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走失,點擊上方公號名,右上角「設為星標」
㊟《老友記》
向經歷過非智慧型手機時代的人提問,在網際網路全面侵入生活之前,你最懷念什麼?
信息不過載的輕鬆感。
@-aviatrix
這是我們在微博的單向樹洞發布提問後,被頂至最前排的高贊答案。
從讀者私人記憶里提取到的,除了實體物品,他們還懷念「睡前的幻想時間」,懷念「一家人看八點檔」,懷念「無所事事」,懷念「迷路」。
這和《紐約時報書評周刊》主編帕梅拉·保羅的感受相似,沒人否認網際網路帶來的所有,比如信息、訪問路徑、與外界的聯繫、娛樂、愉悅體驗、參與感、豐富性,還有少數人偶爾可以獲得的、貨真價實的財富。但她同樣發現了消失於網際網路時代的 100 件事,有些我們如此後知後覺,消失了才感受到後遺症。「網際網路的一個悖論在於,當它為我們敞開世界的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整個世界的渺小。」
「真是令人疲憊啊。」當「無聊」、「注意力」和「落幕」都不再有。
我們呈現了一部分回答。至少,在習以為常地進入時,我們可以停頓一會兒,看看前網際網路時代的生活。
睡前&醒後
㊟《魚之子》
睡著前在枕頭上的幻想時間和放空時間。
@莎士比亞的Apple
醒來以後大腦清空的感覺,很舒服。
@Bataye
一個尋常的周六清晨,你懶洋洋地躺在床上,非常確信並沒有錯過任何值得興奮的事,還想在被窩裡蜷縮一會兒,再睡個 15 分鐘的回籠覺。接著你會醒來,伸伸懶腰,在其他人起床前享受這份寧靜,也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想法影響。外界仍很遙遠,只有當你打開收音機,或者出門的時候才會進入外面的世界。而如今,你可能一邊上廁所,一邊瀏覽著1500 個人的想法,甚至不知道你家裡的其他人也醒來了,並且和你在做著一模一樣的事。
@帕梅拉·保羅
小玩意,丑照片……
㊟《宿醉》
電子寵物,小小的,和鑰匙扣一邊大。
黃色卡帶遊戲機,冒險島,炸彈人,超級瑪麗,坦克大戰,撞球,足球,馬戲團,魂斗羅,哎呦每年寒暑假都會和小夥伴們大戰幾回合。
@z.Sagitta
買了一盤磁帶,歌詞本都翻爛的感覺。
@星然質似核
小學三年級時得到了一個可以聽電台的耳機,每晚睡覺前就會聽一下電台,思緒就隨著電波散到遠方。
@一罐新蛋黃醬
丑照片
在一鍵式柯達盛行的年代,大部分照片,只要是不討喜的、不聚焦的、意外拍下的、過度曝光的,以及上面每個人都像害蟲一樣長了紅眼的,都不值得保留下來。沒人知道怎麼對焦。沒人知道何時關掉閃光燈,或者怎麼關掉閃光燈。幾乎沒人懂審美。你可以篩選一整卷新鮮沖洗出來的照片,它們的化學藥劑氣味幾乎浸濕了空氣,卻找不到一張比起正對著你下巴正下方,瞄準方向更加吉利的照片。
你也永遠不會知道,一旦按下那個小按鈕,你會得到一張什麼樣的照片。你必須等待,通常需要等一個禮拜甚至更久,直到沖洗質量廉價的二十四小時照相館出現。扔下小小的黑色塑料膠捲以後,你會一頭扎回照片沖洗店,滿懷希望,幾乎不記得膠捲上面有什麼。因為膠片很珍貴,所以膠捲可能要幾個月才會用完,尤其如果那是 36 張裝膠捲,而不是 24 張裝的話。你打開信封,結果發現,的確:又是一張接一張模糊的惡行。
……美國直到 2011 年才出現了「自拍」這個詞。誰能料到有多少人會喜歡自己給自己拍照?那些稀奇古怪卻又充滿自我意識的青少年們,能夠一整個下午都用來擺拍和修圖。老年人也很喜歡自拍,旅遊巴士停車不是為了讓遊客拍平平無奇又乏善可陳的風景照和地標照,而是為了讓遊客自拍。遊客們也很喜歡,整個「Instagram 博物館」都純粹是為了在古怪的背景下自拍而出現;工作人員會代替講解員,站在旁邊幫助遊客拍照,幫助他們擺出最適合上傳到 Instagram 上的姿勢。酒店和飯店會設計好浴室的燈光效果,提升自拍潛質。是的,浴室的燈光效果。不過比起主要的吸引點,也就是人物本身,背景環境再怎麼樣也只能排老二。因為,在自拍照里,我們都看起來最美最帥。
@帕梅拉·保羅
答案?迷路!
