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科普 | 檳榔吃多了,有苦不能「言」

2022-02-07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藏文科普 | 檳榔吃多了,有苦不能「言」

作者:張美娟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檳榔最初的用途是藥用,有祛痰止咳、消食醒酒、驅蟲等作用,使用後人會感到精神輕度興奮,身上微微發汗。過去高山地區的人們常以吃檳榔來禦寒,消除緊張勞動後的疲勞。這也是為什麼檳榔在台灣地區分布比較廣的原因。後來,檳榔發展為一種咀嚼食物,供人們嚼食,以打發時間、提神醒腦,與吸煙、飲酒一併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不良生活習慣之一。

加工之後用來咀嚼的檳榔質地粗糙,纖維粗大,對於牙齒的磨耗非常嚴重。長期咀嚼檳榔的人牙釉質磨損,牙本質暴露,牙齒敏感,不能食用冷熱酸。

並且這種刺激使牙齦過早退縮,牙根暴露,牙齒敏感症狀加劇,甚至早期鬆動脫落。還會導致咬肌發達,形成「檳榔臉」,嚴重影響美觀。孕婦過多嚼食檳榔,有可能造成流產。

最嚴重的是檳榔可能致癌。在廣泛嚼食檳榔的地區,口腔癌的發病率極高。什麼?還有口腔癌這個癌症?對於很多人來說口腔癌是一個很陌生的名詞,然而它卻真實存在在人群中。從世界範圍看,口腔癌與咽癌的發病率較高,位居全身惡性腫瘤的第六位,每年新發病例超過50萬,其中口腔癌位居第十二位。其嚴重程度不容小覷。

早在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就認定檳榔為一級致癌物,但是由於相關標準缺失,檳榔在我國依然是作為食品銷售。央視曾報道「檳榔為一級致癌物」的新聞引起人們的關注,有專家指出:口腔癌有60%左右的患者都和吃檳榔有關

檳榔是如何致癌的呢?檳榔中含有生物鹼,再加上粗糙的纖維對口腔內柔軟的黏膜的刺激,這些生物鹼很容易打破黏膜屏障進入粘膜下細胞,導致黏膜萎縮,促進角質形成,引導粘膜下的成纖維細胞異常增生,粘膜下的膠原合成降解平衡被打破,血管閉塞並減少,最終導致粘膜下纖維性變。

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又稱為口腔黏膜下纖維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具有癌變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常表現為口乾、灼痛、進刺激性食物疼痛、進行性張口受限、吞咽困難等症狀。

OSF屬於癌前狀態,OSF與口腔鱗狀細胞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由於廣泛流行咀嚼檳榔的習慣導致OSF高患病率,使口腔癌居這些地區全身惡性腫瘤發病第一位。

台灣18歲以上的居民約8.5%有咀嚼檳榔習慣,由於咀嚼檳榔習慣,台灣地區口腔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明顯升高,口腔癌位於台灣男性癌症食物第五位。

嚴重OSF患者的張口度只有一橫指甚至更小,患者語言、進食、吞咽等功能均受到影響。為了一時的口舌之快,而造成最終的張口講話困難甚至癌症。長期咀嚼檳榔只會帶給我們一個後果——有苦不能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1a63aad1c4dfd9aab833b55d2330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