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百萬雄兵,為何自山海關一戰後竟一蹶不振?還有個致命原因

2022-08-17     仲安筠

原標題:李自成百萬雄兵,為何自山海關一戰後竟一蹶不振?還有個致命原因

公元1644年年初剛過,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的時候,兵威正盛,當時,他連戰連捷,已經擁有了百萬大軍。公元1644年中旬,李自成率領大順主力東征,這一次,他的主要目標是北京。

大順軍在東征的過程中可謂是勢如破竹,明軍根本不是對手,很快,義軍就進至北京城下。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惶恐不已,都城被圍,崇禎帝只能求救於外援,可惜的是,勤王大軍所至者甚寡,根本不能挽救都城之危。同年,大順軍攻破北京外城,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上吊自殺,明朝就此滅亡。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已經處於巔峰時刻的李自成卻沒有在北京城待得持久,很快,他也走向了衰敗。當李自成與山海關的明軍舊將吳三桂交戰的時候,多爾袞所統率的清軍卻突然殺出,因為大順軍事前根本沒有防備,所以李自成頃刻間大敗。

按理來說,依照李自成百萬兵力,山海關是損失了一些兵馬,但並未影響李自成的主力,如果李自成繼續組織兵馬對抗清軍,大順軍是完全有可能守住北京的,那麼,為什麼自山海關一戰後李自成卻一蹶不振?這背後有又什麼樣的原因呢?

大順軍迅速落敗主要原因並非是李自成個人,而是天時所迫。大順軍在攻破北京城後,軍中突然爆發了一場瘟疫,有資料顯示,這場瘟疫百年不遇,就連李自成自己也沒有防備。大順軍雖然號稱百萬大軍,但畢竟都是農民武裝,而無正規作戰的經驗,再加上瘟疫興起,大順軍的戰鬥力也是大打折扣。

關外吳三桂部是明軍精銳,雖然其也受瘟疫影響,但並未傷筋動骨,李自成面對這樣的對手,還是稍顯遜色。山海關的失敗,並非是大順軍不勇猛,只是因為疫病的傳播,李自成只好下令退兵。我們知道,古代的天時災害是很難防備,因為沒有好的醫療條件,所以一旦爆發疫情,百姓們也是大量流亡。瘟疫爆發的時候,大順軍內部也是極度恐慌,雖然李自成有心北上收復遼東,但隨著災害的興起,他也只能下令撤軍。

放棄了山海關,也就等於說是放棄了北部屏障,當清軍南下的時候,大順軍也就處於無險可守的狀態了。北京城雖然是一座堅城,但其依然也需要其它外城的拱衛,故而山海關丟失,李自成也就陷入了危局。單靠一個北京城,是無法阻擋清朝八旗軍的腳步的,何況還有原明朝遼東的精銳部隊,李自成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再次下令退出北京城。

放棄北京城,也就等於說是放棄了河北,當大順軍完全潰敗的時候,清軍入關也就一馬平川了。山海關丟失,北京難以固守,同理,北京丟失,中原也就危險了。清軍八旗軍戰鬥力本來就強,再加上還有明軍舊部的支持,其更是如虎添翼。李自成一路敗逃關中,清軍也是緊追不捨,大順軍已成窮寇,戰鬥力自然底下,很快,北方就完全為清軍所占領。

清軍能夠迅速入關,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天時的幫助,沒有北京城的那場瘟疫,就沒有以後大清國的完勝。李自成大順軍本來就是頑寇,戰鬥力也不及清軍,再加上這場疫病流行,大順軍更是大打折扣。李自成為了保住自己的武裝,也為了大順政權能夠穩固,他只能選擇退據關中。一是因為關中是自己的大本營,二是因為關中地區有險可守。可惜的是,山海關之戰後大順軍已成頹勢,就算李自成有心,恐怕也無法挽回失敗的結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05b1658528435c2c96cc0cf0897391d.html