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明白教育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2022-10-07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當明白教育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鄰居家的小豆包上了小學一年級之後,鄰居家小夫妻的矛盾就日益尖銳起來。國慶節小兩口又一次爆發「戰爭」,聲音之尖銳,讓人避之不及,無法忽視。

小豆包的媽媽抱怨小豆包的爸爸,在小豆包幼兒園的時候沒有讓孩子進行任何學科教育,只知道玩、玩、玩,現在開學一個月了,語文語文不行、數學數學不會、英語英語不懂,總之,什麼都跟不上,看怎麼辦。

小豆包的爸爸也跟著嚷嚷,說小豆包的媽媽只看得見眼前,只知道卷卷卷,壓根兒就不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的童年和快樂有多麼的珍貴。

小豆包的媽媽立即崩潰了,你要孩子現在快樂,將來考不上學就完蛋了……

總之,兩口子大敞著門,你一言我一語地相互叱責,完全不管孩子在房間裡噤若寒蟬,還真是讓正好帶著孩子們回家的我,不得不停下腳步,多管閒事的把小豆包叫出來,讓她先跟著我家小寶去我家裡玩。

其實,像小豆包父母這樣的育兒矛盾,在很多家庭都存在。往往是夫妻雙方各有各的道理,誰也無法說服誰,最終總是會在某個瞬間點燃心頭的暗火,然後就是夫妻互不相讓的各執一詞,最終也不過是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的「兩敗俱傷」罷了。

因為,教育本就是一件長長久久的事情,誰都無法一下子預知未來,因此誰也無法肯定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對還是錯,只好由著自己的經驗和性子來。

而孩子,似乎成了「試驗品」。

就像小豆包的爸爸,讓孩子盡情玩耍,不辜負童年的快樂,是他的一種教育認知;而小豆包的媽媽,認為學習是重要的事情,不能耽誤了孩子的學習時間,這也是為人父母很自然的一種認知。

兩者並不衝突,因為在玩耍中也是可以學習的,而學習的過程也可以是快樂的。就看父母如何引導和幫助孩子了。

父母要首先達成教育認知上的一致——教育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沒有什麼育兒觀點一定是正確的,也沒有什麼育兒觀點是完全不變的,而教育效果也並非只有一種標準去衡量。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日新月異的,知識的變化和革新也是無可避免的。

就像早些年,大家都認為孩子發高燒的時候要物理降溫,要用酒精降溫,包括很多醫院的急救都是如此操作的。但是現在卻認為這種方法太過於激烈,可能會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反而不再使用。

我們不能說過去的做法是錯誤的,只能說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的認知都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而已。

就像曾經有人說過,當王子坐在沙灘上曬太陽的時候,乞丐也在海邊享受著陽光浴。不同的人的觀察角度不一樣,誰也無法對別人的生活感同身受。

即便是孩子的父母,對於成功的認知也有可能是南轅北轍的,何況是對孩子教育的成功與否的看法?

因此當育兒觀點出現分歧和紛爭的時候,父母不妨這樣做:

1、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執

人的手指有長有短,牙齒也有咬到舌頭的時候,所以,一家人之間的紛爭本就司空見慣。但是,父母的爭執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出來。

一來讓家庭氛圍處於緊張的狀態,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二來家長里短哪有那麼多的孰是孰非,不過就是一時的狀態而已,但是對於孩子來講他們卻很難調節面對父母衝突時的心情;

三來當著孩子來爭執誰對誰錯,父母想要孩子如何來抉擇?一邊是爸爸,一邊是媽媽,都是自己至親至愛的人啊!何必為難孩子?

2、父母雙方要學會求同存異

就像一個公司的經營,總會存在很多問題和觀點,那麼只要大家的方向是一致的,目標是一致的,那麼求同存異不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夫妻之間育兒觀點不一樣,並非是水火不容,很多情況下都是可以相互調整的。需要的是父母雙方的快速冷靜和有效溝通。最少,父母對孩子的心和對孩子的愛,是一致的。

3、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才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對於生兒育女來講,父母雙方誰不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呢?誰又有太多的經驗教訓呢?何況即便是家中的二胎,也有「龍生九子各有不同」的說法,對於二寶也不能完全拷貝大寶的教育方法啊。

所以,父母之間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才是給予孩子幸福的前提,才是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根本。

與其為了自己的教育觀點而爭執的面紅耳赤,不如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一下家庭關係的本質。

而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莫過於「爸爸愛著媽媽,媽媽愛著爸爸,爸爸媽媽都愛著寶寶」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4fd0ecaa289c9016247d8dd7fc91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