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省份:西康省,為什麼被廢除了?

2023-01-15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短命省份:西康省,為什麼被廢除了?

元朝設立的「行省」制度,是中國目前省級行政區的雛形,最初只有11個行省。

明清兩代繼承了行省制度,並且不斷增加數量,明朝13個(名稱改布政司使)、清初為18個。

明朝的布政司

清末民初,省份數量達到一個新高度:35個,而且新設的省份大多位於北方。然而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一部分新省份又被取消。

相比之下,南方省份的變動較少,只有西康省是個例外。

民國省份圖,西康算是個大省

西康省位於四川以西的康巴地區,故而得名,全省面積45.2萬平方公里,接近今天的四川省(48.6萬平方公里),差不多相當於4個江蘇或浙江省。

西康省建省時的行政圖

西康省被撤消後,以金沙江為界,東西兩半分別併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西康省的歷史很短,從1939年設立到1955年撤消,總共只存在了16年。

那麼,這個神秘的西康省到底有什麼樣的來龍去脈?

西康省建省時的行政圖

一、西藏門戶

如今,從四川成都沿G318國道向西,行駛150公里左右,迎面遇到的第一座高山便是雅安市的二郎山。

G318國道

這裡是四川平原與橫斷山脈及青藏高原的分界線,地勢陡然上升兩、三千米。

二郎山再往西,一路穿行於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之間,地形異常險峻,渡過金沙江從昌都開始,地勢又變得平坦起來,標誌著進入了青藏高原。

從雅安到昌都的這片區域,就是曾經的西康省。

川藏交界處是非常險峻的橫斷山脈

從唐初開始,青藏高原上崛起了吐蕃政權,即藏族的祖先,吐蕃與中原王朝時有爭鬥互不隸屬。四川是溝通兩地的主要通道之一,促進了藏族與漢族的經貿文化交流。

元朝將西藏正式納入了中國版圖,並設立與行省平級的宣政院管轄西藏事務。此時的四川和西藏分界線正好分割開平原與山地,從雅州(今雅安)到昌都一帶的山地高原被稱為康巴地區,都屬於西藏管轄。

元朝時,幾乎一進入山地便是宣政院管轄範圍

元朝在康巴地區採用土司制,類似於傳統的羈縻制度,允許土司管理其內部事務,但土司的任命和繼承需要朝廷批准,明清兩代沿用了土司制度。

康巴地區是由四川入藏的必經之路,昌都至拉薩的道路較為通暢,因此,昌都歷來被視作西藏的東部門戶。

清朝進一步調整了對西藏的施政管理,設置駐藏大臣管理全藏,確定了金瓶掣籤制度,由中央負責西藏的國防和外交事務,駐有軍隊。在駐藏大臣的管轄下,西藏有一套行政機構處理其內部事務,被稱為西藏地方政府或噶廈政府。

清朝將川藏分界線調整到金沙江以西

清朝的省份基本集中在以漢族為主的內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是軍政合一的將軍轄地,西藏則由駐藏大臣管轄。為了更有效地管理西藏,清廷設置駐藏副使,駐地正是昌都。

康巴地區的民族分布比較複雜,昌都以藏族為主,金沙江兩岸及以東分布著藏族、彝族、漢族等等。

清朝為此調整了西藏與四川之間的分界線,大致在金沙江以西數十至一百公里的範圍內,比今天的川藏省界更靠西一些,大部分康巴地區被劃入了四川。

二、籌議和戰亂

18世紀英國完成對印度的征服後,開始覬覦我國的西藏,其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侵占西藏土地,為印度殖民地建立所謂的緩衝地帶;二是以西藏為跳板,與沙俄爭奪中亞地區,阻止沙俄進一步南下。

1880和1903年,英軍兩次武裝入侵西藏。清軍和西藏當地軍民奮起反抗,終因軍事技術落後而慘遭失敗,甚至拉薩都在1904年被英軍占領。

英印軍入侵西藏,驅使許多藏人為苦力

在清朝的據理力爭下,再加上俄法等列強的干涉,英國不得不承認中國對西藏擁有主權,撤回了軍隊,但清朝無力保衛西藏的事實也已經充分暴露。

除了西藏外,東北、蒙古等邊疆地區,同樣面臨英俄等列強入侵的危險,傳統的土司等羈縻制度已經不合時宜。20世紀初,清朝決定在邊疆地區設立更多的省份,東三省就是在這一時期由將軍轄地改為省份的。

