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遍地敵屍,為了活命8連4班做了個決定,最終讓全員生還
1952年10月,美軍為打開通向朝鮮腹地的戰略通道,調集重兵猛攻上甘嶺,我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奮力抗擊。
在長達數日的激烈拉鋸戰中,雙方均傷亡慘重,上甘嶺遍地屍體。然而就在情況危急時刻,91團8連4班的戰士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辦法,最終奇蹟般的全員生還。
1952年10月,美軍調集相當於6個師的兵力,300餘門大炮,170餘輛坦克,對我軍防守的上甘嶺發起瘋狂進攻。這是自韓戰爆發以來,美軍發起的兵力最為龐大的一次攻勢。
上甘嶺位於朝鮮東部,處在連接平壤和元山的戰略要道上,它的東南是綿延的五聖山,西北則通向朝鮮東部腹地的平康平原。一旦它失守,我軍的後方供給線就會受到徹底切斷的威脅,因此這場攻勢的意義非同小可。
當時的美國指揮官對於此次作戰可以說是信心滿滿,認為在其強大的裝備火力之下,不消片刻,即能迅速攻下志願軍陣地,取得戰爭勝利。
戰場形勢的確是非常嚴峻,當時負責駐守上甘嶺597.9高地的是我軍第15軍所屬的兩個連,他們沒有重型武器,除了占據了地理優勢以外,別無其它。
在敵軍30多萬發炮彈和500多枚航彈的密集轟炸下,597.9高地上的防禦工事被迅速夷為平地,人員也傷亡慘重。
與敵人源源不斷的火力支援相比,當時的我軍幾乎沒有應對策略,戰士們能夠依靠的就是自己手中的鋼槍和手榴彈,以及頑強的鬥志。
儘管美軍投入了海量的火力傾注,但是仍然有少數倖存戰士仍在高地餘部頑強抵抗,高舉著密布彈孔的軍旗進行反擊,但沒有一人選擇後退。
當時的15軍軍長秦基偉一直在時時刻刻關註上甘嶺的情況,眼看著上甘嶺上的志願軍部隊馬上就要打光了,他立馬意識到局勢嚴重,請求距離上甘嶺較近的東線司令部派遣援軍。
東線司令王近山立即批准,命令駐守東線的第12軍北上增援。
10月20日,12軍91團的5000餘名戰士在團長李長生的率領下,從東線戰場緊急趕往上甘嶺增援。他們經過數日風餐露宿,終於抵達了上甘嶺腳下。
剛剛來到戰場,91團的戰士們就意識到了戰爭的殘酷性:根據親歷此戰的老兵回憶,當時整個上甘嶺地上到處都是子彈,密密麻麻,甚至比子彈廠里的都要多,除此之外,整個山嶺幾乎沒有一塊完整的土地,被炮彈炸的黢黑,與周圍的幾座山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更觸目驚心的無異於是遍地的屍體了,美軍的屍體,志願軍戰士的屍體層層疊疊,散發出腐臭味,景象非常慘烈。
當時的戰爭尚未停止,美軍隨時有可能發起下一波次的進攻,此時的戰士們來不及為犧牲的同誌哀悼,立馬開始構建起了工事和掩體。
然而正當8連4班的戰士們想要構建掩體時,卻遇到了困難:當時整個陣地上的土地都被炮火翻了一遍,泥土鬆軟很難成型,這使得工事根本無法搭建。
沒有工事就沒法抗住美軍的下一次進攻,一時間壓力來到了班長李保成的身上。
望著遍地的屍體,班長李保成緊鎖眉頭。最終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用屍體來堆砌防線。
