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渡》如何用「一針一線」繡出暑期第一爆劇?

2023-07-11     壹娛觀察

原標題:《長風渡》如何用「一針一線」繡出暑期第一爆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大娛樂家。

「絕美的浪漫中式美學」,萬千網友對於《長風渡》開頭的中式婚禮呈現給出了近乎於「古裝婚禮天花板」的高度認可,而隨後,「賞心悅目」、「服飾和妝容好美」、「儀式感和細節感十足」等國產劇集裡向來不容易獲得的評價,也成為了最近微博、小紅書上討論《長風渡》最高頻出現的觀眾心聲,#長風渡美學壁紙#更是湧上多個社交媒體的熱搜榜。

「好看」的定義其實不止於故事。電影、電視劇本質上都是聲畫藝術,影視創作的特性決定了,主創團隊要努力通過聲音與畫面將觀眾帶入故事的規定性情境中,進而讓觀眾沉浸其中、體驗人物情感變化,進而產生共鳴共情。

但並不是僅僅將故事拍出來,直接拿到電視、手機的熒幕上播放,就能夠起到打動觀眾的效果。對於如今的影視作品來說,光有好故事、好卡司並不夠,從服化道再到畫面質感,多重元素精妙的排列組合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化學反應,從而把觀眾真正代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這恰恰是最近正在熱播的古裝劇集《長風渡》的難得之處,在劇情改編與人物表演之外,製作方和平台還是使盡了渾身解數,儘可能從細節處提升整部劇集的呈現質感。

不論是製片人從項目籌備時就確定的「品質及經典感古裝賽道」,還是歷時九個月籌備、參考多種傳統文化元素的服裝造型,或是在播放端確保「好內容不被浪費」的愛奇藝「幀綺映畫MAX」認證標準,都集中體現在了觀眾肉眼可見的質感呈現上。

最終觀眾也用持續的熱度回應了這種品質提升。《長風渡》開播後愛奇藝站內熱度便持續升溫,開播4小時破7000,15小時破8000,18小時破9000,41小時突破10000。成為愛奇藝歷史熱度最快破萬的劇集,也是愛奇藝今年繼《狂飆》之後第二部熱度破萬的作品。

在劇集進入「東都篇」、即將步入收官的高潮之際,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對話了該劇的製片人于飛、造型指導韓廣仁以及愛奇藝「幀綺映畫MAX」背後的高級工程師王志航博士,共同揭秘如何通過前期一針一線的悉心準備與後期反覆調試的算法模型,最終實現這部古裝劇「格局開闊、質感真實」的品質追求。

傳統工藝加持,衣妝形塑人物成長

談及尊重藝術家或是給予創作者足夠的空間,大多數人下意識想到都是編劇、導演這些第一時間能想到的工種,不過單就一部劇集的畫面表現而言,配合場景美術的概念,劇中人物服裝、配飾、妝容等環節,往往承載著大量台詞之外的信息量,而這一切其實需要的是造型設計師擁有足夠的發揮空間。

如何在一部劇集開篇,通過一兩個場景就讓觀眾對這部劇產生好奇,並產生追劇衝動,其實考驗的恰恰是美術層面的功力。

於《長風渡》而言,第二集出現的「大婚」便是這樣一個時刻,不論是製片還是造型,都將其作為為全劇設定基調的關鍵場景。

這一集中女主角柳玉茹頭戴的金冠、手持團扇上花、鳥、魚、蟲等細節紋理以及綠色緞面喜服的光澤感及細膩感,在4K HDR畫質加持之下更是將該劇服化道的用心體現到了極致。

大婚時的頭飾

「我們的受眾審美是非常高的,一點也糊弄不得,馬虎不得」,在製片人于飛看來,為了匹配觀眾的審美要求,作為作品創作一部分的美術、造型、特效、背景音樂都必須要成為了創作團隊堅守的環節,秉承為受眾提供好內容之心與優質的主創和製作團隊合作。

提到觀眾們交口稱讚的這一段落,于飛也表示,「這個大婚是兩位主人公命運的聯結,也是我們故事的開始,它帶有宿命感的美,我們從創作之初就希望能給觀眾留有一個非常非常符合中式審美的儀式感」。

從最終的呈現上,這種宿命感也的確通過服化道不同層次的精巧展現了出來,像是在社交媒體上被觀眾們一致誇讚的柳玉茹婚禮喜服,便是造型指導韓廣仁特別找到做傳統工藝的手工師製作了兩個月而成的驚喜。

韓廣仁還補充了一個彩蛋細節,喜服上還用了「瓔珞」,觀眾在看劇時可能沒有發現這個細節,「我們純手工繡了一個雙鳳和鳴的圖案,寓意是福氣和美」。

造型指導會下意識的認為觀眾發現不了,大概也和過去劇集在終端呈現的畫質較低或是色調衝突有關。這也是為什麼,愛奇藝在近年始終都在強調其「幀綺映畫MAX」的認證標準,簡單來說就是平台試圖通過後端的技術手段,儘可能去還原導演、美術和造型們的創作初心。

