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常會有人餓死,河裡有魚為什麼不下水抓魚吃?

2022-08-08     皮皮寵PPPet

原標題:古代經常會有人餓死,河裡有魚為什麼不下水抓魚吃?

古代饑荒是人最大的殺手之一,因為每一次饑荒都有大量的人被餓死,而從我們的視角看,我國地大物博,水系發達淡、海水資源豐富,根據《中國動物志》的統計數據看,我國僅僅是淡水魚(包括初級、次級以及周緣性淡水魚)的種類就多達1050種。

那麼,為何古代饑荒時,人們不去抓魚度過難關呢?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聊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饑荒是怎麼來的?

饑荒是因為飢餓導致人類出現大面積死亡的現象,而「飢」在古代的解釋是五穀收成不好的意思,「荒」則是蔬菜、野菜等可食用的植物無法正常成熟的意思,那麼,什麼原因才會導致饑荒呢?有兩個主要因素: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

首先是人為,在歷史上有多次饑荒是人為造成的,而人為的因素主要是戰爭,因為一旦爆發大規模的戰爭,最苦的就是負責種地的老百姓,屆時人們流離失所,惶惶不可終日,就會出現糧食危機,從而引發大規模的饑荒。

其次是自然因素。這其實才是歷史上出現多次饑荒的主要原因,而自然因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乾旱和水災。在古代,人口數量較少,耕地面積較大,但儘管這樣,相對落後的種植技術,讓古代的種植主要依靠「看天吃飯」,所以,古代的人均糧食產量是比較低的,這就使得大多數真正種地的農村手裡是沒有多少存糧的。

這為數不多的存糧還要拿出一部分來作為種子,剩下的一部分作為堅持到收穫的口糧,這已經是比較困難了,當收穫的季節突然遭遇大旱或者水災時,此時人們手中已經沒有了多少存糧,等待收穫的糧食又顆粒無收,這樣不僅會馬上進入饑荒,還會導致漫長的饑荒(即便天氣恢復了。也沒有了種子種植了),在這種大環境下,必然會出現大量的人口死亡的現象。

古代饑荒為何古人不下水抓魚?

弄清楚了饑荒的由來,其實古人不下水抓魚的原因就呼之欲出了。首先,如果是乾旱導致的饑荒,必然是大旱,而大旱之下,河流會出現乾旱,湖泊也會大面積縮水,魚類大部分都乾死了,去哪抓魚吃呢?

而且即便是一些水體還沒幹涸,裡面的魚數量也會大幅度地減少,僅僅是靠這些殘存的魚類,很難支撐如此龐大的需求。

其次,如果是水災導致的饑荒,想要下水就更難了,因為水災之下,村莊都淹沒了,大部分的水體都互通了起來,人們逃難還來不及,又有誰會返回去抓魚呢?

因此,自然災害導致的饑荒,要麼無魚可抓,要麼是不敢回去抓魚,自然就不可能成為古代饑荒人的救命稻草。

非但如此,在古代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導致的饑荒,往往就會伴隨著瘟疫(如今說的大流行病),這是因為在饑荒時,會出現大量的死亡現象,而這些死掉的人通常無人掩埋,他們的屍體進入水中就有可能會導致一些致病菌進行傳播,而且一旦出現饑荒,老鼠們反而會泛濫,它們與人爭奪生存的資源,同時也會傳播嚴重的傳染性疾病(鼠疫)。

而人類又是典型的群居動物,再加上以前的醫學也不發達,最終使得饑荒與瘟疫同行,給古人帶來了極大的打擊。

當然,如果是戰爭導致的饑荒,確實在戰爭過後,人們可以抓魚來果腹,但是,這並不是長久之計。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人類從進化之初就是雜食性動物,這種食性就意味著人必須要保持葷素搭配的生活,這樣人才能健康。

