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最特殊的人:比平民地位低,不能上學做官,忍氣吞聲數百年

2024-01-14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浙江最特殊的人:比平民地位低,不能上學做官,忍氣吞聲數百年

賤籍,即賤民,不在社會的士、農、工、商四名之列,有樂戶、惰民、蜑戶、世仆、丐戶等,他們匍匐掙扎,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命運悲慘。

今天就來淺聊一下,賤籍中的惰民。

惰民也稱墮民,「墮民」其中的「墮」意指失去原本的社會地位、權利和尊嚴。

那麼墮民是怎麼形成的,他們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下面來揭曉。

在中國封建社會,人們的社會地位是由他們的出身、職業、學歷等因素決定的,而「墮民」則是一些由於戰爭、政治鬥爭、罪行等原因而被貶的人。

關於「墮民」這一稱呼的由來,有多種說法。

也有人說,唐明皇精通音律,酷愛演奏和歌舞,晚年自認為開啟了一代盛世,對朝廷不屑一顧,沉迷美色。

「安史之亂」後,宮廷樂師一代因放縱而忘記家國憂愁被說成「墮落」,遭受被貶的命運,在寧波等地流浪,以作曲彈唱度過每一天,人們稱他們為「度民」,貶低為「墮民」。

之後焦光瓚及其軍隊被世人唾棄,引以為恥,於是被皇帝貶為墮民。元滅宋後,將宋朝的罪犯俘虜遣送到浙江一帶,貶為「墮民」。從此,墮民活躍於浙江。

眾多說法中,人們更傾向於「南宋將領焦光瓚率軍隊投降,於是被貶墮民」這一說。

因為明末清初顧炎武說過:「浙江紹興府有一類人叫做惰民(墮民),世世代代從事卑賤的職業,不敢和平常百姓相提並論,源頭是由於他們的先人大宋將領焦光瓚帶著軍隊,背叛大宋,向金國投降後被世人唾棄。」

「墮民」歷來備受歧視與奴役。他們不是庶民,但權利比庶民少;也不是奴隸,但枷鎖比奴隸緊。

「墮民」被世人稱為「賤人」;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均被世人貶稱為「賤業」;對於他們的言行舉止,世人一概侮辱說為「賤相」。一言以蔽之,凡是涉及「墮民」的言語都帶著貶義色彩。

明代沈德符曾在《敝帚軒剩語.丐戶》中寫道:

男人不能學習,女人不能纏足,自己和自己身份相同的交配偶,也不能和良民聯姻。就算攢了一大筆錢,也不能買官。

由此可知,墮民制度不允許男子讀書習字,不允許女子裹小腳;

國家實行科舉考試製度,他們也沒有資格參加,永遠成為不了國家公職人員。

這樣不公平的對待還不夠,即使是有些墮民有財富,但也不允許他們買官做官,那他們能幹什麼?

魯迅先生在《我談「墮民」》中提到過:「墮民」男人們賣雞毛,捉青蛙,做戲。

「墮民」的職業選擇備受限制,鼓吹歌唱,裝扮演戲劇便是「墮民」男子的職業之一。

「墮民」以唱戲為職業,他們的子子孫孫從小學習唱戲,時刻準備著「繼承家業」,稍微長大一點兒,就跟隨父親兄弟的戲班子打雜和學習,增長見識,長大成人後自然也就是唱戲為生,世世代代如此相傳。因此,「墮民」中多是戲曲世家。

一般破布店會要墮民碰過的東西嗎?

當然不會,他們轉賣的破布店也是由墮民所開的,他們將破布洗漂蒸曬,然後交女工鋪迭成件,用來做布鞋布箔、墊成鞋底等,做成之後又通過其他渠道出售。

還有的是向理髮店收購頭髮,向農家村戶收購鴨毛和鵝毛。

他們將頭髮洗滌挑選,製成假髮、頭套出售,鵝毛則製成羽扇,還有將禽羽運銷到毛骨店,用作毛毯原料。

「墮民」男子職業是唱戲、賣雞毛,那女子做什麼呢?

有史書記載,「墮民男人捕魚、烏龜、賣糕點維持生計,婦女做媒或與良家娶妻,披著髮髻,梳頭,穿珠花,走街串巷,猶如娼妓,醜陋不堪,和樂籍沒什麼兩樣。"

《清稗類鈔.奴婢類.喜婆》中也寫道:「墮民女子經常以做媒婆、出售衣錦為職業。」

可見,「墮民」女子有一種職業,那就是做喜娘,俗稱「老嫚」。

她們平時以打棕繩、售賣衣錦為副業,貼補家用。

主要收入來源於為辦喜事的人家做工,故又稱「喜娘」或是「喜婆」,士、農、工、商四民婚嫁時,「老嫚」必須準時趕到人家中,剝蓮子、舂杏酪、沖開水等等,什麼都做。

對老年人要尊稱「老太爺」「老太太」「太太」「奶奶」;對中青年則稱「少爺」或「少奶奶」;對年幼者則稱「阿官」或「小姐」。

同時她們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會絞盡腦汁,使出多種花樣,討主顧人家的歡心,紹興人稱之為「會捻線」。「會捻線」就會獲得較多的賞錢,這也是她們無奈之下的生存、生財之道吧。

墮民制度延續了幾百年,墮民便受世人輕蔑了幾百年,這期間可曾有人為他們發聲?答案是有的。

從此他們可以改業從事其他行業,成為能夠享受一定權利的平民。

但是,雍正皇帝的這一紙詔書似乎作用不大,將墮民納入良民的意義也只是停留在紙上,薄情寡義的君王和思想根深蒂固的民眾心裡依然認為「墮民」就是墮民。

要說真正意義上的廢除墮民制度,那應該是在晚清時期興建學堂、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

其中,廢除科舉制,興建學堂是當時重要的一項改革舉措,對提升國民文化素質產生了積極影響。

以寧波鄉紳盧洪昶為首的一群人是當時思想比較前衛的人,他們認為「墮民」也是百姓,應該上學堂,和其他人一樣擁有受教育的權利。

所以,他們就找到浙江巡撫,希望巡撫上書皇帝,允許「墮民」退出賤籍,上學堂,接受教育。

興建學堂擴大了教育機會,為「墮民」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平台。

在之前,墮民不得上學讀書,這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和進步。然而,隨著學堂的興建,許多「墮民」的子女得以接受教育,獲得知識,有機會成為社會精英,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再者,允許「墮民」讀書學習,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質。在學堂里,「墮民」不僅學習了文化知識,還接觸了先進文化和思想,對社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爆發為社會的現代化和民主化進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其中,對「墮民」的社會地位更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隨著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中國開始接觸到更多的先進文化和思想,「墮民」開始有機會接觸到西方文化、哲學、藝術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識,這為墮民提供了更廣闊的文化和思想空間。

這使得「墮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能,獲得更多的社會機遇和發展空間,例如可以參與到政治、文化、經濟和教育等各個領域的活動中。

同時,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為世人帶來了更多自由和平等的觀念,人們開始反對封建的傳統觀念和制度,提倡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價值觀。

隨之,人們逐漸接受人不分三六九等的思想,也接受了「墮民」。

所謂「人人生而平等」,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誰比誰高貴,什麼「三六九等」「士農工商」「良民或賤民」都是封建統治者為了政治形勢而編造出的「愚民」謊言。因為這些「謊言」,「墮民」遭受了千年的思想上和身心上的戕害。

好在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從「欺騙」中醒悟,不願再相信那些「謊言」,「墮民」也已經消失,不復存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52fc43b92e78fb41b3dbf098eb39e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