也是得益於編碼算法團隊的努力,使得《長風渡》的畫面在高飽和度和高畫質的情況下,能夠將原本帶有衝突感的高飽和度紅綠色顯得異常和諧,也從側面看出了美術造型團隊以及平台技術團隊在創作中的密切合作。

與此同時,通過劇情進展到不同階段的畫面呈現不難看出,《長風渡》在人物服化道的雕琢上所花費的功夫之巨, 「純手工工藝」更是貫穿了整部劇的幾乎所有重要場景。

「在這次工藝的製作上,我用了傳統的手繡,把一些傳統工藝的東西放上去」,《長風渡》造型指導韓廣仁說道。

《長風渡》這部劇分為徉州、悠州和東都三個階段。

就以徉州階段來說,韓廣仁和團隊在服裝設計時,為了表現當地水路兩運、輕工業發達,在服裝風格上主要採用了綾羅綢緞,往小橋流水的風格去走。

「包括柳玉茹為葉老太太過壽的衣服,我用的是羅,真正的手工羅來做」,韓廣仁向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介紹,手工羅又稱四經姣羅,是羅織物中最高技藝的代表,也是在蘇州傳統絲綢織造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藝,距今有6000多年歷史。

「在這個階段我用了很多中國的傳統色,比如顧九思出場的衣服用的是三戶赤、柳玉茹用的是天水碧、洛子商用的是滿天星紫。柳玉茹嫁到了顧家以後,我就用了歐根緞,給她做的一套青色的服飾」,韓廣仁說。

除此之外,二人從徉州逃往悠州路上的乞丐服,看似不起眼,用到的卻是面料再造和手工縫線工藝,突破了傳統工藝的單一性。即便是戰爭場面所使用的盔甲,也是劇組專門費時費工開制新的片甲模具,同時盔甲所用到的皮雕工藝原材料都來源於義大利原皮。

以至於《長風渡》光是劇組定製的衣服就高達上千套,從前期籌備到進組開機再到攝製組殺青,時間長達9個月。

《長風渡》造型指導 韓廣仁

當然,不論是衣裝材質還是手工工藝,最終想要 「無損」還原到觀眾眼前,幀綺映畫MAX技術團隊後期的努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更重要的是,造型指導還會根據人物的成長弧光、劇中場景的變化,通過服裝的顏色與人物造型傳遞出角色的處境變遷與性格變化。

像是顧九思,人物前期以紈絝子弟的形象示人時,衣服多以鮮艷的色調為主,妝發上頗為自由,任長發自然垂下,顯示出角色桀驁不馴的一面。隨著劇中角色成長到一定階段,顧九思不僅開始束髮,衣服的質地與顏色也開始向莊重深沉過度,表現角色逐漸走向成熟的心理狀態。

即便只是紅色,從徉州時期的裘皮外衣到悠州的戰場盔甲以及進入東都後的致仕官服,在不同階段造型指導也儘可能希望通過同一種顏色的不同色調去表現人物狀態,「顧九思的紅色,我們放在哪個場景上,導演都是有考量有考究的,這個人的紅衣用幾次,怎麼去用,用在什麼場面,都是有層次,有成長,有對比的」。

不同時期服裝變化

即便考慮到了上鏡的效果,以及觀劇環境,對造型設計而言依然還是有把控不了的環節,像是後期製作的調色等方面,依然還是會產生影響。

好在這恰恰是如今的長視頻平台擅長也樂于思考解決的的問題,如何從技術層面去儘可能還原一線創作者的創意與設計,讓創意呈現最終原汁原味的展現在觀眾眼前,成為了愛奇藝「幀綺映畫MAX」背後工程師們始終在追尋的終極目標。

工程師學「創作」,技術還原藝術用心

「幀綺映畫MAX背後的算法開發,前前後後一共經歷了四年的時間,在2022年開始才能批量、穩定的應用」,愛奇藝電視端音畫標準「幀綺映畫MAX」背後的高級工程師、愛奇藝科學家王志航毫不掩飾整個團隊面對調色和音效算法模型的調教難度。

也正是經過如此長時間的學習與疊代,算法團隊終於在與導演、調色師以及北京電影學院老師們的密切配合之下,在去年上線了一個能讓各方滿意的版本。

與此同時,他們也始終在面對一個技術團隊直面藝術創作時的終極問題——在對特別藝術表達的「理解」上,算法其實更多還是助攻,要追尋一個最佳的呈現效果更有效的解法還要從片源畫質這一根源尋求突破。

實際操作中,以SDR(Standard Dynamic Range)格式交付的內容仍占主流,當然,這其中自然還是與製作成本有關。

像《長風渡》這樣的作品,如果後期既要調SDR的片子又要調HDR的片子,它本身時間及人力成本會大大提升,而且HDR格式需要整個後期調色軟體都要支持,另外它對調色師的要求也不一樣,因此,目前大部分的片子在交付時都是沒有HDR的版本。