李保成的提議一出,大家都陷入了沉默,當時沒有「侮辱屍體」的概念,但是出於最基本的人性,用屍體來修陣地的做法未免讓人難以接受。
「我知道這樣做有點殘忍,但目前也只有這種方式能迅速建成防線了。」李保成解釋道,出於對於犧牲戰友們的尊重,最終眾人決定只用敵人的屍體來修建,自己人則要妥善安葬。
最終,在經過艱難的抉擇之後,8連4班的戰士們開始了行動。
當時天色昏暗,很難通過肉眼辨別敵我士兵屍體,但是8連4班的戰士們大多都是老兵,單憑衣服的手感置頂一摸就能夠輕鬆分辨身份,如果摸不出來也可以通過身高、面型判斷敵我:大鼻子的是美軍,小鼻子的是同志。
借著微弱的月光,8連4班的戰士開啟了一場浩大的屍體搬運工作,他們小心翼翼地搬運敵人屍體堆砌成牆,同時保護自己戰友的遺體不受褻瀆。
雖然此前經過急行軍趕到陣地時已經筋疲力盡,但是為了能夠保住高地,戰士們還是一忙就是整整一夜。
終於,當第一縷晨光破曉之時,一道以敵人屍體堆砌而成的約2米高的防線拔地而起,再夯上一些泥土填補縫隙之後,就形成了一堵沉重而堅固的防線,成功切斷了敵軍的視線。
「夥計們,乾得好!」看到這一幕,班長李保成十分欣慰的稱讚道,有了這組防線,他們就有資本與美國人再戰鬥下去。
11月2日黎明,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於上甘嶺高地發起了新一輪進攻。他們先是調派20餘架飛機猛烈空襲我軍陣地,然後派出一個營的地面部隊試探。一時間無數炮彈從天而降,爆炸聲不絕於耳。
此時的8連4班的戰士們早已進入戰鬥準備,他們穿過屍體防牆的狹窄洞口,伏在以屍體築成的壕溝後面,悄悄架起機槍瞄準,伺機反擊。
隨著敵軍地面部隊迫近,我方戰士們已經做好了射殺的準備。
然而就在這時,副班長蔡興海喝道「別衝動!」制止了眾人的舉動,原來少量的步兵只是敵人的誘餌,而在步兵的後方,真正的主力是一支裝甲部隊,正在集結,隨時準備進行新一輪轟炸。
果不其然,戰士們順著蔡興海所說的方向看去,在美軍一個營的輕步兵後方,有大批坦克火炮在就位。
看到這一幕。李保成應聲命令:放棄攻擊這支步兵,回到壕溝裡面去!
等到戰士們剛剛在掩體中藏好,敵人的炮火就砸了過來,這一輪炮火極為兇猛,我軍的防線在地動山搖中幾乎要崩潰,所幸這些用屍體修築的壕溝還算堅固,整場襲擊當中,4班戰士無一人受傷。
這輪炮火轟炸之後,眼看著志願軍陣地上沒有了動靜,美軍終於放心的派出了步兵對陣地進行掃蕩。
此時的戰士們已經回到了射擊孔前,宛如一支支蓄勢待發的利刃,靜靜的等著敵人進入射界。隨著敵人大戰步兵,已經進入到了射程之內,班長李保成大喝一聲:「給我上!」
頃刻之間,無數子彈向著敵人射了出去,迎頭痛擊還在陣地上搜查的敵軍,隨著彈幕的潑灑,敵人應聲倒地。雖然此時我軍人數極其劣勢,但是戰士們同仇敵愾,個個倍受鼓舞,誓死捍衛陣地。
眼見著敵人越來越多,慢慢的,我軍的火力已經無法壓制對方,就在此時,戰士蔡興海突然間腦子裡蹦出了新的戰法。
當時我軍使用的土製手榴彈爆炸需要4-5秒鐘,這段時間足以被敵人反扔或躲開。
而如果拉線以後捏在手裡1秒的時間,那麼留給敵人的反應時間就會大大減少,而如果再大膽一些,捏在手裡2秒鐘的時間,那麼就能夠實現空中爆炸,最大範圍的殺傷敵人。
想到這裡,蔡興海立馬試了一下,伴隨著手榴彈在空中爆炸,周遭幾名美軍當即斃命!
