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我從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今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畢業。8月,國家決定招收首屆博士研究生,吳奔星師要我著手準備報考。
中山大學研招辦信函
我收到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蘇州大學、揚州師範學院、東北師範大學的研招辦5份招生簡章,專業比較接近的是中山大學和揚州師範學院。
中山大學的導師為王起(王季思)先生,招收專業為中國各體文學,研究方向為中國戲曲史;揚州師範學院的導師為任中敏(任二北)先生,招收專業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向為隋唐燕樂。這是國家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王季思先生、任中敏先生為中山大學、揚州師範學院文科掙得了榮譽。
遺憾的是,這兩個學校都要求外語考英語或日語,我外語學的是俄語,因此沒能報考。雖然我沒有忝列其門下,對後來號稱吳梅學派的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派系脈絡卻有了一番了解。
中山大學招生簡章
接著我到徐州市文化局工作,就沒能再做努力爭取攻讀博士學位(當時沒有在職學位制度)。
1985年4月12—17日,「中國古代戲曲學術討論會」在鄭州市召開,與會人員150多人,提交論文92篇,會議圍繞中國古代戲曲發展史和作家作品、古代戲曲理論、古代戲曲古為今用與推陳出新、古代戲曲研究方法等議題展開。
4月12日下午,會議開幕,鄧紹基主持,胡世厚(河南省社科院副主席)介紹籌備情況,王季思、張庚等先後講話,吳小如、李修生作大會發言。在開幕式上還宣讀了孫楷第、錢南揚、任中敏的賀信。趙景深原本與會,但於1985年1月7日逝世,開幕式給予默悼。
1985年4月16日全國首屆古典戲曲學術討論會合影於鄭州
4月16日上午,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成立大會召開,王季思、趙景深當選為會長,因趙景深先生已經辭世,王季思先生便是唯一的會長。學會顧問是王崑崙、任中敏、錢南揚、孫楷第、吳曉鈴、張庚、郭漢城。副會長是徐朔方、鄧紹基、章培恆、胡世厚。
可以看出,吳梅學派與前海學派占有重要位置,起到關鍵作用。
1984年4月在河南省洛陽市召開第二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時,與會相關人員動議籌備古代戲曲會議並同期成立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於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山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南開大學中文系、南京大學中文系、河南省社科院文學所聯合成立了籌備組。
一年以後,會議如期召開。那是一個有戰略眼光的學界領頭人捷足先登的時代,王季思、張庚、胡世厚等就是這樣的領導人。
王季思先生
中國古代戲曲學會與稍後成立的以張庚先生為會長的中國戲曲學會是中國戲劇界最主要的兩個群眾團體,它們在古代戲曲研究領域和當代文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其開創意義,已由延續至今的學會年會、名目繁多的戲劇活動以及數以萬計的研究成果、數以千計的各類匯演所證實。
我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劉輝兄住紫荊山賓館一個標準間,劉輝當選為理事,又是《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的責編,而王季思先生是該書副主編,他們過從甚密,也算是有師生之誼。
會間,劉輝兄帶我拜訪了一次王季思先生。王先生很平易近人,對後生寄予希望,勉勵我們助力戲曲研究。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面對面見到王季思先生,述說了沒有投其門下的遺憾,王先生說剛才劉輝不是介紹了你在小說戲曲方面的起步嗎,只要刻苦實幹,在哪裡都能做出成績。
王季思校注本《西廂記》
中國戲曲學會1985年10月經文化部批准,1987年4月28日在北京成立,會長:張庚,副會長:郭漢城、劉厚生、趙尋、馮其庸、袁雪芬、徐朔方、薛若琳、俞琳、馬少波、徐曉鍾、陳恭敏,王季思、任中敏、王朝聞、阿甲、張君秋、英若誠、俞振飛、曹禺等為顧問。一個任會長,另一個就任顧問,王季思和張庚可為現當代戲曲界的代表。
1988年6月14—17日中國戲曲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擴大會在徐州召開。會議由徐州市文化局承辦,我時任徐州市文化局局長,很希望能為戲曲界名流和前輩服務,張庚、郭漢城先生等出席(參見附件4),遺憾的是王季思先生沒有與會。
1988年6月14日中國戲曲學會首次常務理事會專場演出合影於徐州
1999年9月13—16日,「世紀之交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廣州市中山大學與東莞市常平鎮召開,時王季思先生已經仙游三年。
王季思主編、中山大學戲曲學科全員輯校的《全元戲曲》1999年2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會實為其首發式。我發言的題目是《全元戲曲·趙氏孤兒記輯校商榷》,《趙氏孤兒劇目研究》是我的碩士論文,自認有實力,有點不合時宜,遭到黃仕忠等師友再商榷。
1999年9月15日與吳新雷、齊森華、黃天驥、卜鍵、黃仕忠、楊勝生於廣州虎門
徐朔方先生在《論王實甫<西廂記>雜劇的創作年代》(載《說戲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一版)「後記」中說:
王季思老師逝世已久,我雖還視息人間,但也垂垂老矣。王老師生前對我獎掖有加,而這篇文章不得不一再批評他的《西廂記》作者的時代說。這也許可以說是學習他對業師陳中凡先生的批評。現在雖然已經不可能向他請教了,我想他的在天之靈,如同他生前一樣包容廣大,一定不會認為我是忤逆。……研究古代戲曲,要跳出王國維的框框,同樣需要跳出《錄鬼簿》的框框。
徐先生以學問為生,以讀書為樂,不囿於前賢,不困於師長,深得王季思先生真傳,我的發言也是效法徐先生,追仿王先生雲耳。
2006年3月24—27日,「紀念王季思、董每戡百年誕辰暨中國傳統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
2006年3月26日廣州古代戲曲會與鄧紹基、胡世厚合影
25日上午,開幕、合影后舉行分會場會議,第一分會場為戲曲學術史與戲曲文獻專題,鄭元祉、黃仕忠主持;第二分會場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戲專題,曾永義、康保成主持;第三分會場為王季思、董每戡教授追思會,蘇寰中、吳國欽主持。我發言的題目是《說尾聲》,系康保成兄用意安排,蓋我發言為會議最後一個也。
吳敢
2022年12月10日於彭城敏寶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