㊟《駕駛我的車》
可能是尋找答案。
猶記得,用一整個暑假,跟爸爸一起,去圖書館翻各種書,只為最後填滿報紙上的一頁幾十道選擇題,然後郵寄去參加知識競賽。如今,直接拿起手機搜索,已經懶得思考。
還有一件很不一樣的事是猜燈謎,每年看著紙條都直接網際網路搜答案,已經沒有了動腦的樂趣……
@沅
驅車路過一片湖,我說想去游泳。湖邊的山,水邊的樹。我就在荒灘上朝它跑去,又花了三倍體力回頭走。一行人在車邊抽煙,我第一次知道看得見、但特別遠的七八歲。
@堅硬的稀粥_
不是非智慧型手機時代,而是沒有手機的時代,搬家後放學騎車回家迷路了,在每個路口拚命從記憶中搜尋家的位置,也收穫了一點驚喜:發現了一家天黑後還開門的小賣部……現在即使每天走的路也會因為怕堵車開著手機導航,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裡已經不太可能有迷路的經歷了。
@安娜珊
迷路
我們前往要去的地方,因為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和谷歌地圖知道我們的準確目的地,還把我們的實時位置和親朋好友們共享。毋庸置疑,知道你在何地,並且總是有辦法到達目的地,已經提高生活效率,緩解壓力。你不需要把方向寫下來,坐在乘客座位上搞一張充滿標記的紙,不需要去郵局買張地圖或者遊客手冊,也不需要去公用電話亭呼叫救援。
在這個新世界,對某個地方的了解,或者說好的方向感,已經不再是需要培養的素質。
由於你的軌跡始終處於優化狀態,你也不可避免地會失去替代路線、意外繞道和一些更無形的東西,但這可能也是最迷人,最難恢復的:那就是失去你自己的能力。
@帕梅拉·保羅
家人、鄰居、朋友
㊟《陽光小美女》
一家人坐在客廳看台灣八點檔意難忘。
@花生醒魔術
我的「附近」,鄰里關係,家門口那塊老路牌、老公園以及公園裡一個個活生生擁有形象的「個人」,而不是現在四通八達的網際網路下形形色色的數據人類。
@步履不停
坐在電視機前看各種頻道。
年少時與三五好友面對面玩各種線下遊戲。
@九月
01年的我也算慶幸,慶幸小時候就經歷過非智能時代,也有幸見證了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要說什麼最讓我懷念,還真說不出個具體來,但就是很懷念沒有手機的時候,雖然現在隔著手機就可以看到想看的人聽到想聽的聲音,但是隔著手機螢幕和手機聽筒這個介質,總感覺缺了點什麼。在網際網路沒有侵入生活之前,大家見面、吃飯都是看著對方全身心的交談,現在見面吃飯大多是各自盯著個小螢幕。所以現在感覺對吃飯不看手機的人莫名的有好感。要說什麼最讓人懷念,我覺得應該是人與人之間這種純粹的相處方式吧。
@Anny
等待,無聊,無所事事
㊟《戲夢巴黎》
有大量時間投閒置散,可以逛街、吃飯、好好睡覺、深度旅遊,不需要介意旁人的看法。可以午休時讀水木清華、天涯、貓撲、IT論壇,那時能夠比較容易的接觸到優質網文,也有自主學習的動力,在虛擬世界裡沒有當作工具被駕御的沉重體驗。
@章煒
書館裡一整天,好朋友見面說天說地一整天,院子裡瘋玩領居家亂竄一整天。
@易詀
是等待。
在觸手可及的時代,有些懷念那些「等待」的時光:等待每周去一次機房查看校內網有什麼動態,
等待每月娛樂雜誌上出現愛豆的消息,
等待電影頻道重播某一部喜愛的電影,
……
似乎美好的期許都發生在那些無聊的「等待」中。
@蒜蒜
青少年們在球場和馬路邊無所事事的夏天。
@殺手
還記得無聊嗎?當你堵在路上,電台也沒什麼好聽的,而時間還在流逝,無聊就會纏繞著你。你被困在超市裡排隊,讀完了被綠箭薄荷口香糖粘住兩次的每一份小報上的每一條標題,眼神變得呆滯。你等著室友到來,和你一起吃晚餐,20 分鐘前就從開胃菜計劃到了甜點。又或者你在醫生辦公室里百無聊賴,只有斑駁老舊的《讀者文摘》可看。無聊就是無處不在。無事可做,沒有什麼能轉移你的注意力,或者讓你分神,而在需要做很多其他事的瘋狂時間段之中,這些時間本應該是寶貴的自由時刻。你意識到你本該帶本書來的,問題是為什麼你偏偏就沒帶呢?
