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2022-04-25     現代與經典

原標題:「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作者:渡蘭君

來源:渡蘭(ID:dulantea)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小伙子發現,母親退休之後整日心不在焉,鬱鬱寡歡。

一位醫生朋友給小伙子出了一個招,讓他拜託母親每天喊自己起床。

小伙子回家便「抱怨」:「 鬧鐘調到最響都吵不醒,遲到要受到責罵,還得扣錢。

老母親腿腳雖不利索,但一到早上7點,就從床上一瘸一拐走到兒子的房間門口,喊他起床。

幾個月過去,小伙子看見老母親的氣色變好了,食慾也大增。

正如一句話所說:讓父母被需要,讓父母有存在感,才是最大的孝道。

如今生活越來越好,很多兒女想讓父母安享退休生活,就包辦起一切,只求二老無憂無慮。

事實上,這種「廢物式養老」,往往適得其反,加速了父母的衰老。

1

不要讓孝順,變成一種綁架

撒貝寧在一次訪談中說起,很後悔把父母從老家接到北京。

他當初以為接過來心裡會踏實一點。後來才明白,只是自己踏實了,而父母並不「踏實」。

父母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離開了老朋友老同事,也割捨了老年合唱團之類平時愛參加的活動。

而北京 太大又陌生,不知道哪裡好玩,大多數時候二老只能在家裡四目相對。

他們其實很寂寞孤獨,可他們從不會對孩子說。

古人講:「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意思是:常流的水不發臭,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

即使年紀大了,但仍需要多出門走走,多和人交流互動,才會保持生命的活力。

有項研究顯示:朋友圈廣的人,長壽的幾率比朋友較少的高出50%,長期不與人交往對身體的損害相當於吸煙。

朋友是快樂鳥,朋友是「不老丹」。不要因衰老而自閉,而是 要努力擴大生活圈子,多和朋友聚聚,多拓展社交圈。

2

真正的聆聽,是尊重老人的想法

身邊有很多年紀大的人,本來生龍活虎,退休之後,一閒下來反而百病叢生,精神低沉。

閒一點是福氣,太閒則成了災難。

沈從文曾說:「我一生最怕是閒,一閒就把生命的意義全失去了。」

有事情做,精神才不會空虛乏味,身體才不會懶怠無力。

尤其對於老人,有事可忙,生活有奔頭,生命才會有存在感,因而豐盈而充實。

在一檔節目《少年說》上,一名高二男生站在台上,對著台下打扮精緻的姥姥喊:

「您都70多歲了,能不能別再起早貪黑地出去工作了,讓大家少操點心?」

姥姥問:「那你覺得70多歲的老人應該做什麼呢?」

男生答:「在家帶帶娃,出去遛遛彎,沒事搓個麻將,跳個廣場舞也挺好。」

姥姥卻說:「有些老年人是這樣,但那不是我的生活,我希望我能夠有我的人生價值。雖然我72歲,但是,做著春天的工作,讓我覺得自己很年輕。」

年齡的任何數字都無法打倒熱愛生活的人。

一個人真正變老,不是從第一道皺紋,第一根白髮開始,是從他服老的那一刻開始的。

當我們對生活懷有珍重, 對夢想保持嚮往,那麼心靈就不會幹涸荒蕪,生命本真的力量就會源源不斷地涌流出來。

3

不服老,主動擁抱新事物

芒格說:「如果不終身學習,你們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識,你們在生活中走不了多遠。」

年輕不是生理特徵,而是心理特徵。而年輕,就是感覺在自己面前的路無限寬廣,世界仍無限遼闊,自己能接觸很多新事物,做很多不一樣的事。

很多人隨著年紀漸長,視野越來越窄,思維像被「裹挾」了,止步不前。

保持一顆學心,做好終身學習的思想準備,才是正解。

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 不甘跟在時代後頭。他84歲才開始學習使用電腦,86歲建立自己的網站,後來還打算開「博客」。

晚年又開始攀登文學高峰,散文出手不凡,自詡「21世紀文壇新秀」。他表示,不過百歲生日,要出百部著作。

孔子曰:「學而不已,闔棺乃止。」

活到老,學到老。 年齡無法限制一個人的活力讓知識影響自己,看問題的視野變廣,為人處世更靈活,頭腦更新穎。

若每天都在積極擁抱新鮮事物,思維保持神采飛揚,年輕的氣息怎不呼之欲出呢。

很認同一句話:

「歲月讓人衰老,但如果失去激情,靈魂也會蒼老。」

誠然,每個人都會老去,再美的皮囊也砥礪不過時光。但不要以為世界和自己 從此無關。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都應去找尋 感興趣的事物和做有意義的事情,過好生命中的分分秒秒。

給時間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61e90182d4530cb100ee01dd0be4ffc.html











推倒思維的牆

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