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好了,錢包鼓了:不出山,他們在家門口這樣賺錢

2019-12-11   農視網

葉雪林是廣西人,出國留過學,曾在一家銀行工作,2015年,他辭職回到雲南保山市百花嶺村做嚮導。目前,他的收入和在銀行差不多,但肩周炎、坐骨神經痛沒了,體重也減了10公斤。

「嚮導」是個什麼工作?讓我們從頭說起。

百花嶺村地處高黎貢山東麓,這裡迄今共記錄到343種鳥類,約占雲南省記錄鳥類總種數的43.3%。這豐富的鳥資源,每年吸引大量的觀鳥者來觀鳥、拍鳥,也把百花嶺帶到了「中國的五星級觀鳥勝地」。

觀鳥者多了

村民發「鳥財

侯體國是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百花嶺村人,他的耳朵「認得」很多種鳥鳴,聽得懂鳥鳴是高興,還是憂傷、驚恐。每每有遊客和攝影愛好者來拍鳥,都愛找他當嚮導。

觀鳥者來到百花嶺觀鳥,始自上世紀90年代。作為村裡最早的「鳥導」,老侯說,最開始是扛著攝影器材漫山遍野跑,長時間處於傳統的「野拍」模式。

2009年,老侯建起村裡的第一個鳥塘,為拍鳥者提供觀鳥和拍攝服務。鳥塘旁用遮陰網搭了個棚,可以容納十來個機位一起拍攝,每個機位一天收費20元。

老侯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鳥塘受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村裡引導村民向老侯學,一段時間後,一個個鳥塘如雨後春筍般冒了起來。

幾年下來,百花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的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人均收入增長迅速。

  • 傈僳族村民李習也建了個鳥塘,「鳥塘里有個明星鳥——黑頸長尾雉,特別美,每年來拍它的人特別多,一年僅觀鳥的收入就超過3萬塊。」

如今村裡統一管理的21個鳥塘中,明星鳥塘的年收入在8萬元左右,其餘的收入也在2萬元至5萬元之間。

看到村裡人發起「鳥財」,在外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開客棧,做「鳥導」,形成了「背包、『鳥導』、送飯服務、銷售、物流」等為一體的旅遊服務產業結構。

2016年,村民唐占兵開了一家客棧,自己開車接送遊客,還兼職做「鳥導」,妻子在家打理客棧。楊成吳在開客棧的同時也銷售村裡的水果,「遊客們很喜歡吃,每年光快遞費都得2萬元。」

拒絕曇花一現

「觀鳥經濟」如何長紅?

目前,百花嶺有21家客棧,可同時接納700多名遊客。觀鳥產業不僅改變了百花嶺過去貧窮落後的面貌,更是不斷增強了村民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 2017年開始,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管委會支持村民對鳥塘進行改建,在原有的鋼製結構外面掛上迷彩布料遮擋,在頂棚覆蓋棕櫚,以便更好地融入周圍環境,吸引更多的鳥類前來自然棲息。
  • 為防止鳥塘的無序增長破壞環境,當地還在保護區和集體林相交融的地方劃定了一個2平方公里的區域用來做鳥塘,除此之外的地方嚴禁再建鳥塘。建鳥塘時,更不允許破壞原地的草木。

這樣一來,人與自然和諧了,鳥就越來越多了,帶來的效益就越來越好。

觀鳥分淡旺季

淡季如何賺錢

百花嶺觀鳥主要在冬季,那在淡季,村民該如何增收呢?當地充分利用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優勢,讓每年5月至9月的觀鳥旅遊淡季,一變成為昆蟲微距攝影旺季。

今年7月,首屆「高黎貢山杯」國際昆蟲攝影對抗賽在百花嶺舉辦,吸引了50多名自然攝影師。

在百花嶺走走,能看到許多「研學」「遊學」的布標,設計時尚有格調。

「這個暑假,我們開展了10多場自然研學,來自上海、重慶等地的100餘名學生來到百花嶺,感受自然,體驗自然。」村民葛寶智說,在觀鳥淡季的暑假,他就為前來這裡的學生講解昆蟲知識。他說,孩子們進山除了看鳥,還可以認識植物、昆蟲、蛙類,知道蟬的翅膀會顯示不同顏色。

2016年至2018年的3年間,百花嶺每年接待觀鳥旅遊者均超過4萬人次,村民收入也在逐年提高。201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500萬元,其中經濟作物收入1400萬元,占21.5%,觀鳥、科考等旅遊收入5100萬元,占78.5%。

來源:人民日報、人民網、雲南日報、保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