10月,我隨部隊一路北上,到達佳木斯後才知道我們這是要去援朝。我們唱著那威武雄壯的軍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進,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摸黑跨過鴨綠江,到達朝鮮的國土。前方戰火連綿起伏,美軍的飛機嗖嗖的在空中盤旋,敵人的炮彈挨著我們腳後跟響。那些日子,我白天隨部隊分散在叢林、山溝躲敵人的炮彈,天黑以後才能集合在一起。由於缺少陽光的照射,加上營養不足,好多人患上了夜盲症,我到晚上是完全看不清東西,尤其是晚上行軍,我經常摔跤。衛生員用松皮、松針熬汁給我們喝,味苦澀辛辣,難以下咽,但效果不錯,很快我就恢復了正常視力。
我們志願軍最善於夜襲敵軍陣地,敵軍在暖和的鴨絨被裡睡的正香,很容易失去警惕,這是我們下手的最好時刻。我們的條件比他們甘苦,通常是十幾個人抱團取暖,身上蓋的是稻草,冷得我們睡不著,就乾脆夜襲他們的陣地,有時候還能繳獲一些罐頭、壓縮餅乾填我們乾癟的肚子。為了不誤傷自己人,晚上打仗我們志願軍都會在手臂上纏一條毛巾。每人還會發幾個干辣椒,冷的時候嚼個干辣椒辣得全身暖和。雖然每天都在與炮彈賽跑,看著身邊倒下去的一個又一個同志,但我沒有膽怯、害怕,我想的最多的是多殺幾個敵人,為他們報仇。
白天在山林躲避的日子,我搗鼓著在本子上寫寫畫畫。有一次我們141師偵察連的文書羅盛教,看到我寫的一首打油詩:「念孟思季泰,小止福壽夢;炳耀傳風範,綿延百碌崇??」對我讚不絕口,他也愛好寫詩,聊天中才知道原來他也是湖南人,比我大一歲,我倆興趣相投,很快我和他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我們約定等仗打完了一起回國。他還推薦我當了一名見習文書,教了我很多文書知識,他是我文書工作的領路人。我和他還經常一起幫朝鮮老百姓挑水、劈柴,教朝鮮的孩子們學漢語。可惜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我和他之間的約定就被埋葬在朝鮮的冰窟里。
1952年1月2日,這一天我永遠忘不了,早晨天剛蒙蒙亮,羅盛教在成川郡櫟沼河邊進行投彈訓練時,一個名叫崔瑩的朝鮮少年在河上滑冰時不慎掉進冰窟,另外三個少年在河邊哭喊求救。他毫不猶豫地立即跳進冰窟,三次潛入冰水中,終於找到了崔瑩。他幾次把崔瑩托出冰面,都因冰窟周圍的冰面太薄,剛要托上冰面時,冰面便塌了下來。他最後一次潛入水中,用盡力氣將崔瑩托出冰面,自己卻光榮犧牲。我聽此噩耗,痛哭流涕,不願相信他離開的事實,好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悲傷之中。
羅盛教走後不久,我開始了文書的工作,這也算是幫好朋友、好戰友完成他不能完成的任務。我不敢有絲毫怠慢,覺得只有把工作做好才對得起他。此後我更加努力的工作,除圓滿完成文書工作,同時又兼任軍械員,具體負責領發並登記武器、彈藥、器材和軍械裝具;管理連隊集中存放的武器、彈藥、器材和軍械裝具。我管理軍械期間,供給前線作戰部隊軍械充足,打了勝仗,部隊給我記三等功一次。
1953年3月,我調到141師421團二營任對空聯絡員,我的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助空軍戰機進行轟炸目標的定位,畢竟在高空中很難進行有效的打擊,可見對空聯絡員的重要性,期間我精準定位美軍飛機2次,為轟炸敵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朝鮮政府為我頒發了立功證。
同年的11月,以賀龍為總團長的第三屆赴朝慰問團來到朝鮮西海岸,慰問47軍的志願軍們,贈給每位指戰員慰問品一份,我獲得的慰問品有鑄有和平鴿的抗美援朝勝利紀念章一枚,還有一個刻有「最可愛的人」搪瓷杯一個。這個杯子我一直捨不得用,把它當寶貝珍藏著。我打算用這個杯子從成川裝一抔泥土帶回祖國,去完成我和羅盛教的約定。