清末在邊疆地區廣設省份,以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

隨著列強勢力的滲透,以及清朝的衰落,康巴地區出現了動盪。1905年,康巴南部、靠近雲南的巴塘土司叛亂,殺死清朝官員和法國傳教士。

第二年,四川清軍平息「巴塘之亂」,清廷設立川滇邊防大臣,管轄整個康巴地區,並開始改土歸流,廢除土司制度,然後大批四川漢人向康巴地區移民墾荒,大大提高了當地漢人的比例。

元明清三代西南地區土司眾多,改土歸流直到民初才基本完成

考慮到四川省經過清朝和民國的幾次調整,轄地面積已達87萬平方公里,難以有效管理各民族混居、又地形複雜的康巴地區。而西藏噶廈政府在英國人的挑唆下,有了不願意服從朝廷的傾向,因此有必要在川藏之間建立緩衝地帶,增加朝廷對康巴地區的控制。

1911年8月,四川總督趙爾豐向清廷提議設立「西康省」。可沒等清廷回復,兩個月後便爆發了「辛亥革命」,清廷宣布退位,中國很快陷入軍閥混戰,西康建省問題只好被暫時擱置了。

提議設立西康省的趙爾豐,在辛亥革命中是個反面角色

北洋政府繼承並加快了清廷在邊疆建省的政策,1912年將西藏改為行省,1914年設立綏遠、熱河等省份,以及多個特別行政區,使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增加到30個以上。

清朝的川滇邊防大臣轄區被改為川邊特別行政區,直屬於中央政府,管轄從雅州(今雅安)到昌都的整個康巴地區,治所康定。

北洋時期省份圖,川邊特別行政區是西康省的前身

中國內亂讓英國人感到有機可乘,在英國人的支持下,西藏噶廈政府1917年出兵打敗四川軍閥,占領昌都及金沙江以東大片地區。由於北洋政府忙於內戰,也管不到川藏方面,因此在英國人的調停下,川藏兩方達成停火協議。

中國內部兩個省份之間的衝突,中國中央政府管不了,反而讓英國人出面,這是中國主權的喪失。1925年3月,川邊特別行政區被改為西康特別行政區,這是第一次正式出現「西康」之名。

舊藏軍帶有大量中世紀遺風,戰鬥力不強

1930年,又是在英國支持下,康巴地區的藏軍向四川、青海等地發起進攻。四川軍閥劉文輝聯合青海方面不僅打敗藏軍,還收復了金沙江以東區域。

南京國民政府曾經想干預這場戰事,卻鞭長莫及,無力管束地方軍閥,而藏軍的戰敗也使英國人難以插手。1932年,劉文輝與西藏噶廈政府達成停火協議,以金沙江為界,分別實控一部分康巴地區。

三、正式建省

川藏邊區迎來和平的同時,中國乃至世界局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12月重慶被定為陪都,國民政府向四川遷移,原本割據一方的四川軍閥服從中央,積極出川抗戰,四川省成為了抗戰大後方。

世界局勢同樣緊張,在納粹的步步進逼下,英國的國力和外交影響力都已經出現捉襟見肘的窘境,不得不減少對中國的干涉,顧不上插手西藏事務了。

抗戰全面爆發後四川才真正結束割鋸狀態,300多萬川軍出川抗日

1939年1月,國民政府宣布正式建立西康省,任命劉文輝為省主席,省會康定,管轄原屬四川省的14個縣和2個設治所,以及原屬西藏的18個縣。

從1911年開始,西康省籌議了28年,終於在1939年落到了實處。然而,西康省只是部分歸屬國民政府,西藏噶廈政府仍然控制著金沙江以西,以昌都縣為核心,把守西藏的東部門戶。