更致命的一個問題是,影像的動態範圍是呈漏斗狀逐漸降低的。

雖然攝像機能拍攝到擁有非常寬廣動態範圍的影像,但通過後期製作、母版製作、壓縮等環節,影像傳輸到電視機、手機中時,動態範圍已經減小很多了。可想而知,SDR版本的內容真正呈現在用戶面前,又會丟失多少藝術創作的心意。

這就是需要「幀綺映畫MAX」技術的關鍵時刻——平台能夠通過還原頂級藝術創作的視聽技術去重現拍攝現場那些創作者的用心。

像是《長風渡》中男女主人公身著的紅綠色彩對比,或是造型設計師專門為服飾手工繡制的裝飾圖案,這些細節往往都需要畫面呈現更大動態範圍的色彩細節才能被觀眾所捕捉到。

「終端用戶的設備,比如電視,其實大部分都已經支持HDR了,因為HDR技術本身可以展示更細膩的畫面,而且展示的細節也會更全,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我們用轉換算法自動將SDR的片源轉成HDR格式」,王志航解釋道。

更重要的是,在過去幾年的反覆嘗試與疊代的過程,其實是愛奇藝的算法工程師們與導演、製片人、調色師以及觀眾反覆進行互動的另一種「創作」實踐。

「因為工程師純粹的做算法研發,是從算法角度來確定視頻質量是穩定的,轉換出來的視頻畫質是好的。但是在導演或者在調色師眼裡,那個美感跟我們工程人員理解的這個美感不一樣,所以我們和調色師待了很長時間,跟他們學習,在什麼情況下,他們會怎麼調,然後我們的算法去模仿他們調整的這個策略。」

最終能不能獲得創作者的青睞,自然還是要看最終的呈現效果,以及觀眾反饋。王志航透露,現在的算法調色模型發布一年半沒有收到任何一個導演說轉換出來的成片有問題,其中也包括《長風渡》。

並且從觀眾的角度來看,不少用戶也願意為了更好的音畫效果而付費。「我們質量運營的同學也反饋,有時候我們還會收到用戶希望幀綺映畫(MAX)的碼流要儘快上線的反饋,整體的輿情看到的還都是正向的」,王志航說道。

可見這一畫質標準對於觀劇體驗的巨大加成。

在長視頻早已經將故事的各種技巧與花樣近乎窮盡的當下,於觀眾而言,呈現一個好故事僅僅只是基礎,在這之上,創作團隊還需要給出更多影音層面的越級體驗。這也是如今高品質劇集所持續追求的一個新層次,場景、服裝、美術、特效甚至是聲音,光是有一項長板已然不夠,真正能夠拔尖的作品勢必要讓自己成為了「多邊形全能戰士」。

「在前期美術構思,禮儀指導的反覆驗證和規範流程儀式,以及服裝造型的設計,導演現場拍攝調度的一次次試驗,都非常用心,就是希望能真正的輸出中國文化之美以及傳達我們故事主人公命運開啟的氛圍感。」于飛在採訪中總結道。

正如巴別塔不好建,這座連接用戶和內容創作者的橋也並不好搭。經過反覆溝通、學習和摸索,編碼算法團隊發現提升HDR轉換效果仍然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愛奇藝幀綺映畫MAX團隊仍樂此不疲的奔走在「讓技術更好地理解藝術表達」這條路上。

面對愛奇藝海量的節目數量,算法穩定性所受考驗可想而知,但每一個整改建議都可能是幫助算法更進一步的台階。

目前,王志航和他的團隊依舊會對收集到的用戶或創作者反饋做及時總結,為「如何讓技術更懂藝術」加速探索著更優的疊代方向。

隨著大屏設備逐步在家庭中普及,幀綺映畫MAX團隊也希望藉助這一技術標準的普及,讓用戶在家中享受到猶如影院的觀影效果,將創作者的藝術表達「無損」的還原在客廳的大屏上。「我們也希望幀綺映畫MAX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步地去影響上游製作環節,以提升整體的觀影品質,這對整個產業來說也是一個良性循環。」王志航這樣說。

目前,已有TCL、海信、小米、三星等多家電視廠商共超60款機型通過幀綺映畫MAX認證。用戶只需打開奇異果TV,單擊「我的-設置-了解幀綺映畫MAX」,即可查看所有支持幀綺映畫MAX認證的設備清單。

如何在當下的劇集創作中實現新的美學表達與探索審美旨趣,某種程度上考驗著平台對內容創作的投入程度,這其中既有像《長風渡》這類集合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代表,也有像之前《平原上的摩西》那類敢於探索國產劇集美學邊界的嘗試。顯然,愛奇藝在任何一方面的付出都從未止步,不論是創作者,還是觀眾,最終都能透過內容本身體會到這一用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3b71140344315edf3f9fa6cb9570d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