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和勤奮是一種人生態度,而正確的努力是一種稀缺能力

2019-09-01   大朴國學

前兩天,有位朋友給我發了很長的私信。

說了很多他的狀況,感覺自己很迷茫。他說自己付出了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努力,每天第一個到公司,什麼活都搶著干,他是做銷售的,對待每一次業務機會也都傾盡全力,努力的服務好每一位客戶。但是,他之所以感覺到迷茫,是因為賺到的錢也只是基本夠自己的日常開銷,而且這些開銷他也已經很節儉了,他覺得自己看不到希望,不知道明天在哪兒,而且,現在自己還年輕,身體也很好,要是哪一天突然身體出點問題,自己可能會馬上陷入巨大的恐懼之中。

他們是傳統銷售型的企業,每天晨會都會喊很多口號,晚上開會,也都是以互相激勵為主。

人不努力,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一勤天下無難事。

業精於勤,荒於嬉,成於思,毀於隨

………

他說,他們確實比別的同行業的企業都勤奮,但是收效甚微,老闆還是不停的給他們灌雞湯、打雞血,當他的同學都開始逐步走向正軌,生活和工作都開始往上走的時候,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前邊的文章里寫過很多次,努力和堅持,很多時候並不重要,有些朋友不是那麼容易理解。

我們從小到大受的教育,都是要求我們勤奮、努力,但是很少有人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正確的努力。

而很多時候,所謂的努力和勤奮,成了我們和別人對比的重要參照,就像說,雖然我做不好,但是我比你努力。

我們天然的以為,成績和努力、勤奮是必然的線性關係,就是我付出100分的努力,就得有100分的收穫。

我們很多人的努力程度,可能並不低於很多取得非常好的成績,甚至是擁有巨大成就的人,很顯然,努力的程度和結果之間並不是一種線性關係。

為什麼說努力、奮鬥、堅持,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很多時候的所謂努力和堅持只是感動了自己和看客們,這是智慧不夠的表現。努力和堅持,即使是在正確的方向上,也最多能夠讓我們順利的到達這一層樓的天花板,但是想要進入更高的樓層,則需要的是智慧,也就是我們格局的提升。

但是,我們在和別人比,和自己比的過程中,首先想到的都是努力和堅持,因為我們只有讓自己忙的暈頭轉向的時候,才會稍微心安理得,才會自我感動,而不願意或者說不能真正的冷靜下來去思考,祛除掉自己的焦慮、攀比、利益以後的誠實的思考,真正的找到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



什麼才是正確的努力?

很多時候,努力大於選擇。選擇對了適合自己的正確方向,比漫無目的的努力更重要。一個人最為重要的除了智慧資源,就是體力和精力,用錯了地方,智慧只會被清零,甚至是負數。

我們的上一代人,很少有人真正的能夠做自己喜歡做、做自己擅長做的事情,只能在一條道路上堅持下去。而我們這一代人開始,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但是,面對理論上數不清的選擇的時候,我們又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今天試試這個,明天試試那個,在不停的嘗試中耗盡了我們最好的時光,最重要的精力和體力。

有些人會說,沒有選擇,可能反而還會更好,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即使限定了,只有一種選擇的情況下,他很大的可能性也會選擇抱怨、自暴自棄。

這裡說的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即使,只有華山一條路,也還有數不清的後續選擇要做。

正確的努力,首先是找到自己真正能夠發揮自己優勢的事情,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其次,既要學會低頭拉車,又要學會抬頭看天,根據環境、事態的變化,做出合理的調整,而不是一條道走到黑。我經常跟朋友說,如果你發現你做的事情越來越順,那很可能說明你找對了自己的方向。

找到了正確的,適合自己的方向,再堅持和努力下去,你會收到越來越多的正向反饋,自信心和做事的效率也會逐步提升。在此之後,我們很可能很快會碰到自己的第一層天花板,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很可能已經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極致,這時候,必須要做的就是不斷的突破,突破到更高的層面,然後把精力和體力用在我們這個層面上最重要的事情上。

在一個層面上,我們的努力和勤奮,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只有不斷的提升我們的格局和層次,努力和勤奮的效用才會提升,而且這種提升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一種冪數效應。這也就是為什麼比我們格局和層次高的人,即使是勤奮度不如我們,也會取得比我們大得多的成就。當然,這裡也需要我們學會去利用那些本來不屬於我們自己的資源、智慧,而不是僅僅靠個體的努力。



很多朋友,因為工作努力、成績出色,被提拔為領導,但是,極不適應。因為我們認為,是我們的成績出色,才被提拔,那正確的方式就是更加倍的努力。而後來發現,事與願違,自己拼死拼活的干,而下屬們只會在旁邊看熱鬧,甚至很多人是看笑話。

原因是,你在不同的位置上,要求的能力已經是不一樣的了,底層的領導者,也要學會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而不僅僅是自己埋頭苦幹。率先垂範、以身作則沒錯,但是只顧自己這麼做,那還只是發揮自己的價值,而沒有把管理的價值、團隊和組織的價值發揮出來。而且,你的這種努力很容易導致下屬的懶惰。