1954年5月中旬,我所在的141師接到了一項新的任務,重建朝鮮家園。為了響應軍委號召,我作為機關軍官下放一個月體驗士兵生活。我清楚的記的開工那一天,朝鮮人民用擴音器播放著朝鮮老人們所講述歷史上的災難,和代代修堤的希望。他們的心隨著音波在猛烈的跳動。在修篆「戰鬥友誼壩」中立了功的「宋奇章、彭大順等同志激動的說:「朝鮮人民和我們的親人一樣,他們的災難就是我們的災難,咱們要多流一滴汗,他們就多收一粒糧。」聽完這些話,我在工地上做事更加的覺得渾身上下都是勁。
每個人都在爭分奪秒的幹活,兩天時間完成了五天的工作量。我們晚上不肯休息,都想儘快完成工程,我挖土磨得雙手起血泡,血泡磨破了,鮮血直流,把朝鮮的泥土染紅了,有人叫我休息一下,我堅決不肯,我告訴他們這麼點血有什麼關係呢!那些曾經在戰場上流血犧牲的戰友們,他們的血都流乾了,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這片土地,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加倍的勞動,把他們完成不了的心愿完成。
5月14日14時58分長達8華里的大堤修好竣工。我們修堤的精神感動了朝鮮平原人民,他們編唱歌謠:「艾山江水長又長,志願軍恩情永不忘!」以此表示對我們的感激之情。
1954年9月26日,我乘坐悶罐列車從肅川出發,經過一夜運行,27日到達鴨綠江邊的新義州。朝鮮政府為我們凱旋歸國舉行盛大的歡送儀式。列車開上鴨綠江大橋時,我們興奮的歡呼道:「祖國,我們回來了!」我開始唱起那首入朝時的歌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緊接著歌聲從各個車廂飛奔而出。在鴨綠江大橋中國一側豎立著一座氣勢雄偉的「凱旋門」。「慶祝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歡迎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歸國」的巨幅標語迎風招展,我倍感光榮和自豪。
9月27日,中歺我吃到了祖國的大米飯,白饅頭,豬肉白菜,這一刻我吃得是那麼慢,捨不得吃太快,害怕這一切來的太突然。吃上祖國的飯菜,是多麼幸福啊!眼淚雜著米飯下肚,那是甜甜的,三年了,我想念自己的祖國與家人。列車途經天津、武漢、長沙、衡陽等城市時,我的心情更加的激動,離家越來越近了。47軍軍部駐衡陽市,我在司令部任軍械科一級文書。至此,我勝利完成抗美援朝作戰任務,又回到湖南,可惜羅盛教永遠留在朝鮮了。
1959年6月,部隊派遣我前往廣西桂林152團152榴炮營當了一名火炮員。軍長李化民給予了我高度好評,誇我能文會寫文章,能武會扛槍打敵人、還能修理槍械。政治委員孫正對我很好,說我不僅政治覺悟高,而且能寫會做,團結同志,對待工作兢兢業業,有一股湖南人的倔強和蠻勁。不久因為我的工作表現突出被提拔為火炮技師,授予「少尉」軍銜,後被評為「五好乾部」。羅盛教犧牲十周年,部隊邀請他父親羅迭開來桂林,見到他父親那一刻,我的心情無比沉重,攙扶著這位偉大的父親,我仿佛又回到了朝鮮,回到了我和羅盛教相處的時光之中。
【專欄說明】紅色熱土耒陽,居住著一群默默無聞的英雄,他們曾經英姿勃發、投軍報國,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戰場浴血奮戰、英勇殺敵,後來解甲歸田、深藏功名,如今英雄遲暮,垂垂老矣。為了搶救他們的歷史,2021年2月—6月,朱文科和王宜澤牽頭髮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市民協開展老兵口述歷史采寫活動,組織二十多名民協會員分成7個采寫組,利用晚上和節假日深入城鄉尋訪老兵,共采寫187人,對老兵拍照、錄音、筆錄。活動引起眾多媒體關注,《湖南日報》、《衡陽日報》頭條報道。我們整理老兵口述經歷,查找檔案史料,嚴謹考證、研究,反覆修改,最終確定109篇,彙編為《百戰歸來——耒陽老兵口述歷史》。經省委黨史辦、省檔案局專家組審定,原計劃2021年底出版,由於缺乏經費未能如願,卻有十多名老兵先後離世,沒看到此書成為遺憾。期待愛心人士捐助出版,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