早在1951年11月,這就是麥哲倫死後的第7個月,原康塞普西翁號的助理舵手埃爾卡諾成為了維多利亞號的新船長帶領剩下的60多人繼續完成環球航行,結果到了次年的5月份,60多人就死掉了約25人,這些死掉的船員有著相似的症狀,後來,人們根據描述才知道這些船員死於壞血病,這是由於身體長期缺乏維生素C導致的疾病。

由於以前航海時,主要的食物補給就是魚類,在船上長期缺少蔬菜和水果的飲食,最終造成了身體缺乏維生素C,引發壞血病,所以,它又被稱為水手病。由此可見,在饑荒來臨時,即便不是乾旱和水災導致的,但人們依然是沒有多少植物性食物可以吃的(連年征戰,幾乎沒有人敢種地),此時僅僅靠抓魚吃,短期看沒有問題,長期則會導致身體出現健康問題。

而且魚肉容易消化的特點註定它不能代替澱粉類的主食,再加上非自然因素導致的饑荒,人們依然是在流浪和遷徙,路上體力消耗巨大以及抓魚時巨大的能量消耗,所以魚顯然也救不了饑荒的人。

大旱之後,魚是如何補充種群數量的?

一次能夠導致饑荒的大旱,必然是大部分的水體都乾枯了,但是,過幾年後,雨水再次將乾涸的水體注滿,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再次看到魚群遊動場景,那麼,魚是如何躲過「大旱」的呢?有三個主要的方式:

第一:藏起來。當大旱來臨時,一些大的水體雖然也會幹涸,但是在水體的中間,看似乾燥的地面下其實是濕潤的淤泥,如果人不小心走入其中,跟誤入沼澤其實差別不大。而在大旱時,一些魚類就是靠躲在這裡面度過的。

比如生活在非洲的肺魚就是如此,在旱季來臨時,它們會鑽入泥中,用濕潤的泥將自己包裹起來,只留下一個很小的呼吸孔,在這種環境下,它們能不吃不喝堅持4年之久,等到雨季來臨,它們會再次鑽出來繁衍生息。

第二:魚卵。在大旱來臨時,一些魚類會產卵,這些卵在條件不滿足時是不會孵化的,這樣在水體乾涸之時,始終有些魚卵會進入到泥中(比如通過上面的孔或者縫隙),只要在這種濕潤的環境下,魚卵也能存活幾年之久,這樣當再次充滿水後,它們就能孵化成幼魚了。

以前老人說的「千年草籽,萬年魚籽」就是這樣的道理,雖然遠沒有這麼誇張,但這也是魚應對極端情況的一種生存方式。

第三:傳播。魚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強的,我們以常見的鯽魚為例,雖然鯽魚的體型不大,但是1齡的雌性鯽魚就能產下約2萬枚卵了,而且它的產卵量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多,比如一條5齡的鯽魚就能產下超過10萬枚卵了。

魚類強大的產卵能力其實是一種生存方式,因為它們很少會照顧魚卵,所以必然會有損耗,大量的產卵就是為了增加後代倖存的幾率。

而在吃魚卵的動物中,水鳥是占比最大的,雖然水鳥的消化系統非常發達,但是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在水鳥吃的魚卵中總是有少量的魚卵會活著被水鳥排出體外,所以即使一個水體乾涸後一條魚和一個魚卵都沒有了,但只要這個水體再次有了水,很快水鳥的光顧就可能把魚卵帶入其中。而在現實中,即使是大旱,也總有一些大江大河是不會幹涸的,這樣魚類就會生生不息。

寫在最後

古代出現經常有人餓死的現象通常是發生在饑荒之時,而導致饑荒的原因有很多,大規模的水災和嚴重的乾旱顯然是無法捕魚的,而且即使其他原因導致的饑荒,魚也是救不了的,因為魚的捕撈並不容易,同時也是一件耗費較大體力的事情,再加上魚歸根結底是肉,只吃肉,對人的生存依然是有影響的。

最後,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歷史上出現過那麼多次乾旱導致的饑荒都沒能影響魚類的數量,但如今為何要禁漁呢?顯然,人類的破壞能力已經超過了嚴重的自然災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3b0527e195a2e6b9581750ab87c3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