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輪評估A+與軟科頂尖學科高度吻合:官方與民間第一榜巔峰對決!

2023-11-13     星球數據派

原標題:第五輪評估A+與軟科頂尖學科高度吻合:官方與民間第一榜巔峰對決!

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數據派

近日,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正式發布了「2023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這一排名目前已成為僅次於教育部歷次學科評估的民間相對最具權威性和參考性的學科排行榜之一。對於廣大學生和家長來說,這個排名無疑為他們選擇大學和專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軟科排名的數據來源於政府和高校公開的信息,以及各類權威排名數據。在排名過程中,軟科秉持客觀、公正、透明的原則,對學科實力、師資力量、科研成果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這種排名方式不僅為考生提供了參考,同時也為高校學科建設提供了借鑑

今天我們就針對39所985名校,基於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A+珠峰學科數量與2023軟科最好學科排名榜單中的頂尖學科數量進行對比分析,一窺各大985在兩個榜單上的表現,從而全面認識各校的學科建設成績。

第五輪評估A+學科數量 VS 2023軟科頂尖學科數量對比

第五輪學科評估按照3%、7%和12%的比例定義了A+、A和A-三檔,而軟科今年為了和當前學科評估的認知口徑保持一致,也將全國前3%(或前2名)作為「中國頂尖學科」的標準,將位列全國前7%(或前3名)和前12%(或前4名)作為「中國一流學科」的標準。因此,兩個榜單在這個層面上來說具有很高的可比性,分析兩者的吻合度及差異可以看出各校頂尖學科建設的基本情況。

接下來,我們將對39所985名校在這兩個榜單上的表現進行詳細對比分析。

整體而言,39所985里共18所在兩個榜單上的頂尖學科數量完全一致,說明兩個榜單對於這18所名校的評價非常穩定和準確,具有很大的有參考性;加上兩個榜單波動幅度在1個以下的10所名校,共有28所985在兩個榜單上的數量差異在1個以下,充分說明了兩個榜單的可靠性,也說明這28所985的頂尖學科得到了不同榜單的公認。

從差異角度看,浙大和北理工是兩個極端,浙大學科評估A+有19個,而軟科頂尖學科僅有12個,差異為7個;北理工則反過來,學科評估A+只有3個,但軟科頂尖學科高達6個。

各校具體表現分析

我們來看看各校在兩個榜單上的A+學科/頂尖學科數量。在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浙江大學以19個A+學科位列全國第3,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緊隨其後,以12個A+學科排名並列第4。而在2023軟科最好學科排名榜單中,浙江大學僅有12個頂尖學科位列全國第5,復旦大學則以14個頂尖學科排名第3。可以看出,浙江大學在兩個榜單上的表現都非常出色,但在軟科最好學科排名榜單中略遜於復旦大學

除了華五之外,其他高校在兩個榜單上的表現如何呢?我們發現,北航、農大、北師大等高校在兩個榜單上的表現均非常穩定,A+或頂尖學科均超過5個,表現非常出色。其中,北航在兩個榜單上分別有7個A+學科和5個頂尖學科,表現尤為突出。農大更是雙雙獲得7個,在華五之下幾乎絕殺。

泛中九集團大部分985在兩個榜單上的表現區別不大,差異也就在1-2個之間;而湖南大學非常尷尬,在兩個榜單上都是0,也從側面說明了湖大整體實力不錯,但在A+或頂尖學科建設上確實還需要加倍努力破局

從整體數據來看,39所985名校在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一共有234個A+學科,在2023軟科最好學科排名榜單中則有227個頂尖學科,兩個榜單數字非常接近,說明我國高校的學科建設水平在不斷提升,同時也表明兩個榜單的評價標準和評價結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充分說明了兩個榜單的可靠性。

結論與建議

總的來說,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的發布為學生和家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也為高校學科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支持和借鑑。作為民間最具權威性和參考性的學科排行榜之一,軟科排名的數據和評價標準也具有客觀、公正、透明的特點,得到了廣泛認可和好評。

然而,我們也需要注意到,排名並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學科或學校的整體實力和特點。每個學校和學科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路徑,這些因素也會對學科的實力和表現產生影響。因此,在選擇大學和專業時,考生不僅需要考慮排名情況,還需要結合自身興趣和發展方向進行綜合考慮。

此外,對於高校而言,排名只是一個參考指標,不能替代學校的整體發展和規劃。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歷史、文化和發展目標,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科建設方案和發展計劃。高校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社會的認可度。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但並不是唯一的指標。在選擇大學和專業時,考生還需要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發展方向進行綜合考慮。高校也需要根據自身的歷史、文化和發展目標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科建設方案和發展計劃。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2f3058ff2394bca38adce70a1256c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