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歷代最有名的暴君,遭周朝抹黑被人唾罵至今!

2023-12-10     一畫書畫

原標題:他是歷代最有名的暴君,遭周朝抹黑被人唾罵至今!

帝辛是中國商朝末代君主,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諡帝辛,「天下謂之紂」,周武王稱其為「紂王」,人稱殷紂王。部分文學小說則有稱其為「壽王」情況,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後,辛為嗣。帝紂天資聰穎,聞見甚敏;稍長又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時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載,帝乙崩,帝辛繼位。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國之君。紂王除了天資聰穎、領悟力奇高之外,也是少見的大力士。都於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

帝辛繼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不殺奴隸,發展生產,更新觀念,不事鬼神。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曾深山練兵,鑄造兵器,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使先進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長江流域傳播,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

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殷朝征服東夷後,疆土擴大,農業發展,財糧增多,帝辛便修建倉庫,儲糧聚寶。《竹書紀年》云:「厚賦銳以實鹿台之錢,而盈鉅橋之粟」。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里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帝辛在位後期,逐漸驕傲恣肆,專橫跋扈,特別是晚年,好酒淫樂,不理政事。曾耗巨資建鹿台,造酒池,懸肉為林,修建豪華的宮殿園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殺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戰,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力衰竭,對俘獲的大批俘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

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乘機聯合西方庸、蜀、羌、微、彭、濮等族11個小國會師孟津,帶兵數萬,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與紂王兵會戰於牧野(朝歌城南至衛輝市)。紂王倉皇組織奴隸兵應戰,大批俘虜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於火而死」。商亡。帝辛死後,其子武庚將其葬於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紂王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暴君,與夏桀並論。這一段歷史,後人加上幻想元素,寫成了《封神演義》,又稱為《封神榜》。不過,有觀點認為,很多對帝辛的方面評價,存在歷史遞增性。先秦文獻對他的指責並不多,甚至有些文獻稱讚紂王聰穎勇武、才華橫溢,是難得的英主。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各種各樣對他不利的指責越來越多。子貢也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此言有一定道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商紂王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周朝抹黑,這是有可能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不等於說紂王本身就沒有問題。其次就是紂王身邊有個妲己,雖是戰利品和玩物,當畢竟是女人啊,可迎合「女人是禍水」的論調,可以順利地把罪惡之源引到女人身上。如夏桀的妹喜,周幽王的褒姒,唐明皇的楊貴妃一樣,成了禍水和替罪羊。《列女傳》就把劣跡都歸於妲己身上,謂之「女禍亡國論」。商紂王其實挺冤的,死了千年了也得不到安生,世代被人們掛在嘴邊咒罵,放在心裡厭惡。比如人們形容壞人時常說到的一個成語「助紂為虐」,說的就是紂王的事。

換言之,探究歷史人物的真實形象,還需要嚴謹的學術研討,但對更多沉浸在輿論場裡的普通人而言,對歷史人物的態度則體現了自己以及這個群體的觀念,思考這其中的奧妙,則是更有興味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1c29dbf698a7957aea74ee940dcb8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