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兜底,矽谷銀行死而復生:一場聰明人犯下的「蠢事」

2023-03-14     單仁行

原標題:監管兜底,矽谷銀行死而復生:一場聰明人犯下的「蠢事」

01

在上周末,美國矽谷銀行(SVB)宣布破產,1600多億美元的現金存款無法提取。

這個美國歷史上第二大銀行破產的消息迅速傳遍了全球,特別是在中文網際網路上炒得熱鬧非凡。

我們本來想第一時間寫出來,但我決定再等一等,不能急。

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我看了目前網上所有信息當中,9成以上都是複製和錯誤的,有的人連加息都不知道是什麼,就喊著加息把銀行弄倒閉了,我們不希望當新聞搬運工,而是挖掘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二就是任何大型金融事件的走向,都需要等到最終的處理結果,我們才有正確的方向去了解和評判這件事背後的邏輯和影響。

所以,一直等到昨天美國財政部、美聯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閉門會議結果出來:

監管部門將會兜底,矽谷銀行儲戶從3月13日周一開始可以支取所有資金,不是25萬美金,任何損失都不會由納稅人承擔。

有了這樣的結果,我們就可以聊一聊矽谷銀行的破產風雲和影響了。

02

首先,矽谷銀行為什麼會光速倒閉?

真的是因為美聯儲加息害了它嗎?

要全怪在加息頭上,只能說既不了解加息,也不了解矽谷銀行。

關於加息,我們之前有過詳細的介紹,簡單點說,加息就是提高存款和貸款的利率,讓資金回流。(為什麼美聯儲加息,能影響到大洋彼岸的我們?)

加息之後,借錢的成本高了,存款的回報率高了,人們當然願意把錢存進銀行,銀行也可以通過浮動利率放出貸款,拿到更高的收益。

所以,加息對我們一般理解中的銀行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

為什麼要說我們「理解中的銀行」呢?

因為矽谷銀行不是一家傳統商業銀行,不是靠個人存款與貸款的息差去賺錢。

矽谷銀行是一家私人銀行,專門為科技創業公司提供存貸款業務,也就是專門挑了個細分市場,做2B創業公司的金融生意,不依賴個人的存款。

原因很簡單,因為按照傳統商業銀行的邏輯,矽谷那些科技創業公司沒錢、沒地、沒設備,剛開始就幾個人,失敗的機率還很大,你想問我借錢,你一邊玩去吧。

這是傳統銀行的邏輯,那這時候,矽谷銀行就站出來向這些創業公司開戶,你沒有資產抵押,我依然可以借給你錢。

所以,矽谷銀行受到了很多創業公司的歡迎,也不怎麼愁存款。

但有時候,錢太多是一種麻煩。

03

在疫情暴發後,美聯儲大放水,把聯邦基準利率降低到0.25%,這就是降息,意味著貸款幾乎沒有成本。

我們也能看到美國科技股在疫情三年漲的飛快,大量的錢流入到科技公司,矽谷銀行也吸納了大量存款,從百億美元的規模,直接跳到2000億美元。

這些錢就成了大麻煩,對於矽谷銀行來說,我們叫noob money,一方面資產規模的增長超過了他們能夠管理的邊界,需要找到別的方式獲得比存款利率更高的回報。

但另一方面,在低利率環境下,不管是把錢放在央行,也就是美聯儲準備金帳戶,還是購買短期債券收益率都不高。

那怎麼辦呢?

矽谷銀行沒管過這麼多錢,也怕風險,在低息環境下購買了大量利率更高的長期債券。

這些長期債券分為兩種,一種叫AFS,可供出售債券,矽谷銀行在這裡買了約16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

一種叫HTM,持有到期債券,也就是你到期才能拿出來,矽谷銀行買入約760億美元MBS債券。(住房抵押貸款)