我們來看《管子》里的一段內容:

《管子·君臣上》:

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身善,則不公矣。人君不公,常惠於賞,而不忍於刑,是國無法也。治國無法,則民朋黨而下比,飾巧以成其私。法制有常,則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納其忠。是以不言智能,而順事治、國患解,大臣之任也。不言於聰明,而善人舉,奸偽誅、視聽者眾也。

是以為人君者,坐萬物之原,而官諸生之職者也。選賢論材,而待之以法。舉而得其人,坐而收其福,不可勝收也。官不勝任,奔走而奉其敗事,不可勝救也。而國未嘗乏於勝任之士,上之明適不足以知之。是以明君審知勝任之臣者也。故曰:主道得,賢材遂,百姓治。治亂在主而已矣。

簡單的翻譯一下:

所以,知人善任的是人君,事必躬親的是給人使役的人。君主也事必躬親。就不能夠公正了。君主不公正,就往往喜愛行賞,而不忍運用刑罰,這樣,國家就沒有法制了。治因而無法制,人民就會搞幫派而在下面相勾結,搞虛偽巧詐而去完成他個人的私利。如法制行之有素,人民就不會分幫分派而能夠靠攏朝廷,全心全意貢獻其忠誠。所以,君主不講究智能,卻能使朝中之事得治,國家之患得除,這是因為任用大臣的原故。君主不講究聰明,卻能使善人得用,奸偽之人被誅,這是因為替國家監視聽察的人更多的原故。

所以,做君主的,是掌握萬事的原則,而授予眾人的職事的。選撥賢良,評選人材,並且要依照法度來對待使用他們。如果舉用人材正確得當,就可以坐而治國,好處是不可盡收的。如果官吏不能勝任,即使奔走從事,他們所敗壞的事情,也是很難補救的。國家並不缺乏能夠勝任的人才。只是君主的明察還不能夠知道他們。所以,英明的君主,總是認真查訪勝任的人臣的。所以說,君道正確,則賢才得用,百姓得治,國家治亂只在乎君主而已。

這些基本是字面的翻譯,讀書,我們更應該去思辨文字背後的邏輯和深意。

很多人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身善,則不公矣。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就是集權統治,就是愚民政策的來源,就是用一套價值觀去讓人去服從,而自己卻要肆意踐踏這種價值觀。

肯定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如果作為領導,目標是做個老好人,目標是做道德模範,可能就會出問題了,因為如果領導者的目標是這個,就做不到公正,更做不到合於道,那就會跑偏了。

道德的起源,是人類在原始社會開始,和自然界,和洪水猛獸對抗的過程中,需要形成合力,就是團結更多的人去應對生存的危險,隨後,是人口越來越多,用以規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保整個社會的有序運行,這就是道德從起源到發展的過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對道德的定義肯定是不完全相同的,因為他要規範和解決的問題不一樣。

說明白這個前提,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思考問題和做決策的出發點應該是什麼?應該是事情的真相和最底層的規律,而我們經常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道德當成了決策的標準,或者說思考的依據,就是這件事符不符合道德的要求,不可否認,道德的概念之下,包含了很多底層的規律,我們做決策,絕對不能忽視道德的標準。當然,這已經是解決了用情緒、好惡等等因」我「而進行的決策,以及剛才說到的很多」直覺「式的反應。

如果一件事情決策的依據是道德,是思考的懶惰;而如果做一件事情,不合於道德,最終也必將走向失敗。

思考問題,從本質出發,具體的執行或者說行動,需要用道德標準去檢驗。話就說到這吧,能明白自然會明白。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我們為了實現目標,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家、管理者,通常情況下,我們都在承擔兩個角色。一個角色是:我們是機器的設計者,這台機器,就是我們通過各種方法,驅動我們執行具體任務、實現目標的工具;另外一個角色,我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個零件。

很多時候,我們沉浸於自己作為一個具體的零件的角色,而很少用機器設計者的視角來看問題。如果我們,或者作為別的零件的員工,在具體的運轉過程中,犯了錯誤、出了問題,從設計者的角度來看,到底是因為什麼出的問題,如果是因為零件本身不合格,達不到使機器高效運轉的目的,那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去找到一個更好的,更能滿足需求的零件,而不是對那個具體的零件要求過高。

如果從這個視角來看問題,我們可能就不會再過度的糾結於一些偶然的或者是本身達不到要求的零件導致的問題,要做的是儘快換一個好零件,讓機器能夠高效運轉起來。

即使不是什麼領導,我們做絕大多數事情,也都需要與別人協作、合作,我們的目的是把事情做好,而這個做好,不一定是自己把事情做好,而應該是充分發揮大家的優勢,人盡其能,物盡其用,完成目標,而不是」我自己「獨立完成目標。

努力和勤奮是我們的一種人生態度和狀態,但是,正確的努力卻是很多人都缺乏的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