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崇禎皇帝處死袁崇煥的「七宗罪」中有幾條是真實的?

2022-07-31     仲安筠

原標題:說說崇禎皇帝處死袁崇煥的「七宗罪」中有幾條是真實的?

崇禎皇帝處死袁崇煥的詔書中的內容,逐句逐條分析,看看到底有沒有實錘:

「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

第一宗罪:付託不效,專恃欺隱。

此罪顯而易見直接指向袁崇煥被崇禎召見,朝堂問對之時做出的承諾,「五年復遼」。意思不難理解——你答應老子「五年復遼」,現在雖然才過去一年多,可TM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還差點攻破京城,險些要了我和文武百官的老命,形勢顯然是在惡化,而不是改善。既然如此,反證了你的那些所謂對付滿清的措施都沒什麼卵用,御前問對之時的那套說辭,以及後來種種,自然都是欺騙老子的。

按照崇禎和北京官員們的想法,既然能「五年復遼」,必然是已經確立了戰略上的必勝之勢,不斷的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過程,中間是不允許任何挫折和反覆的,這種邏輯既簡單粗暴,又不符合軍事常識,看起來非常可笑,但那些不知兵的文官和皇帝卻感覺非常合理。

而實際上皇太極此次用兵,屬於典型的輕兵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吉,也與此前他的作風完全不符合,袁崇煥沒有料到敵人會出這樣的昏招,很正常,但後期在盡力補救,所以這一宗控罪完全是扯淡!

第二宗罪:以市米則資盜。

這件事是指漠南蒙古部落遇到災荒,沒糧食吃,強烈要求跟明朝進行邊境貿易,購買糧食保命。當時這些部落還沒有完全倒向滿清,自然是明清雙方竭力拉攏爭取的對象,對方又遇上災荒,肯定是有奶便是娘,袁崇煥自然想通過賣糧食來換取合作甚至效忠。而崇禎皇帝則拒絕了袁崇煥的交易要求,而是要求清點蒙古受災人口,按人口接濟口糧。

平心而論,袁崇煥和崇禎的方法都有利弊,但是,皇帝的辦法可操作性近乎為零,除非蒙古人既不能打,又沒有滿清拉攏。要知道,饑荒是不等人的,而遊牧民們向來就有你拒絕貿易,我就直接搶劫的光榮傳統,更何況都快要餓死了,故而袁崇煥先賣了部分糧食給蒙古人。幾年後,這些蒙古部落最終加入了滿清的陣營,就變成了敵人,翻舊帳,原先的賣米自然就變成了「資盜」。

關鍵是「市米」之時,蒙古還不是「盜」啊,時間線對不上,算哪門子的罪?

第三宗罪:以謀款則斬帥。

讓你跟滿清議和,你先殺了「帥」,毛文龍。

戰與和的決定,只能是崇禎來決定,袁崇煥頂多是個負責談判的而已,斬殺毛文龍褒貶不一,可崇禎事後是認可了的,現在翻舊帳,如同讓陳新甲背鍋議和是一個調調,典型的翻臉不認人,跟第二宗罪是一個調調。

第四宗罪:縱敵長驅,頓兵不戰。

就是說你袁崇煥故意把敵人放進來的,要麼是保存實力,要麼是有通敵的嫌疑——明朝是個最古怪的朝代,尤其是在晚明,明明是一幫子文官和沒有任何軍旅常識的皇帝,偏偏要教戰地指揮官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用什麼方法來打仗,還必須打贏。別說袁崇煥,就是孫武來了也沒轍啊!

滿清八旗都是騎兵,擅長野戰,劣勢是孤軍深入,後勤難以保障,最有效的辦法當然是以步兵守城,少量騎兵綴在後面騷擾,避免正面交鋒,而後面北京城外的野戰也再次證明了,袁崇煥的部隊野戰能力是遠遜對手的。

戰爭中普普通通的戰術手段,結果變成了罪責。幾年後,崇禎君臣又來了這麼一出,硬逼著孫承宗帶著大批新兵出潼關與農民軍決戰,結果當然沒有懸念,背鍋的同樣沒有懸念,是現場指揮官孫承宗。

第五宗罪:援兵四集,盡行遣散。

極度恐懼中的崇禎君臣眼中,援兵自然是越多越好,至於北京地區的後勤保障能力能不能做到,那是完全考慮不到的,這些軍事盲眼中,士兵竟然還要吃飯,簡直是咄咄怪事。而袁崇煥深知,假如不能提供足夠的糧餉,這些軍隊隨時隨地都會譁變,從兵變成匪——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兵臨城下之時,守城的明軍不但連續五個月沒有領到餉銀,而且連飯都快沒得吃了,崇禎君臣仍然想派他們出城迎戰,結果出門就跑了個精光。

第六宗罪: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

喇嘛是黃教的,估計十有八九是從蒙古、滿清方向來的,這宗罪筆者百思不得其解,就算它是實錘吧,崇禎應該是暗指袁崇煥還想議和,因為只有喇嘛能自由在明清之間行動。

第七宗罪:堅請入城。

袁崇煥要求軍隊駐紮在城內,崇禎則認為他準備圖謀不軌。

袁崇煥率領軍隊千里馳援,屬於緊急出動,攜帶的補給和裝備必然不夠用,天寒地凍的,自然希望自己的部下能吃得飽住的暖,可是在多疑的皇帝和大臣面前,竟然變成了罪,實在無語。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一幫子沒有絲毫軍事常識的文官和同樣不知兵多疑的皇帝,用他們想當然的理解來解讀戰地指揮官的行動,結果怎樣,自然沒有任何懸念。

說老實話,袁崇煥言過其實,能力有限是真的,但畢竟還是盡力在抗擊清兵,假如他真的想縱敵的話,再磨蹭上兩三天,皇太極沒有後顧之憂,怎麼可能止步在北京城下?恐怕更大的可能是崇禎更早上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64d35d7ac68e96b8d8814fa6449f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