不過我們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無聊已經不復存在了。不存在空虛的瞬間,甚至人們都不會想這個問題——誰有時間來想啊?聽上去就很荒謬。不久之前,摩托羅拉創造了一個新詞,叫「微無聊」,來形容那些可能會困擾我們的碎片化小瞬間,不過智慧型手機可以立刻解決這些問題。「微無聊」這個詞才出來,這個問題就已經被解決了。最微小的空白能夠通過手指觸屏來填滿:應用程式、視頻、信息、連結、下一輪無拘無束的刷劇,一切準備就緒。不管你要多少朋友、多少熟人、多少同事、多少社交媒體上的「小夥伴」,多少小遊戲玩家,又或者是聊天群友,他們要麼在你的手腕上,要麼在你的口袋裡,隨時都能與你互動。
@帕梅拉·保羅
無需訓練的注意力
㊟《單身男子》
那時候,用筆在紙上寫字是不需要訓練的事情,保持數小時的連貫注意力是不需要訓練的事情,擺脫手機依賴也不是需要訓練的事情。最懷念的大概是這種不需要額外「訓練」的感覺吧。
@南南南野Laira_
交地理位置遙遠的網友,給筆友寫信和發簡訊,租碟看韓劇,晚上吃完飯一般會到樓下玩,時間過得好慢。
@明明明明明NDNL
那會兒上廁所手上拿的是雜誌或者報紙。
@萬yo
注意力時長
「不好意思,你剛剛說了什麼?」
「我在聽,稍微等一秒哈。」
「過去這一個小時里,我都不知道自己幹啥了。」
「我剛剛在查什麼來著?」
「不不不,我聽到你的話了。我發誓。你只需要重複一下最後那部分。」
「不好意思,你剛剛在講什麼?」
@帕梅拉·保羅
落幕。下線。
㊟《楚門的世界》
線上永無終結,不管是最瑣碎的小事,還是最宏偉的大事,就如同永無終結之日的網際網路。沒人遺忘,沒人裝作無事發生往前走,尤其是你。這麼說的話,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拽著最折磨人的過去的片段,以我們特殊的折磨人的方式,進入未來(個性化!)。
代替紙質痕跡,我們留下了多個數字痕跡:在離婚訴訟過程中,大段大段的吵架消息重新浮出水面;同事之間的秘密私人信息交談不知何時泄露了出去;夫妻之間的房事;還有某張照片。追隨其中任何一個的蹤跡,你都會發現你堅持自己對瑣事、錯誤,以及囧事的直覺過久,一直都在壓力、暫時恢復、復發,和創傷後應激障礙里無限循環。內心深處痛苦的情節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成棕褐色的圖像,感覺就像你曾經讀過的東西發生在了別人的身上,而這種轉移再未發生。
在這時間無知無盡的新世界,不存在落幕一說。因為哪怕你選擇了在身後狠狠關上門,即便無論何時你都能夠方便地在線上偷窺別人,你也能做到靜如止水,但是其他上網的人會替你偷窺,會瀏覽你早年的照片,會鞭屍你當年來不及刪除的陳年舊帖,並在粘連度相當高的萬物互聯的世界中賦予它們新生,不管是出於什麼個人原因。你可能只是別人故事裡一個偶然的角色,比如在人家冒泡發集體照慶祝結婚 30 周年時,你的手臂摟著一個虐待狂前任。祝賀你!!
真是令人疲憊啊。
@帕梅拉·保羅
可以下線。
@LanceYip
(帕梅拉·保羅的答案節選自《消失於網際網路時代的 100 件事》)
編輯:殺手
監製:李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