民國時的多個省份現在已經消失

從地圖上看,西康省的面積很大,達到45.2萬平方公里,卻地廣人稀,省會康定縣城1938年僅有幾萬人,昌都縣作為西藏東部的政治、經濟中心,解放前的全縣人口也不過20多萬。

西康省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國防需要。由於上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內亂,以及英國人的插手,西藏事實上已經處於半獨立狀態,並對四川、青海等省構成了一定威脅。

這位似乎是西康省德格縣的縣長,旗幟上撰有漢文和藏文

對四川而言,金沙江以東的橫斷山脈,既是保護四川的屏障,也是進入西藏的主要通道。控制住這一片區域,將來才能進軍西藏,完全恢復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

1949年12月,解放戰爭進入尾聲,12月9日,西康省主席劉文輝通電起義,宣布西康省和平解放,但金沙江以西地區仍在西藏噶廈政府的控制下。

劉文輝等將領通電起義,西康省和平解放

西藏噶廈政府抱有抗拒國家統一的想法,並得到印度的支持,印度繼承了英國的殖民政策,給予西藏噶廈政府大量武器和援助,使其組建更多軍隊,企圖阻攔解放軍入藏。部署在昌都地區的藏軍,沿金沙江布防。

1950年初,解放軍計劃從四川入藏,西康省因而成為解放西藏的前進基地。經過與西藏地方政府數月的反覆協商,中央政府決定以打促談,加快解放西藏的進程。

早期騎馬為藏的解放軍

10月6日至24日,解放軍發起昌都戰役,渡過金沙江,消滅了昌都藏軍,打開了西藏的東部門戶,隨時可以進軍拉薩。直到此時,西康省才算是完全解放,1951年,從雅安縣城析出雅安市,作為西康省的新省會。

隨著昌都戰役的勝利,西藏和平解放的談判被大大加快。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正式簽訂。10月26日,解放軍進駐拉薩,意味著西藏和平解放基本完成,1955年西藏自治區的籌建工作正式展開。

四、功成身退

這樣一來,西康省作為「邊疆」省份,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其北接青海、甘肅、陝西,南臨雲南、貴州,東西兩面分別是四川和西藏,真正成為一個內陸省份。

既然四川和西藏之間已經不再有「國防需要」,那麼,西康省也就失去了最主要的存在價值。更讓人振奮的是,自從清末以來,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喪失,終於至此划上了句號,中華大地重新歸於一統。

西康省只有原始的牧業和農業,符合《康定情歌》里的場景

此外,西康省的人口太少了,1953年統計為338.1萬人,只有直轄市上海的一半左右,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7人,更缺乏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一條像樣的公路也沒有。

西康省基本上沒有工業,農業也很不發達,只有一些牧業,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單獨列省需要更多的行政機構,從而加重了本地區人民的負擔。

西康省發行過的獨特貨幣

從地形和民族成分看,金沙江以西屬於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居民以藏族居多;金沙江以東屬於橫斷山脈,從清末開始已經遷入大量漢人,與四川的聯繫更加密切,兩者統一管理的難度較大。

因此, 1955年9月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議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併入四川省,金沙江以西併入籌建中的西藏自治區。

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

西康省是最晚被撤銷的省份,早一些的綏遠、察哈爾、熱河等北方省份,雖然被撤銷的具體原因有所差異,但本質上是一樣的。新中國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能夠充分行使主權,不再需要為內地省份建立緩衝地帶。

隨著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中國設立了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這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於1965年正式建立,與四川省之間的省界是金沙江。

二郎山曾是時代精神的象徵,如今已建成二郎山隧道,通行條件大為改善

G318國道正是沿著當年解放軍由川入藏的道路修建而成,從四川成都出發,經雅安、康定、昌都直抵拉薩。這條線路如今已是自駕游的熱門線路,一首《康定情歌》更讓小城康定聞名全國,使旅遊業逐漸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

遙想過往歲月,一代又一代的戍邊軍人硬是靠兩條腿,一步步翻越橫斷山脈,克服高原反應,用熱血和生命捍衛著祖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存在僅僅16年的西康省,便是宏大歷史中的一小段見證。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3ce0116d94abe5f736ba6d8ff19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