這兩類債券的特點就是安全,利率固定,比當時0.25%的銀行利率要高一些。

但就在過去一年,美聯儲打出了美式居合,一口氣把子彈打光,美國聯邦基準利率從0.25%增加到了4.75%。

這就導致債券暴跌,我把錢存銀行都有4.75%的利率,矽谷銀行當時買的長期債券收益率都被倒掛了,這就造成了帳面上的浮虧。

到這其實還好,因為這個錢並沒有真的虧掉,矽谷銀行只要等債券到期,依然可以拿回本金和利息,不會有什麼損失。

但還記得我上面說的嘛,矽谷銀行是一家特殊的私人銀行。

04

矽谷銀行的客戶都是科技創業公司,在2022年,全球的科技企業都在過冬,不是裁員,就是在到處找錢,利率變化也讓融資變得越來越困難,自然就會有客戶要取回存款。

資產暴漲到2000億美元的矽谷銀行,手裡只備著200億美元現金,他們不得不開始出售債券。

這是矽谷銀行犯下的根本錯誤,作為一家銀行來說,要留有足夠的現金頭寸進行流動,但矽谷銀行偏偏就是把大部分客戶的活期存款買了長期債券,這就叫期限錯配。

我們只能用兩點去猜測:一是短時間內的錢太多,但矽谷銀行的風控依然保持在原來百億規模的級別,留出200億美金放在原來的環境當然不用發愁。

二是管理層低估了美聯儲加息的決心,資金規模超出了管理邊界。

這時候,矽谷銀行已經等不到兌付了,只能在市場上賤賣債券。

因為已經發行的債券利率是固定的,只有高於當下4.75%的存款利率,才能吸引別人購買,也就是說矽谷銀行要低於成本價把這些債券虧本賣掉,帳面損失變成了事實損失。

然後,矽谷銀行又乾了一件很自信的事,他們以虧損18億美元的代價,出售了幾乎所有的美國國債換取現金,同時宣布啟動22.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這些全部都是公開發布的信息。

並且,他們還找到了自己的主要客戶,希望他們保持冷靜,像我們在困難時期支持你們一樣,支持一下我們。

他們還找到了其他銀行,比如說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希望他們支援點便宜的現金過來。

這些手段有問題嗎?

其實並沒有問題,公開是為了表現自己負責的態度,告訴大眾我還有錢;找大客戶就像是在說,看在我過去給你們借錢的份上,你們別這麼著急取錢,給我一點時間。

矽谷銀行其實把一個聰明人能想到的辦法都想到了,但問題就在於,你不是美聯儲,你只是一家特殊的私人銀行。

在08年的次貸危機,美聯儲是得到了整個金融體系外加政府的全力支持,有錢還有權,逼著華爾街的銀行家分攤損失,矽谷銀行有心學,但沒這個資格。

在矽谷的企業得知消息之後,這些頂尖的聰明人同樣做出了最聰明的選擇:

矽谷銀行已經不值得信任,現在跑還來得及,如果來不及就引爆危機,讓政府來兜底。

因為美國無法失去這麼多科技創業公司,也無法失去「矽谷精神」,但可以接受失去一家矽谷銀行的損失。

事實也正是如此,矽谷銀行倒閉的很乾脆,倒閉的前一刻,CEO還沒忘記發獎金,甚至在更遠一點的時間,CEO還把自己持有的股票一口氣賣了。

在破產之後,立馬就有大佬呼籲政府救市,挽救創業公司,然後政府也緊急開會,降低負面影響,兜住了底。

同時,美國財長耶倫也說了一句話值得我們仔細思考:不要希望政府會大規模救助銀行。

其實,矽谷銀行只是收到了擠兌,他的抵押債券暫時貶值,但依然有價值,理論上只要價格合適,都能賣掉,足夠應付存款。

耶倫的這句話,更像是在警告誰呢?

05

隨著監管的兜底,矽谷銀行危機差不多告一段落,它對中國企業其實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中國的銀行體系本來就偏向於傳統商業銀行。

但它會讓我們對資本、對金融有更深刻的理解。

巴菲特曾經意味深長的說,如果銀行不幹傻事,這確實是一門好生意。

很難想像矽谷銀行成立40年,幫助了不少創業公司成長壯大,卻在美聯儲上調利率的一年當中,被自己的客戶喂了太多錢,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干下了這麼一件「蠢事」。

也許這件事的所有參與者都不是傻瓜。

驅使這群聰明人犯下錯誤的,是永遠追逐更高增長的那種慾望。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59426d7742005ffb48f3fd5aab63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