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作惡之前都會企圖幫自己找到一個藉口,似乎有了這個藉口就能減輕自己的罪行,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頭有尾,有因有果的,就拿人的善惡來說,一個天生好學謙卑的人,並不等同於他一輩子都會是個好人。
陳兆棠被處死
但是他的歧途開始的時候並不需要什麼理由,也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定論到底是什麼讓他性情大變。
陳兆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一生為官清廉,年輕時是人人稱讚的好官,但最後卻被他的百姓親手送上刑場,臨終前他才流著淚意識到:看來是報應。
順遂的前半生
陳兆棠,出生於清朝末年的一個官宦人家,父親陳世傑擔任山東巡撫,不僅如此,父親還是曾國藩的幕僚,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陳兆棠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最好的,父親也很看重他文學方面的教育,從小就給他請最好的老師。
雖然父親陳世傑是曾國藩的幕僚,但是也並不是身居高位,父親一直希望他能夠科舉考中,光耀門楣。從小被寄予厚望的陳兆棠本人也是從小就聰穎好學,對於求學,他一直都有自己的夢想,想要到翰林院讀書。
曾國藩
要知道,在清朝末年,翰林院是全國最高學府,能到那裡讀書的人要麼是有真才實學,要麼就是達官顯貴,雖然陳兆棠出身於不錯的家庭,但還不足以能夠讓他輕鬆的在翰林院讀書。
因此,他從小就勵志讀書,一直朝著自己的目標堅定不移地前進。果然,老天不會虧待每一個努力的人,他最終憑藉著自己的努力真的考入了翰林院,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讀書生涯。
坎坷的升遷
人的一生真的不會一直順遂,考入翰林院之後的陳兆棠就一直沒有什麼能夠拿得出手的成績,從小就受到父親文學素養的薰陶,他一直都想走科舉之路,但是這一次,一切並沒有如他所願。
儘管他奮發圖強的讀書,他卻屢戰屢敗,多次科舉都名落孫山,受到多次打壓之後,陳兆棠想不能憑藉自己的學識當官,那就走捷徑。於是他動了買官的念頭,他四處打探消息,買通人脈,終於,買到了一個滿意的官職。
但是當他還沉浸在有官可做的喜悅之中,還沒有正式上任時,就有一個噩耗從天而降,他的母親去世了,放在現在來看,家人去世與工作並不衝突。
但是在古代是十分看重孝道的,做官的大人如果家裡父母親去世,都要回家守孝三年,以此來表示孝心,陳兆棠剛剛買來一個不錯的官職,還沒等到正式上任就恰逢母親去世,這讓他十分痛苦糾結。
如果回家守喪,那三年之後這個買來的職位一定就化為泡影了,但如果不回家守喪,那就會被世人唾罵是不孝子,及時上任做官也會不得民心。他必須在官位與名聲二者之間做出選擇,權衡之下,他還是決定回家守孝。
守孝
性情大變
在家守孝的三年,陳兆棠心裡一直很痛苦,滿腔為官報國之情無法施展,這讓他很不甘心,於是,他一直在四處了解,決心要繼續為官之路,便決定再次買一個官職,他也真的再次辦到了,三年守孝期滿後,他就立刻上任。
他也並沒有讓當地的百姓失望,最開始為官的幾年,他真的想要為百姓做些什麼,他耐心負責地為當地百姓解決案件。
無論事件大小,他都會親自出任,最大程度地解決百姓的困難,甚至還會自掏腰包在當地設立書局,好讓孩子們從小就可以接受教育,他做的所有的善事都被百姓們記在心裡,百姓們對於這個新上任的官大人都讚不絕口。
守孝
等到陳兆棠升遷的時候,百姓們都前來送行,這一切都能說明,最開始為官的陳兆棠是一個清明廉潔的好官。但是,一切都在這次升遷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之前當地方官的時候,他就以剿匪有功而聞名,因此朝廷就升遷他到崇州,繼續進行剿匪事件的整頓,最開始,他真的幫助當地解決了匪患。
可是,不知道是貪圖成功的快感,還是心理發生看扭曲。陳兆棠根本不問是否還有土匪,他只看中下面人交上來的數量,而且捉拿回來的土匪,他也不審問有什麼罪責,一律處以死刑。
匪盜猖獗
一開始,他一年殺掉的土匪高達三百個左右,等到後來慘絕人寰到一天就要殺上百人。在他手下辦事的達官顯貴為了完成他下達的捉拿土匪的數量,逐漸開始拿無辜的百姓充數,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百姓們根本無法反抗。
而由於陳兆棠絲毫不問犯人的來歷和罪狀,很多百姓都因此喪命,一時間,全城人心惶惶,大家都在害怕這位剿匪功臣會剿到自己頭上,人們都怨聲載道,對這位當官的也是恨得牙痒痒,人們紛紛上訴斥責暴行。
但是此時的陳兆棠就像中邪了一樣,絲毫不理會群眾的聲音,他的眼裡只有多殺土匪,立戰功,就在陳兆棠殺人如麻,在城裡大肆屠殺的時候,正好趕上清朝滅亡,武昌起義爆發,作為清朝官員的陳兆棠想要逃跑。
武昌起義
可是,百姓們早都已經對他恨之入骨,都巴不得他被新革命懲治,大家齊心協力將陳兆棠送上了刑場。最後,在群眾的呼聲中他被處以槍決,而且是十九槍,在行刑前,陳兆棠流著淚感嘆道:看來是報應。
就在陳兆棠死後,他曾經擔任地方官的地方的百姓們都難以相信曾經那麼為民著想的好官會走上這樣的不歸路,人們時常會想起他的好而為他惋惜。
但是命運就是這樣捉弄人,誰也不能透過開頭就看清人生的結尾,是好是壞都沒有定數,一個人的善惡都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