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城2022居民收入盤點:誰增幅最大?誰跑輸大盤?

2023-02-24     CDA數據分析師

原標題:35城2022居民收入盤點:誰增幅最大?誰跑輸大盤?

2022年,受疫情影響,經濟增速不盡如人意,那麼,跟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相關度最高的居民收入情況又如何?

2022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883元,同比增長2.9%,略微跑輸3%的GDP增速。分地區看,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天津、廣東、福建、山東等8個省份超過全國水平。分城鄉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的增幅遠遠高於城鎮居民1.9%的增幅,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那麼,具體到各大城市,情況又如何呢?搜狐城市梳理了35座重點城市(包括已公布數據的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和萬億GDP城市)居民收入情況,帶你一探究竟。

廣蘇杭晉級7萬檔

重慶等4城不及全國水平

2021年,全國僅上海、北京、深圳三城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越7萬元;2022年,7萬元檔城市大幅擴容,廣州*、蘇州、杭州齊齊晉級,上海更是逼近8萬元大關。

[註:廣州僅分別公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全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數據為搜狐城市根據城鎮化率推算而來,與實際數據有一定出入,具體以統計局官方數據為準。武漢、大連、貴陽、南寧的數據亦同。]

有意思的是廣深這對「雙子星」,2022年,廣州GDP增速不盡如人意,全年增長1.0%,而深圳跑出了3.3%的速度。但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廣州城鎮居民增長3.3%,農村居民增長5.1%,領跑一線城市,遠高於深圳0.3%的增速。

6萬元檔位城市有南京、寧波、廈門、無錫,其中廈門2022年GDP僅7802.7億,排在全國第31位,人均可支配收入卻擠進全國前10,且增量達到3637元,為35個重點城市最高,殊為難得。究其原因,一方面,廈門擁有超高的城鎮化率。2021年,廈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90.1%,在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五,甚至高於北上廣三個一線城市。另一方面,廈門第三產業占比高,會展業、現代金融服務業、軟體信息服務業等產業發展良好,提供了大量高薪崗位。

前10位的城市中,除北京外,其他9座均屬南方城市,其中長三角占據6席,珠三角2席。

35座重點城市中,排在隊尾的是西寧、石家莊、南寧和重慶,4城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低於36883元的全國水平。如果分城鄉看,未能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城市更多。除以上4城外,銀川、海口、西安、太原、鄭州、貴陽、烏魯木齊的城鎮居民收入和銀川、西安的農村人口收入也未達全國平均線。2022年,重慶GDP超越廣州,登上「第四城」寶座,但從居民獲得感角度來看,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寧波杭州農民最富

西安濟南城鄉差距大

已公布數據的重點城市中,所有城市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於城鎮居民,整體上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其中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5城為寧波、杭州、蘇州、無錫和長沙。5城全部位於南方,占據前二的浙江,無愧於共同富裕的先行者。2022年,長沙農村居民收入首次突破4萬元,據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解讀,主要原因在於長沙在穩定農民工就業、打擊欠薪等方面的努力,讓近年來長沙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有了大幅提升,有力拉動收入增長。

從增速上看,農村居民收入漲幅最大的5城為廈門、武漢、合肥、重慶、貴陽,除廈門外,均位於中西部。廈門主要受益於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村集體經濟發達。截至2022年底,廈門共有55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其中11家國家級,4家入選中國農業企業500強。雖然數字上不及很多農業大市,但考慮到廈門超高的城鎮化率以及偏小的城市面積,龍頭企業堪稱「密集」。

從城鄉收入比來看,城鄉差距最小的5座城市為長沙、鄭州、寧波、杭州、無錫。此外,成都、烏魯木齊的城鄉比也在1.8倍以內。與長沙相比,同屬中部的鄭州雖然也較為均衡,但更多是由於鄭州城鎮居民收入相對較低,僅46287元,未及全國平均水平。長沙鄭州GDP體量接近,居民收入卻相差巨大,難怪長沙能常年霸榜「最具幸福感城市」了。

城鄉差距最大的是西安、昆明、西寧和濟南,4城均高於2.45的全國平均水平。濟南是其中唯一位於東部的城市。城鄉發展不平衡是困擾濟南多年的問題。由於歷史原因,濟南縣域經濟本就不發達,城鄉缺乏互動,壁壘和斷層明顯。近年來,在「強省會」戰略下,大量的資金投在了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升級等方面,而這些項目也大多落在市區,農村地區發展動能不足。如何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兼顧公平,對濟南的考驗不小。

泉州寧波經營收入高

北京福利好愛投資

35城中,共有15城公布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構成。

其中,工資性收入最高的是深圳,達到61157元,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84.1%。工資性收入超過4萬元的北京、杭州、南京、無錫,占比也均超過60%。工資性收入占比最低的重慶,也達到53.8%,可見工資對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低起了決定性作用。

相比工資收入,經營凈收入的城市間差距更為明顯。15城中,經營性收入最高的泉州和寧波,均在1.2萬元以上,最低的北京,僅903元,差距超過13倍。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天津、北京、深圳、海口、西安,經營凈收入均出現了負增長。

財產凈收入方面,北京以12418元拔得頭籌,與北京金融產業發達、高凈值人數多有關。最低的重慶,人均財產凈收入2217元,與重慶人均收入低、可供投資理財的財產較少有一定關係。

轉移凈收入方面,最高的依然是北京,達到16336元。最低的深圳是負數,為-2189元。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轉移凈收入」的定義,轉移性收入包括退休金、社會救濟和補助、報銷醫療費、以及本住戶非常住成員寄回帶回的收入等。轉移性支出包括繳納的稅款、各項社會保障支出、經常性捐贈等。凈收入是指二者差值。

這就不難理解北京和深圳的差異了。深圳作為全國「最年輕」的城市,有眾多青壯年外來就業人口,離退休人員比例較低,居民交的社保費用比領取的多,再加上寄帶回家的支出,故而深圳居民轉移凈收入常年為負數。而北京有著更多的行政機構、事業單位,養老金和各項補貼相對較高,各類社會福利也較為完善,再加上老齡化程度深,讓北京居民的轉移凈收入高達16336元,占比達到21.1%,成為除工資外第二大居民收入來源。

後疫情時代,各地都在衝刺經濟增長,2023年各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又將有怎樣的變動,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各市統計局

[2]廈門「三農」工作成效明顯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廈門日報

[3]2022年長沙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萬元.人民網

情人節數據「爆」了!數據顯示女性比男性更願意為浪漫買單

做一份好的生產計劃之前,必須做好哪些準備 | CDA持證人專訪

解讀 | 如今數據分析崗位的現狀和需求是怎樣的?

解讀 | 數據分析行業大概是什麼時候在國內興起的?

從體制內走出,我靠數據分析再次上岸 | 求職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08f8e341af1216b7c1650afee3cd5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