看到這一幕,蔡興海十分興奮,「同志們,聽我命令,我們改用『空爆』戰術!」蔡興海喊道,「拉環後再過1-2秒鐘再扔,讓它在敵人頭頂上爆炸!」
聽到這句話,幾名戰士不由得皺了眉頭:扔出去的炸彈,拉環一拽就是幾秒鐘引爆的時間,扔得這麼晚不是找死嗎?
但是,出於對戰友的信任,人們還是照做了,果不其然,在採用了空爆戰術以後,我軍成功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戰後總結中,蔡興海將這一方法提了出來進行討論:蔡興海認為,只要掌握好時間,不但不會傷己還能夠對敵人造成最大的殺傷,「我算好了,正常甩臂一拐就是2秒!」
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李保成立即組織戰士進行練習,果不其然,經過一段堅持不懈地訓練,戰士們很快就掌握了「空爆」的時機。
第二天美軍再度發起進攻時,利用「空爆」戰術,我軍戰士對敵人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遭遇重創的美軍這下被徹底的打懵了,他們完全無法理解,志願軍的膽子為何這麼大——要知道,當時的志願軍裝備是極其低劣的,很多土質手榴彈爆炸時間並不能統一穩定,如此戰術,說是自殺式襲擊也不為過。
但是,憑藉著悍不畏死的勇氣,8連4班不但用了出來,還能夠在複雜多變的戰場上屢屢重創美軍,使其傷亡慘重,這一點不可謂不神奇。
在經歷了數日的鏖戰之後,上甘嶺的槍聲終於逐漸平息,戰鬥結束了。
此時的8連4班的戰士也紛紛從壕溝里爬出,互相確認著戰友的生死。
令人意外的是,在美軍近乎瘋狂的火力轟炸下,8連4班的戰士居然全員生還,全軍之中,僅有3人輕傷,這在過去一周的血雨腥風中,無一人死亡,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勝利。
「同志們,我們創造了奇蹟啊!」李保成激動地大喊,淚水模糊了視線。
戰後,志願軍司令部對8連4班進行了通報表揚,並重點推廣其戰術。
縱觀整場戰爭下來不得不說,戰士們的隨機應變改變了戰爭的走向,在敵強我弱的局面下,這種主觀能動性的發揚,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事實上,能夠出現這樣的情景,與自紅軍以來我軍就採用的「軍事民主」離不開關係,所謂的軍事民主簡單言之只有兩句話:第一是官兵平等,第二就是廣集智慧。
每場戰鬥結束以後,紅軍內部的班、排、連都會進行研討會,討論此次作戰中的不足與問題,在這裡,戰士們也能夠分享推廣自己琢磨出來的優秀戰術,久而久之,部隊的戰鬥力的和戰場靈活度,自然越來越強。
在國家積貧積弱的戰爭年代,無論是對付國民黨、侵華日軍、亦或是美軍,我軍的武器裝備都是極度劣勢的。
但是,必須要承認的是,我軍的作戰意志和單兵能力,都是前者遠遠不能及的。
正所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這些智慧經過多年的凝集,現如今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合力,不可阻擋。
在朝鮮,美軍所面對的不是單單某支部隊,某個人,而是自1927年以來,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換來的經驗和智慧,這也是為何,在上甘嶺,志願軍一個班能夠抵擋美軍數次進攻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
喬潮. 上甘嶺戰役.《CNKI》,1990
韓衛國. 偉大的戰役 永遠的豐碑——紀念上甘嶺戰役勝利60周年.《CNKI》,2012
嚴肅. 上甘嶺戰役的真相.《VIP》,2010
萬京華. 新華社記者與上甘嶺戰役報道.《CNKI;WanFang》,2010
參考資料:
喬潮. 上甘嶺戰役.《CNKI》,1990
韓衛國. 偉大的戰役 永遠的豐碑——紀念上甘嶺戰役勝利60周年.《CNKI》,2012
嚴肅. 上甘嶺戰役的真相.《VIP》,2010
萬京華. 新華社記者與上甘嶺戰役報道.《CNKI;WanFang》,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